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搖身以“政治家”面目出現,就不會挨罵了嗎
[ 半二十八畫生 ] 于2007-09-02 11:38:52 上帖 [ 發短信 ] [ 表狀 ]
前不久,《南方人物周刊》悲鳴,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是總在挨罵的經濟學家,“在過去的25年里,張維迎似乎一直走在“總在挨罵”的不歸路”, “當越來越多的民眾發現自己并未更多分享經濟改革的好處時,拿為經濟改革出謀劃策的經濟學家們開罵出氣,自然成了民眾不滿情緒的宣泄”, 呼喚“對張維迎另外一種更積極的解讀”。
于是,更加著名的經濟學家吳敬璉似乎學乖了、變精了、汲取教訓了,搖身一變,儼然一副“政治家”的面孔、一副民族代言人的架勢、一副對黨發號施令的口氣,在《中國改革》雜志上聲色俱厲地開腔了:中國發展新階段需要研究的若干重大問題。
吳經濟學家滿臉對“回到‘左’的路線重拾‘階級斗爭為綱’”的不屑,但是一開口就是路線問題,上綱上線,羅列出“第三次改革大爭論” “傳統路線的支持者”的主要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吳經濟學家采用文革中司空見慣的手法,悄悄地把“徹底為江青等‘四人幫’平反昭雪”、“甚至‘再來一次文化大革命’”這樣莫須有的觀點強加到“傳統路線的支持者”頭上。
接著吳經濟學家拿出民族代言人的口吻說:“對我們的民族意味著什么?很有必要給予明確的回答。對于他們引為口實的社會問題到底是由改革造成的,還是由于改革受到種種阻礙因而不到位或不徹底造成的,也需要正面講清楚”。但是,往下一看,除了大而不當地認定“幾次‘左’傾思想回潮”,栽贓式地指責“傳統路線的支持者仍然利用一些人的民粹主義情緒蒙蔽‘弱勢群體’,挑撥他們與中等階層之間的關系,煽動‘反精英’和‘仇智’”;關公戰秦瓊式地大罵“平均主義”,“正面講清楚”又在哪里呢?
吳經濟學家似乎還是個魔術師,大變活人般把“傳統路線的支持者” 變為“改革的反對派”,但是他不向人們作任何交待,像不耍一點花招的魔術師,大概頂多算三流演員。同時使出巫師咒人鬼魂附體的招術,恐嚇人們說,“他們大肆為那些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倒行逆施翻案,甚至斷言‘文化大革命是一次歷史性的人民革命’,‘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吳經濟學家居然自命不凡到下達“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自己的黨員和干部進行黨的路線教育所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
最后,吳經濟學家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我以為,目前應當進行以下兩方面的工作:第一,認真總結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經驗,特別是1986~1988年在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經驗,和2002年十六大對于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如何改革執政方式的探索,爭取在充分吸收前人智慧和歷史教訓的基礎上,用兩到三年的時間制定出政治改革的總體規劃實施藍圖;第二,在以下方面著手進行改革:(1)解決長期存在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問題,實現黨政分開;(2)在有法可依、司法獨立和依法行政的基礎上建立法治的基本框架;(3)實現黨內民主的制度化;(4)逐步擴大公民的民主參與;(5)進行傳媒改革,使言論自由和言論責任都得到保證”。
人們要問,到底是黨中央沒有制定“積極而穩妥的方針,穩步地向前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政治改革的總體規劃實施藍圖”,還是吳經濟學家視而不見?黨中央一再強調和表明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吳經濟學家卻說“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在1986~1988年的政治體制改革實踐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體現。雖然這一試驗沒有進行下去”,人們更是不得不問吳經濟學家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了?
“司法獨立”是誰的主張?吳經濟學家是不是說漏嘴了?!
除了文革式的戴帽子、打棍子、潑臟水,人們在吳經濟學家的大作里還能找到什么真理嗎?
不知道是歷史的誤會,還是吳經濟學家誤會了歷史,網絡上再一次“各種批評的聲浪鋪天蓋地而來”,或者,經濟學家也好,“政治家”也罷;張維迎也罷,吳敬璉也好,誰散發出“漠視民意的傲慢的精英氣質”,“不惜與民眾發生正面沖突”,誰就走不出“總在挨罵”的不歸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