《南周》在《毛澤東后人的現壯中》有這樣一句話:“毛澤東的畫像,至今還掛在天安門”你們對毛澤東畫像還掛著是多么反感,你們是不是無可奈何啊。
在另一篇文章中還有對青春偶像劇《恰同學少年》的評論。首先把恰《同學少年》說成是青春偶像劇,就暴露了他們對毛澤東主席的不敬,毛澤東是民族偶像,而非超女一樣的嘔像。
最后,他還來了一大爭議
電視劇《恰同學少年》以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五年半的讀書生活為背景,展現了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慧、陶斯詠等一代人的學習生活,同時塑造了楊昌濟、孔昭綬等優秀教師形象。這部電視劇將偶像劇和革命歷史題材扭結在一起,目前是今年央視電視劇收視率的冠軍,同時也引起很大爭議。
秋風評論:你不也和歷史扭結在一起嗎。
爭議一:“白衣飄飄”的年代。劇中的場景極為貼近偶像劇,劇中人個個白衣勝雪、風華正茂,作為前建黨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否存在這樣一個極端理想主義的“學術真空”?
秋風評論:白衣勝雪,風華正茂,就代表是一個學術真空嗎,就即使是你所說的學術真空。今天有那里存在學術真空。你的美國爸爸那里有沒有學術真空。就即使影視表現了學術真空。你知道藝術和和生活的差別嗎。
爭議二:劇中所有演員均不是特型演員。青年毛東講普通話而非湖南話,有很多缺點:脾氣暴躁、偏科、行為偏激、沖動,與我們心目中的毛澤東形象相去甚遠。
秋風評論:只有特型演員才能演得好嗎,與精蠅治國同出一轍。一定要講湖南話嗎,你知道什么叫神似。在你心中毛澤東形象是什么呢,沒有缺點。再說,誰一生下來就能成為沒有缺點,四平八穩,仰望星空,創挖士豆的政治人物。毛澤東一生也沒有成為這樣的政客。
爭議三:情節來源待考,編造痕跡過重。男女主角們纏綿悱惻的愛情與歷史記載相差甚大,比如毛澤東是否跟陶斯詠有過一段少年戀情。
秋風評論:“飛流直下三千尺”也與現實相差甚遠。
【南方周末】本文網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7012
同樣是一把刀,有的人把它擦得很干凈,用精美的匣子裝起來,最后用來屠殺人民。人民把它拿在手里,雖然帶有一新鮮的泥土。但是是用來對付敵人。南周不要總是批評刀上的泥土,我看還是多看看刀的用途吧。多看看誰在用這把刀吧。也許是某些人害怕了,他們想把刀搶過去。于是乎就拿刀上的泥土說事,待你放棄了,他就沖過來對你說“傻瓜,我的刀上還有血呢”
本來早就不看南周了,但其危害甚大,從網上搜出這兩篇。略加評論,不足之處,望同志們批評。也望同志們群起而攻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