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白巖松:“先富帶后富”是不是烏托邦
云淡水暖
這幾天,央視“名嘴”白巖松的一句“烏托邦”引起一些網友的議論,有認同的,也有反對的。“烏托邦”是個音譯的舶來語,“維基百科”的解釋很長,有一段說“它一般用來描寫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會。有時它也被用來描寫今天社會試圖將某些理論變成實現的嘗試。往往烏托邦也被用來表示某些好的,但是無法實現的(或幾乎無法實現的)建議。”,而在今天的語境下,“烏托邦”更大程度上具有貶義,用來形容“空想”、“幻想”。白巖松是在7月28日的《新聞1+1》中引用這個詞的,原話是:
【很多次的農民起義最初喊出來的口號都是“均貧富”,這就說明在我們的心理里頭,長期的文化心理里頭,對“均貧富”是一種期待的,它是最能喚起大家團結在一塊,成為一個團隊,去跟另外的一種勢力做斗爭。…改革30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鄧小平告別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的建設,回到一種更務實的角度,從人性的角度去督促每一個人為自己,加在一起為國家,于是改革3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人為本,不也要以人性內心里頭對富裕的追求和對更美好生活追求的這樣一種理想天然的一種尊重嗎?其實很多“仇富”的人在同時一方面用筆或者用鼠標寫下了“仇富”那些非常極端的言論和字語,很痛快了,可是同時他又在想盡一切的辦法,希望能成為被仇的富人當中的一個,這不正是這個時代當中的一個特質嗎?】
按照白巖松的原話梳理下來,可以看到,核心還是一個——“仇富”,可能在小白看來,目前這個社會的的巨大的貧富差距是“合理”的,這一點,在這期節目中,小白已經多次表達過了,而所謂“仇富”者,在小白的話語中,是“分裂”的,一方面“仇”著,一方面又“想”著。但奇怪的是,小白一方面承認“均貧富”是“最能喚起大家團結在一塊,成為一個團隊,去跟另外的一種勢力做斗爭。”的,一方面又謳歌巨大的貧富差距的“合理性”,那么當“貧”們想“均”而“富”們又阻止“均”的時候,是不是就有“最能喚起大家團結在一塊,成為一個團隊”的憂慮了呢?就不便多啰嗦了。
為了參照巨大的貧富差距的“合理性”,小白用了“烏托邦”,說“改革30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鄧小平告別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的建設,回到一種更務實的角度,從人性的角度去督促每一個人為自己,加在一起為國家”,然“烏托邦”的說法,卻不是小白的首創,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某高官說過了。今天有人對小白的說法議論,是因為小白利用了央視這個大眾傳播媒體平臺,再次放大了這句話的影響。咱幫小白把話說完整了,無非是完全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的建設”,或者說,是不可能出現“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一種“烏托邦”而已。
但是,需要給小白指出來的是,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并沒有把整個社會主義公有制指為“烏托邦”,鄧小平眼里的改革開放是這樣的【我們現在講的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開展的。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現在占整個經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我們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時注意到了這一點。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我們社會主義的國家機器是強有力的。一旦發現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的情況,國家機器就會出面干預,把它糾正過來。】
小白以“鄧小平告別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的建設”立論,不知道是指多大范圍的東西算是“烏托邦”,鄧小平說改革開放“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現在占整個經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似乎都與小白的“從人性的角度去督促每一個人為自己,加在一起為國家,”不一致,如果“每一個人為自己”,從物質到精神,從生產資料到商品流通,都“每一個人為自己”,與公有制存在的必要性是沖突的,那么要滿足“每一個人為自己”,“公有制為主體”豈不是就是一種“烏托邦”了呢,現在,公有制所占的比例很少了,看來小白的“烏托邦”論似乎又是有點根據的。
再說“二是不搞兩極分化”,鄧小平說這個話是具有憂患意識的,鄧小平還說過,【那么多的財富,如果被少數人得到了,大多數人沒有,分配不公,導致兩極分化,如果這樣長期下去,將來要發生大問題。】,而小白在同一個節目中表達的貧富差距“合理”論的社會現實是什么呢。
早在2005年,媒體就引用國際咨詢機構的統計數據說,在中國,財富的聚集程度很高,不到0.5%的家庭擁有全國個人財富的60%以上。即使在這些富有的群體內部,也有大約70%的財富掌握在資產超過50萬美元的家庭手中。今年的《新財富》中國“500富豪榜”還有一個統計,《新財富》統計,2008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上榜富人的財富總額達到26027億元,較2007年的12800.2億元大增103.33%,他們的人均財富也由去年的25.6億元提高到52.1億元。這意味著,“新財富500富人”過去一年的財富增量超過了以往若干年的積累。以上榜富人最早創業始于1978年計算,則富人們過去一年獲得的財富超過改革開放29年的總和。
從這個變化可以看出,2005年到2008年3年當中,區區500人的“先富”們財富積累的速度,已經超過他們前29年財富的積累,據公開發布的數據,目前中國新的社會階層人數約為7500萬人,他們掌握或者管理著10萬億元左右的資本,但是,這10萬億左右的資本,已經被前500人占去了26198.8億(2.62萬億)元,看上去很龐大的10萬億,其實與7500萬“新社會階層”中的絕大多數人幾乎沒有關系。一般說,“新社會階層”幾乎就是“先富”的意思了,但是,誰能夠料到,“先富”當中也有如此大的“貧富差距”呢,財富的快速集中化,是不是意味著“先富帶后富”的“帶”更加困難了呢。
再看中國的基本國情,人均資源緊缺。耕地、淡水、能源、鐵礦等重要戰略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全國600多個城市有一半缺水,森林人均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林地、草地、濕地也在逐年減少。石油、鐵礦、銅礦等礦產資源十分緊缺,對外依存度均在40%以上。水、大氣、土壤等污染嚴重,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已居世界前列;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在不斷減弱。
在這樣的一種物質環境基礎上,在這樣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中,“先富”們如何“帶”后富呢,發展模式不變的話,資源、環鏡的制約是無法突破的。根據日前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而平安保險公司總裁馬明哲2007的年薪是6600萬元,半年平均數3300萬元,相當于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今年上半年平均工資的2545倍。如果按照小白人人“希望能成為被仇的富人當中的一個”的論點,咱們都希望成為年薪6600萬的馬明哲,但可能么?是不是一種“烏托邦”呢,擴大了說,指望馬明哲這樣的“先富”帶數以十億計的“后富”們“富起來”,是不是一種“烏托邦”呢,希望小白出來解讀一下這個“烏托邦”難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