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讓中國人吃飽飯
究竟是誰讓中國人吃飽飯?關于這個問題鄙人曾經問過許多身邊的朋友和熟人,答案幾乎是一致的:毛澤東的繼任者。因為他們在毛澤東之后進行了改革開放,政策的調整,充分地調動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市場農產品的供應,所以,中國人就能夠吃飽喝足了。他們會說:你也是那個年代過來的,難道你不記得毛澤東時代什么都是憑票供應的嗎?那像今天這樣隨意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食品,想買多少就能買多少呢?特別是那三年天災期間,人們更是挨餓肚子,許多人都因為營養不良而造成腿腳腫脹的;那時,那怕是一個家庭的也要用袋子裝好自己的米各煮各的飯,誰也不能多吃別人的,這一切難道還不足以說明這一點嗎?你小子怎么去想這樣無聊的問題呢?!
鄙人是這樣想的:在一個國家的農田總面積不變而人口不斷增加的前題下,要想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吃飽喝足,那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讓這個國家每年的農業總產量大幅度的提高,農業年總產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才能做到這一點。比如,原來年總產量是5,000億斤我們把它提高到1萬億斤,增長了一倍甚至更多,這樣就可以讓大家吃飽喝足了。當然還可以通過從國外進口的方式來加以解決,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講,這個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它是不安全的,是受制于人的,也是不可靠和不可持續的(就像前蘇聯一樣因為沒有很好解決吃飯這個問題,所以在外來壓力之下一瞬間就土崩瓦解了)!根本的方法就只能是前一個!
現在來看看改革開放后,我們在農村改了什么?或者說做了什么呢?我們說在改革開放年代,我們在農村主要就是做了一個方面的工作(當然不包括2006年以來所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免除農業稅等惠農政策),那就是改變了生產關系——由原來集體勞作的方式改為以戶為單位的個體單干模式!那么,現在來看看改變這一生產方式是否能夠達到讓農業總產量發生根本性改變這一目的呢?!鄙人認為要做到這一點除非這一生產方式具有先進性,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否則,是很難做到的!
現在就來看看這一生產方式是否具有先進性,或者是前所未有的呢?鄙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打開中國的歷史,從三皇五帝(或者更早)開始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年(即1949年),我國的農業生產一直以來就是以這樣的生產方式進行的——即以戶為單位的個體單干模式。那么,在這五千多年(或者更長)歷史中,中國人是否解決了吃飯的問題呢?回答也是否定的!中國人一直以來(新中國成立以前)就沒有真正徹底解決過吃飯的問題。那時候只要和平年代越長久,人口增長越快、增長越多,糧食不夠吃的問題就會越突出。此時,只要發生洪澇、天旱、瘟疫或蝗蟲等天災,一旦出現農業生產歉收、甚至失收的情況;或者發生戰爭、政治腐敗官紳土豪對人民盤剝過重等人禍,社會就會出現大批災民,政府如果沒有足夠的儲備糧賑災,這些災民就會迅速變為流民,大批流民聚集在一起就很容易演變成民變,從而出現農民起義。然后,通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大規模戰爭,讓一大批人死去,這就緩解了糧食緊張的問題。于是,新的王朝建立了,人民又能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其實不過是一部分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災難之上而已。然而,過上一段和平生活后,這個問題又會再次出現。于是乎這樣的歷史又將重演一次,這就是歷史的周期性,也是中國各王朝存續時間不會太長的重要原因——整個中國王朝時代延續時間能夠超過二百年的王朝也不過是四個而已!這樣看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得到過徹底解決的(新中國例外)!更何況以前的城鎮人口是很少的,占總人口的比例極低(在過去那種毫無工業的年代,城鎮人口是不可能多的),那個年代是以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農民可以說是自己種自己吃;而如今城鎮人口占了總人口三分之一有多,達到四個億以上,幾乎是兩個農民種田再加一個城鎮人就有三個人吃飯(這相當于在原來的口糧中每個農民還要分出三分之一的糧食給城鎮人),這么大的一群人怎么養活呢?過去尚且解決不了的問題,如今又多了這么一個吃飯的超大群體難道反而能夠解決?可見,僅靠這種以戶為單位的個體單干的農業生產方式是不可能徹底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的,應該還有其它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呢?鄙人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讓這一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首先,是1974年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因為它的出現,并且有政府對它的推廣和普及,這就讓中國農業生產的產量發生了質的改變,讓中國的糧食畝產量翻倍的增加,在同樣面積的農田中產出數量翻倍的糧食來,從而讓人均擁有糧食的數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是一個根本原因!
其次,到七十年代末我國農業生產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成立以前那種完全靠天吃飯的自然生產狀況,很大程度地增強了我國在農業生產上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大地降低了我國農業生產因自然災害而造成減產或失收的幾率,從而穩定了我國的農業生產,穩定了我國的糧食產量,確保了國家的糧食供應。這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的工程建設:第一,建國以來、特別是“大躍進”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地進行水利、水庫等等工程的建設。例如,著名的紅旗渠修建。由于這些農用設施的修建,在豐水年份它可以把多余的水儲存起來,減少洪澇災害;在干旱年份人們又可以從水庫中把水引出來,從而確保農業生產用水。通過這樣的調節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洪澇、天旱等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確保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糧食供應的穩定。第二,對江河的治理工程。建國以來,由于政府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所以很注重對江河的治理。先后不斷地對黃河、淮河、海河和遼河等等這些大江大河都進行了綜合治理,從而徹底改變了我國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使中國人從此再也看不到像黃河缺堤這樣的人間悲劇了!由于這些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洪水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降低了我國農業生產因洪災而造成減產或失收的幾率,穩定了農業生產,確保了糧食供應。然而,要組織這樣兩個方面的工程建設,在以戶為單位的個體單干模式下是難以想象的(以當時國家的財政狀況是根本不可能拿出這么多錢來修建這些工程的)!——這也是一個根本原因!
再次,化肥在我國農業生產的推廣和普及,極大的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發育,縮短了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進一步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產量,為保證我國農業生產的穩產與高產提供了必要條件。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之初是一個農業社會(工業在國民經濟所占的比例極低),我國農業生產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地使用化肥,普遍使用的都是一些農家肥料,因此農作物生長極為緩慢,生長周期很長,產量既不高也不穩定。建國后由于政府大力發展化肥工業,從而為推廣和普及使用化肥創造了條件。到八十年代初,我國農業生產已經普遍使用化肥了,從而徹底改變了我國農業生產這一落后的狀況。——這又是一個根本原因!
當然,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比如機械化程度的提高等等,但不是根本原因。因為我國城鎮化程度并不高加上人多地少,所以農村的勞動力極為過剩,在這種情況下有無機械的生產其影響并不大——即使在今天(特別是南方)還有不少農民是沒有利用機械來生產的,主要是田地并不多自己隨便弄兩下就完事了,何必將這些機械搬來搬去,給自己增添麻煩呢?
可見,讓我國糧食產量發生根本性改變,讓糧食產量翻倍增加,確保我國糧食穩定供應的主要是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至于以戶為單位的個體單干這種生產方式的改變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只能是一個次要的因素(相比其它的生產關系它不可能讓產量翻倍的增加,在天災、人禍來臨時也很難做到穩定農業的生產)!說不定當時繼續原來集體勞作的生產方式還會更好一些,因為這樣將可以解放出一部分勞動力來發展鄉鎮工業,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就象河南省的南街村一樣??上v史是不可能重來的,要不倒可以驗證這一看法——沒準今天在農村提倡的加快土地流轉,實施農業規模化經營這種做法正是這一看法的例證——只是叫法與當初不一樣而已!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了,真正讓中國人徹底解決吃飯問題的三個方面工作其實在建國初到七十年代末這近三十年中就已經完成了。所以說真正讓中國人吃飽飯的應該是毛澤東而非他的繼任者!只是他老人家剛剛完成這些事情,正要與全國人民一起過上幸福生活時就離開了人世。讓他的繼任者一上來就撿了一個大現成,從此給中國人民產生一種錯覺:是他的繼任者而非毛澤東讓中國人吃飽飯的!——這正應了那兩句古話:“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前人打井后人喝水!”。可中國人還有一句古話:“喝水不忘挖井人!”現在有些人吃著別人的,卻在大罵別人的娘,竊以為這種做法不可取也!也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美德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