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感言哈爾濱“大院”
原載:東博書院
本報連續兩周報道的《大院,夢一樣的記憶與懷念》勾起了很多老哈爾濱人對過去大院生活的回憶。也讓很多人思索一個問題:現在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可日子過得為什么沒有以前有意思了?過去窮日子里的幸福感為什么現在找不到了?上周,本報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北大教授孔慶東。他也是哈爾濱大院生活的經歷者,對哈爾濱大院歷史有自己獨到的體會和感受。目前正在日本做訪問學者的孔慶東在日本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采訪。
“大院文化”:在過渡時期產生
孔慶東說,我們懷念的大院,不是建筑學意義上的大院,而是文化意義上的大院。當時的大院生活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一個中間階段,正因為它存在著過渡性,所以它具有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兩方面的特點。我小時候在哈爾濱住的地方,叫18天大樓,現在已經沒了,變成了一堆擁擠丑陋的高樓群。原來那一片有12座大樓,因為18天蓋起來的而得名。我們住在樓房里面,享受著當時的現代生活,同時,大家并不是像現在這樣各過各的,鄰里的往來又帶有傳統的特點。當然,過去的大院文化不只有好處,它也有缺點,就是對別人的隱私太關心了。但是這些不好的地方是比較次要的,可以用別的辦法來制約。
教會人在群體中生存
孔慶東說,在大院里,你首先要學會的,就是一個人跟群體關系的處理問題。在大院中生活,你隨時隨地與別人生活在一起,你就知道別人的安危冷暖都是跟你息息相關的,你自己的安危冷暖呢,也跟別人有關系,這是現代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現代化,就是要把一團散沙的國民組織起來,不是讓大家關起門來各顧各的。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很多人的理解有偏差,以為現代化就是大家互相不認識,自己拿著手機、獨自上網——我們哈爾濱把總是“獨自”行動的人叫做“犢子”。實質上,現代化更多的是要求大家互相密切地連接起來。講得更高一點,就是人類生存的意義問題,人跟動物的區別,在于他高度的社會性。
“大院文化”是比學校更重要的一種教育。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教育,是從小就要學習的。在小的時候如果沒有很好地學習,長大以后是很難彌補的。
我們的古人,從小學《論語》《四書》《五經》,這些書講的主要是人和人打交道的道理。我們小時候沒讀那么多書,都是從生活實踐中把那些道理學來的。所以我們的言談舉止,在衣食住行中都會想到是否對別人有影響。而現在,不光是孩子,有些大人也不管不顧別人的感受。有人在樓里住了好幾年,對面住的是誰都不知道。當我們對他人很冷漠的時候,一開始你會覺得很方便,但時間長了,你會發現這會報應到自己身上,別人對你也一樣冷漠。
滲透進個體勞動的創造才是快樂的
孔慶東說,“大院文化”教會那個時代的孩子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動手能力。而這也正是現在教育所缺少并一直強調呼吁的。就動手能力來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方面很多時候不需要我們動手了,大家會覺得這樣方便了,認為這是現代化的一個標志??墒俏以谌毡景l現,日本孩子的動手能力非常強。大家應該承認日本的現代化程度要遠遠高于中國,但在日本,老師給孩子留的作業,不是回家做那么多題,而是回家做手工;或發給你實物,讓你把他組成一個什么東西;或者給你個種子,你回家種出糧食,種出花來。這正好符合當年毛澤東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全面發展?,F在,這個理念在發達國家執行得非常好,但我們卻越來越遠離了這個路線。
這一點從孩子玩具的變化中體現得最明顯。我們小時候,玩具都要自己動手制造。在大院里,你看別人有腳滑子,你想要,就得自己去做,你要想做得更好,就得去模仿,去發明和創造。就像愛因斯坦小時候做小板凳一樣。老師說愛因斯坦,你的小板凳怎么做得這么丑陋?愛因斯坦從桌子底下拿出3個說,還有更丑陋的呢。這和我們小時候做尜兒、做腳滑子、做爬犁一樣,第一次可能做得不好看,但會越做越好。這些事情不能小看,在做玩具的過程中,孩子就把各個環節都熟悉了,長大后,幾乎就沒有不能做的事了。
那時的孩子,在做尜兒、做腳滑子、做爬犁這些手工活動時,沉浸在勞動的過程當中,他們有時比的不是誰做的好或不好,重要的是比誰的點子多,誰有發明創造精神,誰有吃苦耐勞的精神。
我們小的時候,也有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能給孩子買玩具,買可以打火石的手槍,但是大家看看也就是新鮮一陣,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自己用塊木頭,或鐵絲兒揻出來的手槍。這說明大家還是喜歡經過自己勞動做出來的東西。商店買來的東西為什么這么快就讓大家失去新鮮感了呢?因為那里面沒有滲透進個體的勞動。所以,再昂貴的電動玩具,孩子們還是玩一陣就扔到一邊去了,就因為里面沒有他的勞動。
創造力是在學校里學不到的
孔慶東說,現在的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好習,念好書就可以了,生活常識以后學都來得及。但他們卻不知道孩子在只知道學習,不接觸生活的這個過程中,人格已經扭曲了,長大以后再彌補是來不及的。
現在中央總在提倡創新,為什么提倡創新?就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缺乏創新精神。我們現在培養了這么多人才,國家花了那么多的錢,甚至漂洋過海到國外去學,可學到最后,好多人發現他們沒有創新能力,算題算得挺好,但要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就不行了,根本原因就在于從小他在創新這一塊兒就是一個缺陷。創造能力光在學校里是學不出來的。孩子就應該天天在大院里一起玩,哪怕玩一些惡作劇都有好處,都能提高他的發明創新能力。
不同的大院有不同的大院文化
我們小時候,有部隊的大院,有文化人的大院,知識分子大院,還有普通市民的大院,像我所成長的大院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你要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生活十幾年,就等于是念了一個社會學的研究生,就會特別了解社會。這種大院生活的經歷有利于比較早地培養孩子健康的人生理念。現在的孩子人生理念不完整,因為他們小時候的生活中沒有一個鮮活的模仿對象。
大院教給我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孔慶東說,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與他人合作的能力。80后90后的孩子書本教育的條件比我們好,物質條件也比我們好,按理說,他們應該成長得比我們更好。但他們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扯了他們事業發展的后腿。我是搞文字工作的,我經常意識到,現在人的語文水平在嚴重下降,而且越來越差。后來,我經過思考發現,語文不是光在學校里就能學會的,語文是要天天跟別人說話,跟三教九流的人說話練會的。80后90后的孩子,由于他從小很少跟別人交流,所以理解能力就比較差,經常把別人說的話理解錯了。就是因為他了解生活太少,他不懂別人說話的方式。就我了解,好多用人單位不喜歡用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說,讓他們到我這兒來,還不夠我教他重新說話的呢。你想,這些學生上了十幾年學還不算人才,還得再鍛煉再培訓,這多虧啊。不要說工作以后了,就現在讀研究生,很多人都不適應集體生活,沒有辦法跟別人在一塊生活。
幸福感怎么沒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過去苦日子里的幸福生活??讘c東說,幸福是一個人一生的關鍵詞。我認為,人是為幸福而活著的,而這個幸福不一定代表你的錢越來越多,也不代表社會上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一切現代化的設施都跟幸福感沒有必然的聯系。我們小時候為什么覺得幸福?因為我們那時候是跟舊社會比,跟三年困難時期比,跟以前比,這樣一比,當時的物質生活永遠是好的。再有,我們小時候的物質夠用了,不會為吃穿擔憂,只不過不是富裕的生活。研究表明,物質生活達到一個標準,是幸福,物質生活再多了可能沒什么用。人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來源于精神生活。我們小時候三天兩頭就演文藝節目,這個節目是我們大家都參與的,不像現在幾個歌星在上邊跳,我們在下邊傻看。那時候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每個工廠學校都參與。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了群眾性的文藝活動,你可以統計一下,你一年到電影院里看幾場電影?幾場話?。繀⑴c過幾次文藝活動?幾乎就沒有了,我們在大幅度地削減我們的精神生活。而我們現在經常出去喝酒吃飯,這在我們小時候是很少見的。我們現在動不動就坐汽車,坐飛機,省下了很多時間??墒鞘∠碌臅r間干嘛了呢?省下時間沒有去享受,省下的時間還在工作,整天都在忙碌。而那個年代,下班之后大人都在大院里聊天,聽電匣子,那才是真的享受。大院走出來的孩子精神是愉悅健康的,這樣的人才能成為愉快的人。他除了工作還有別的樂趣,他能給家里的老婆孩子都帶來樂趣。這樣的人是合乎我們傳統社會理念的人。而我們現在是把人當成一個打工的工具在培養,這個人就算培養成功了,也就是一個好的打工者,一個優秀的軟件設計員。
如何才能回到“從前”?
如今的小區和過去的大院形式一樣,但在人們的心目中,現在的小區只能算是住地??讘c東說,人在一個環境中生活時間長了會膩歪,會希望改變。從1969年開始社會基本上是安定祥和的,人們的生活水平眼看著提高,女人天天打毛衣,男人凈琢磨做家具打沙發。70年代,老百姓把心思撲在日常過日子上。但這種日子過個十年八年后,人心開始思變,要打破大鍋飯。于是,單位里開始發獎金,一開始獎金特少,就兩塊錢、5塊錢,但就這兩塊錢5塊錢就把人心都給挑撥起來了。慢慢地,人對離開群體習以為常了,并離得越來越遠了?,F在我們對這個狀態也膩了,成天出去吃飯,吃完飯唱歌,然后洗澡,這有什么意思?。坑谑?,渴望新的改變。
我原來覺得很難再有曾經的“大院文化”了,但我看到國外能做到。在日本的社區里,經常會看到大人小孩組織起來,在一塊演節目,唱歌跳舞??醋约杭业娜?、自己認識的人在演節目,參與進去,這是人生真正的樂趣。這就說明,并不是越現代化,人與人之間就是越隔絕的。中國的小區文化有幾個障礙,首先,思想觀念要進一步解放。要以勞動為美,這個是不能拋棄的。西方歐美社會,日本社會,身份地位再高的人,他都知道自己勞動,自己剪自己家的草坪,修理自己家的房屋,不會因為自己有身份,就不干活了。以勞動為美,要從大人做起,才能影響到孩子。其次,計劃生育讓家家都一個孩子,這必然影響到大人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當成寶貝,不讓孩子吃一點虧,那么這個孩子長大將吃很大的虧,他也會特別的孤獨。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安全問題。我們小時候,社會非常安全。如果能從教育理念,國家政策,社會安全角度共同入手,創造這一個有大院文化的社區還是可能的。
(本報記者 周娜)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