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你為什么不懺悔?
庫爽生
新聞,應該是時代和社會敏感的神經;媒體,應該及時記錄時代風云,記錄當代歷史的細節。可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一個結結實實存在于當今社會,延續了多年的觸目驚心的普遍現實,被新聞界忽視了,特別是被主流媒體忽視了。這就是,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的國企私有化改制浪潮,地方國企大多先后變身私企或者消失隱遁了,數以千萬計的原國企職工被改制剝奪了飯碗,陷入赤貧,每天為溫飽而焦慮,而奔波。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史上罕見的浩浩蕩蕩的失業大軍。而這樣顯目的社會現實,廣大失業職工這樣悲慘的遭遇,就是在新聞媒體敲鑼打鼓謳歌“盛世”、贊美改制的歡呼聲中,在新聞界眼皮底下發生著、演繹著、延續著。
我一直萬分驚奇,關乎幾千萬人的生存的如此重大的歷史變遷,難道不值得新聞界特別是主流媒體關注和記錄嗎?為什么始終裝聾作啞,一片默然,即便報道也是涂脂抹粉甚至指鹿為馬?
對于國企改制,主流媒體的報道為什么與老百姓的實際感受,特別是與失業職工的實際感受截然不同甚至相反?老百姓親眼見到的國有資產大流失的事實,失業職工親身體驗到的生活水平大倒退的事實,莫非還比不上充斥于媒體的那些空洞的改革贊歌更有新聞價值嗎?
主流媒體那些可敬的臺長(社長)、總編、記者、編輯先生、女士們,你們真的不知道數量龐大的失業職工是在赤貧的泥沼中掙扎嗎?那么,我就簡單介紹一下。
國企改制私有化后,職工賴以生存的家園就沒有了,一般職工大多是被“買斷工齡”后走人,這待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有關裁員的規定是一樣的,企業裁員也要對失業者進行經濟補償,甚至有關補償的細節也一樣。職工被“買斷工齡”也就是被“裁員”。職工被“買斷工齡”全等于失業,兩者實質上沒有差異,區別在于用語上。
那么,職工“賣斷工齡”所得幾何呢?一般,少則一二千元,多則二萬元左右,高于二萬元的情況不多見。對于“買斷職工工齡”有一種說法:一個職工一頭牛。職工總工齡大致相當于一頭牛的價格。此外,還有最多兩年(根據工齡長短)的失業救濟金,每月200多元,去年漲至300多元(可能各地有別)。這“賣斷工齡”所得以及救濟金,是否可以賴以生存呢?不,還得由失業職工按時上交社會保障的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一般,失業經濟補償金和救濟金相加的總和,是遠遠不夠交社保金的。不是還有低保嗎?低保在領取救濟金期間是沒有的,即使領完了救濟金,很多人也無緣享受。家庭成員人均收入超過168元(現在標準是否提高不得而知),就不能享受低保。
那么,這些失業職工就不能“自立自強、自謀職業”嗎?
是的,其中極少數人可以享受“公益性崗位”,盡管這崗位很辛苦,待遇很低,但卻是失業職工的最愛,十分搶手;個別人甚至可以“創業”,做做小生意,也有賺到錢的;還有極少數人可以在國企賣掉后的私企就業。但是,總的來說,失業后能謀生的,所占比例很小,絕大部分人只能掙扎著苦熬,在一貧如洗的家里成天嘆息著苦熬。一些家庭,三口人,早晨一人吃一個饅頭,然后到菜市場撿拾菜販子扔掉的菜葉回家炒菜,算是一頓正餐。經常,每天就是這樣質量的兩頓飯。——這是我親耳聽宜昌棉紡廠改制后的留守人員介紹的情況,據稱這樣的家庭并不少見,而且還有更苦的。
在不少大學生畢業即等于失業的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原國企失業職工能有什么競爭優勢呢?年紀大了,身體不壯了,學歷跟不上時代了,幾十年像一顆螺絲釘一樣擰在一道工序造成的技能單一……連他們奉獻了幾十年的企業都不要他們了,誰會接收他們呢?或許,他們能今天在這里干三個小時,明天在那里干兩天,偶爾碰運氣掙一點小錢。
可能還有人問:失業職工不是有積蓄嗎?可以對付生活啊。哎,長期以來,作為國企職工,他們一直是拿著僅夠基本生活的低工資,創造的剩余價值都作為利稅上交國家啦。那時候,他們沒有積蓄也不要緊啊,住房分配,治病公費,孩子上學費用很低,更沒有下崗啊失業啊這樣的災難從天而降。他們沒有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啊,少得可憐的積蓄買了鴿子籠一樣狹小的房子,加上孩子上學和其他不可免的花銷,還能有積蓄嗎?即使有,也是不夠富豪們揮霍一晚甚至消費一頓的。
我相信,不管對國企失業職工生存狀態多么隔膜,看了我的介紹,人們就基本了解了。就是在數字龐大的失業大軍經濟收入歸零,生活水平急劇倒退的這么多年里,就是當廣大失業職工在“貧民窟”、“難民營”(這是白領們見識失業職工生活現狀之后,對沉寂蕭條的原國企生活區所冠的兩個名詞)痛苦呻吟、有苦無處訴的時候,打開電視,打開報紙,盡是關于國企改革的拍馬屁似的虛假贊歌頌歌,在失業職工聽來極其刺耳的虛假鶯歌燕舞之聲。
我不相信,向來被稱為“嗅覺靈敏”的新聞界,特別是人才濟濟的主流媒體,居然會完全不知道數以千萬計的失業職工的悲慘命運。新聞媒體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非常迅捷啊,某個明星的緋聞呀,某個女星的不慎走光呀,媒體上滿眼“春光”呢。我不明白,為什么媒體的攝像頭不對準失業職工的貧民窟,為什么媒體的話筒不伸向失業職工的嘴邊,卻特別喜歡滿城追著歌星影星。而對于國企改制失業職工這樣的重大而嚴肅的話題,卻輕率地照抄那些隨意虛構的文字材料。
我知道,關于失業職工,“安置”兩個字神通廣大,很容易就忽悠了社會各界。明明是把職工遣散,卻用了“安置”甚至是“妥善安置”這樣的詞語。這是一個彌天大謊!而嗅覺靈敏的新聞媒體居然不明就里,在報道國企改制的時候,總是完全脫離實際,總是充斥著“妥善安置了職工”這樣的謊話。
當廣大失業職工在國企改制私有化過程中被忽悠,陷入絕境之后,是多么希望新聞界特別是主流媒體為他們“鼓與呼”,把真相暴露在陽光之下,讓我們的親民愛民的黨和政府看清事實,讓我們的親民愛民的黨和政府伸出拯救之手,把他們從失業的迷惘與困境的掙扎中拯救出來。可是,新聞界特別是主流媒體,面對國企改革這一重大而嚴肅的話題,總是牽強附會地用個別事例和數字游戲刻意圖解、詮釋國企改制如何成功,失業職工安置如何妥善;總是隨聲附和地贊美“皇帝的新衣”如何時髦如何漂亮,一直沒有出現那個勇敢地道出真相的孩子。
是的,當礦難發生的時候,有記者勇敢地揭露了礦企瞞報死難者數量的真相。可是,延續數年的運動式國企改制,猶如一場隱形的地震,震垮了大批大批的國企,埋葬了大批大批職工工作的崗位、生活的希望、美好的理想、奮斗的目標,這樣觸目驚心的事實連續多年上演,我們的新聞界特別是主流媒體,對廣大失業職工的悲慘遭遇采取了極其漠然的態度,居然異口同聲顛倒黑白地高唱贊歌。仿佛這些長期默默奉獻在國企的廣大職工失業是活該,赤貧是活該,活不下去是活該,應該慶祝一番。在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生的今天,在大力倡導“就業是民生之本”理念的今天,新聞界特別是主流媒體,面對國企改制職工失業如此巨大的社會問題的嚴重失職和不作為濫作為,多么令老百姓特別是廣大失業職工失望啊。
中國城市存在著龐大的失業大軍,廣大失業職工生活水平急劇滑坡倒退,生存處境早已遠遠不如農民,這是鐵的事實;新聞界特別是主流媒體,對于這個巨大的社會存在,不理不睬、無動于衷,反而用虛假信息誤導高層決策,也是鐵的事實。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新聞界的奇恥大辱!
主流媒體,你應該反思!你應該懺悔!你為什么不反思?你為什么不懺悔?
(說明:為了承擔文責,署上真姓實名。網名“鐘國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