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軍的問號里面隱含的重大問題
庫爽生
“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鄭州市規劃局主管信訪工作的副局長逯軍質問記者的話,一言既出,舉國皆驚,頓時傳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質疑聲此起彼伏。
逯軍先生多少有一點冤枉。根據當時和記者的對話語境,其實他想問的是:你是準備替開發商說話,還是準備為村民說話?只不過為了“拉大旗作虎皮”,打出了“為黨說話”的旗號,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弄巧成拙了。估計見過世面的該先生腸子都悔青了。
記得,前幾年某大城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長面對新華社記者的采訪,談到該市上年房價漲幅不高,并表示為此而痛心。新華社記者為此撰文質問:“地方政府的屁股究竟坐在哪一邊?”即是坐在開發商一邊呢,還是坐在作為商品房消費者的老百姓一邊?這是記者對政府官員的質問,和作為地方政府官員的逯軍對記者的質問有相似之處。逯軍的屁股無疑是坐在開發商一邊的,只是因為立場不同,質問的出發點和觀點恰好相反。
逯軍先生作為個體,因為黨性修養不足,未加思索沖口而出的質問,其惡劣影響并不會特別嚴重。令人擔心的是,眾多的逯軍們,在為誰說話、為誰服務的問題,不但沒有認真正確地處理好,沒有把“人民政府為人民”、“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的理念落實好,反而形成了自以為是的慣性思維(潛意識)和行為準則(潛規則),即凡是遇到老百姓和強勢群體發生矛盾的時候,就“強強聯合”,旗幟鮮明地站在強勢群體一邊,站在老百姓的對立面。這幾乎是某些地方黨政官員心照不宣的定勢思維、固化觀點,在逯軍們看來,黨和政府就應該天然地站在強勢群體一邊。可以說,逯軍們與備受詬病的“西山會議”派的一個觀點完全一致(2006年3月4日在北京杏林山莊召開的“中國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簡稱西山會議),在那次會議上竟然有人說:“改革開放前,共產黨完全站在工人、農民一邊,是消滅資本家,現在共產黨又站在業主一邊,對付工人、農民。”
實際事例也是屢見不鮮,鮮有例外。比如,當打工仔和企業主發生沖突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官員不管是否合情合理合法,總是一屁股坐在“民營企業家”一邊,為本來處于強勢的一方百般辯解,以對付“刁民”;而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對于因為國企改制而下崗失業的工人,則不是諷刺挖苦、百般刁難,就是裝聾作啞、避而不見,始終不肯為下崗失業工人說一句公道話。這是因為在他們心目中,改制是黨和政府推行的政策,只能為改制說話,也就是“為黨說話”,而不能為下崗失業工人說話,不能為老百姓說話。這同樣是把黨和人民對立起來,把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對立起來的一種思維誤區。
多年來,各地時有群體性事件發生。在一些地方,老百姓和地方政府部門發生矛盾,本是小事卻迅速激化,釀成重大的群體性事件,造成了重大損失。這種令人痛心的現象,追根溯源,就在于一些地方黨政官員對老百姓全無感情,一般來講,屁股不坐在老百姓一邊,不為老百姓說話,從而造成了民政關系日趨緊張。
逯軍的質問,實際上向全黨全國提出了一個十分嚴肅、十分重大的問題。當人民群眾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當人民群眾面臨“強勢群體”欺凌、挑戰的時候,黨政官員們能不能旗幟鮮明地站在老百姓一邊,為老百姓說話,為人民服務?對于這個問題,只要是真正的共產黨員,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公仆,是能夠在實踐中作出正確選擇的。看來,為誰說話、為誰服務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是一塊試金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