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樣板戲”,當代文化舞臺或將空無一物
人間正道
觀看了中國共產黨誕辰90周年文藝晚會,感觸很深,整臺晚會最精彩的地方是一些傳統的老的紅色歌舞,高亢、陽剛,給人一種力量、美感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從中可以感受到一個時代的信仰、精神。而這些歌舞的編排,可以清楚地看出“樣板戲”的影子。
“樣板戲”也叫“革命樣板戲”,百度上的概念是:一個在特殊政治環境下產生的特殊戲劇樣式。最著名的是八個:《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其他比較有影響的還有《杜鵑山》、《龍江頌》、《平原作戰》等。說起這些名字,我小的時候都看過,雖然具體的內容記不清楚,但一些片斷一直深刻地印在腦海里,很美。后來,隨著妖魔化毛澤東時代的泛濫,“樣板戲”也被打入了冷宮,逐漸從主流媒體上消失了,據說老作家巴金曾經上書說,電臺一播李鐵梅《仇恨入心要發芽》的唱段,神經就受不了,聯想到暗無天日的牛棚歲月,我很難理解這種心態,不知道“樣板戲”到底讓這個老作家受過何種刺激。
“樣板戲”盡管不被一些人待見,也承載了許多是是非非,但這不影響它的生命力,在民間從來就沒有失傳過,許多愛好者不時地就要來上一段,特來精神。近年來,一些文藝團體還重新編排起了傳統“樣板戲”,甚至悄然走上了主流,不知這會讓那些聽到“樣板戲”唱腔就要神經的人以后的日子該怎么過?
我不懂戲劇,但我喜歡聽“樣板戲”,我的感覺就是一個“美”,浩然正氣,激昂澎湃,能夠激發人的精、氣、神。“樣板戲”反映的都是老百姓的事情,這與傳統戲劇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不一樣。“樣板戲”在這一點上,是對傳統戲劇的革命,也是一個人民當家作主時代的文化反映。
在一個主張精英治國的時代,“樣板戲”的被打壓是必然的,然而沒有“樣板戲”時代,文化舞臺上就沒有了經典,當普天同慶中國共產黨90華誕的時候,人們拿來吟唱的主打,卻是散發著“樣板戲”風采的老歌舞。
對于“樣板戲”,一個網友說的很精彩:樣板戲主要人物的主要唱段,被那些藝術家們唱出了音樂的內涵,唱出了音樂的境界與張力,生發出了無窮無盡的力量。那種力量也許感動不了七仙女她媽,但一定會感動七仙女,尤其感動那位被封建奴化教育和貧窮逼迫得連性欲都泯滅了的青年雇工董永;也許感動不了王金龍,但一定會感動妓女蘇三,也一定會感動苦難民女竇娥,感動荒山淚女張慧珠,感動全天下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
“樣板戲”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的生命力都是頑強的,因為“樣板戲”代表了文化的先進方向,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意志,“樣板戲”會代代傳唱是勿庸置疑的,而那些聽見“樣板戲”就會神經的人無疑會成為一個笑話。
2011-07-0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