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英超美”——這個口號真的是毛主席提出的嗎?一些人動不動就拿它來說事,仿佛毛主席異想天開,拍腦袋決定全國經濟戰略,導致了某些失誤。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必須撥開歷史的迷霧,看清真相。
首先,“趕英超美”并非毛主席的原話,而是后來一些人曲解甚至故意安在他頭上的。毛主席在1955年提出趕超的目標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的原話是:“我們的目標是要趕上美國,并且要超過美國,究竟要幾十年,看大家努力,至少是五十年吧,也許七十五年。”這是一個長期規劃,絕不是急功近利的盲目蠻干。
而“十五年趕上英國”的提法,真正開始在全國大規模宣傳,是1958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并且在后來的“大躍進”時期被進一步放大。這個口號的背后,劉少奇等人實際上起到了推動作用,甚至在宣傳上大大拔高了調門。毛主席本人反而是謹慎的,他要求對經濟發展設定合理的時間表,并不贊成盲目浮夸。事實證明,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的鋼鐵產量在1970年代初確實超過了英國,這說明這個目標本身并非空想,而是有現實依據的。
那么,為什么有人要把“趕英超美”這個口號硬扣在毛主席頭上呢?因為這正好可以用來攻擊毛主席,說他不顧實際,胡亂指揮,甚至借此污蔑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墒聦嵤?,毛主席不僅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糾正偏差,還在1958年鄭州會議上嚴肅批評了“大躍進”中出現的浮夸風氣。他強調要實事求是,指出“浮夸風要剎一剎”,“共產主義還不那么快到來”。可見,他并不是狂熱的理想主義者,而是時刻保持清醒、不斷調整戰略的領導人。
有人說,既然出現了問題,就說明整個思路是錯誤的。這種邏輯就像是在說,一個人在攀登高峰的過程中只要遇到困難,那他的目標就是錯的,甚至不該攀登。這種思維本身就是在否定一切進步的可能。如果中國當年不提出趕超的目標,不全力發展工業,今天的中國還能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嗎?那些指責毛主席的人,是不是更希望中國永遠落后,永遠在帝國主義的腳下卑躬屈膝?
真正的問題不在于“趕英超美”本身,而在于某些人在具體執行中脫離實際,搞浮夸風,甚至拿生產指標做政績表演。而毛主席始終強調實事求是,在建設過程中及時調整,防止“左”傾冒進。把責任全推到毛主席身上,是對歷史的歪曲,是別有用心的政治操弄。
今天回頭看,中國的崛起正是當年工業化奠定的基礎在發揮作用。那些曾經譏諷“趕英超美”的人,能不能睜開眼睛看看,中國的GDP早已超過英國,正一步步向全球產業鏈高端邁進?如果當年沒有毛主席的遠見和規劃,中國今天是否還能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真正需要批判的,不是毛主席的戰略眼光,而是那些別有用心的歷史虛無主義者。他們抹黑毛主席,攻擊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果,目的就是讓人們忘記自主發展的重要性,讓中國重新回到依附西方、唯洋是從的老路上去。而這,才是真正的危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