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1000元相當于30年前的20元
高境先生
時常在論壇上或者生活中聽到有人喜歡探討諸如“現在的1000元相當于30年前的多少元”之類的話題,見仁見智,各抒己見。特別是在每次的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之際,例如在目前物價飆升的時候,人們就會出于各種的心情而感嘆手里的貨幣是越來越不值錢了,換句話說——貶值了,風雪之中,日月遜色,唉!
說是結構性的調整也好,說是通貨膨脹也罷,反正都是一個“漲”字了得,其余的理論的研究和宣傳的策劃,不是老百姓可以管得了的,也不是老百姓可以聽得懂的。反正從來都是道理,此一時,彼一時,后者否定前者,后代菲薄前代,甚至每每還都是以報喜的形式來曲折的表示過去的種種的不是,不過一不留神的卻透露出了自己栽下的苦果的情況。
如果說人們都是收入的錢超過了支出的錢,而不是入不敷出的每況愈下,那么人們就不會為漲價而憂愁,而是應該為漲價而喜悅的,水漲船高,漲得越多,進得更多,何以以憂?大把撈錢的人們每次都是拿個所謂的“平均”的說詞作為武器,嗒嗒幾聲之后也就旗開得勝的凱旋而歸了,一騎絕塵,功蓋云霄。
例如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的曹長慶先生,他說的各類數據,誰說得過他啊?天南海北的說話,南轅北轍的講理,人們不敢跟他辯論,也不想跟他辯論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所有的數據都是他提供的,而其他的人們還怎么說得過他?顯失公允,所以不戰而潰。至于其它的擔心也就不去說它了。不論怎樣的熱鬧,其實幾千年來養成的一言堂的習慣也是“改也難”也。
請問曹長慶先生的是,居民存在人民銀行里的錢總算是在貶值了吧?銀行都在賺錢,那是不用證明的;而銀行賺錢的本錢則是居民的儲蓄,那么,老百姓不是當了冤大頭了?按照曹先生的“平均”理論來說,銀行的賺錢數和居民的虧錢數平均一下,是否就可以叫老百姓們都喜逐顏開,高枕無憂了呢?
還是回到主題把。一位叫作“葉之秋”的先生說:“讓我告訴你2006年的1000元相當于1978年多少錢”,他通過比較廣義貨幣M2的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來進行分析,他因此而得出的結論是“2006年的1000元就相當于1978年的1000/5.1 =196元”,于是,人們憤而慨之,口誅筆伐。
而一位叫“韭菜”的先生也是問“現在的1000元相當于30年前的多少元?” 他顯然與“葉之秋”先生的意見向左,他以為“當年50元一個月的人,現在要拿2500元,才能維持差不多的生活水平。今天拿1000元一個月的人,相當于當年拿20元一個月的生活水平。”當然他還說了許多的理由。
筆者以為真正要科學的回答這個問題,在排除了政治等等方面的干擾的前提下,需要專業的人員對于所有的數據加以綜合的統計才會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任何個人僅僅憑借一己之見,一偶之感而作出的判斷都是謬之大矣,即便近乎真實也是難以被證明是正確的,這個觀點想必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筆者又是怎樣以為呢?筆者則是從兩個客觀的事例出發來加以判斷:本人所在的城市目前居民的低保金是350 元,而30年前的救濟金(筆者以為當年的“救濟金”相當于現在的“低保金”)是8元,雖然表述不一,但是它們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政府對于維持當地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統籌考慮以后定下來的標準,兩者的名義貨幣約有44倍之差,
還有一個可以參照的數據則是關于最低工資的標準。在我們這里,目前的最低工資標準是840元,而30前是16元(學徒工工資),兩者的名義貨幣約有52倍之差。上述的兩組數字是否有些說服力呢?如此,則可以推算出目前的1000元大概相當于30年前的多少了。人們之所以有此爭論,覺得感慨之中混雜著某些的懷舊之情。筆者偶見,誠望指教為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