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井岡山》《紅色搖籃》之后,看什么?除了看主流紅軍的《四渡赤水》和《長征》外,也推薦看描寫留在南方那一萬紅軍慘境的歷史正劇《浴血堅持》。此劇實在太好看啦!陳毅(陳老總)真是命大啊!
這是一部非常驚險精彩的電視劇,成功的一半應歸功于編劇。例如,同樣的事件(比如陳毅前往某個深山說服某股孤立紅軍下山接受改變開赴抗日前線差點被害的故事),我在其他關于新四軍的電視劇中也看過,編劇、臺詞以及表演效果就差遠了。在這部劇中,被雙手反綁的陳毅寥寥數語就說服了單干紅軍領導人譚余保,化險為夷。這也是陳老總第三次處于生命最危險的境地(另外兩次包括被叛徒騙下山九死一生逃脫成功以及被人打傷腿后陳丕顯挺身而出救了他的命)。
歷史正劇《浴血堅持》講述了1934年秋,在李德博古錯誤領導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主力轉移,項英陳毅臨危受命擔任中央分局一二把手,堅持就地抗擊敵人(實際上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東躲西藏保存實力)的故事。
這部電視劇整體把握了過去從未展現過的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這一段艱辛歷史,反映出南方8省交界大山深處紅軍面臨斗爭的殘酷性,許多頭一次聽說的故事極具真實性,把我們原來零零散散的歷史人物知識串了起來,成功地塑造了以項英、陳毅、曾山、陳丕顯、譚余寶、葉飛為代表的鮮活人物形象,以及原來就知道的英勇犧牲的賀昌、一大代表何叔衡、阮嘯仙、瞿秋白以及許多其他黨和紅軍的高級領導人以及普普通通的紅軍戰士和老區冒死為紅軍送糧的老百姓形象。
看過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項英陳毅吃了大苦死里逃生,他們和身邊幾十個官兵能活下來實在太不容易了。敵人為了趕盡殺絕,封山燒山放毒還移民,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編劇特別把陳老總的詩才和劇情聯系在一起,使我們了解了他那幾首最著名的詩句產生的背景,頓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使觀者聞詩落淚(包括“饑腸響如鼓”;“隊員醒來早”以及新四軍軍歌等)。我第二個最大感受是叛徒太多了,他們不僅手刃紅軍,還給革命造成巨大損失,他們對革命的危害太大了。劇中還首次描寫了可以脫黨、但不危害革命走中間道路的崔月楠女士(彭丹的表演我是頭一次看,很有眼神兒,顯得聰慧明快),也算是黨史軍史劇的一個突破。
除了編劇好之外,主要演員個個稱職到位。項英、陳毅、龔楚民、邱菊、陳丕顯、譚余保以及崔月楠的表演者都表現極佳十分到位,尤其是略帶四川口音的馬少驊把智勇雙全,集紅軍領導人、軍人、詩人為一身的陳老總表現得令人心服口服,在全劇紅軍基本上處于被動挨打局面的情況下,只要陳毅一出現,令觀眾揪住的一顆心就能放下一半。陳毅總是具有樂觀精神,只要他一講話就有鼓勵和激勵作用。但他也并非盲目樂觀,在最困難的時候,也說怕吃苦是人之常情。但他政策性極強,幾句話就能說服大家。作為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領導者,在多次關鍵時刻他當機立斷,化險為夷。可以說沒有陳毅,留下來的紅軍損失更大。盡管如此陳老總還是上了叛徒的當。著名的“下山接頭”故事,早就聽說過,但這么驚險這么懸念還是令人感到出人意料。前幾年曾出過一部《新四軍》電視劇,其中的陳老總形象很差,吹胡子瞪眼,粗魯有余而智慧不足。戲不夠愛情湊,湊得很不合時宜,是個失敗之作。現在史料更多,也突破了創作禁區,更加符合真實歷史。連愛情戲,也是真人真事(陳丕顯在少共的女友),令人十分感動。
全劇的特點還有劇情發展緊湊,比如一開始,急死人了。項英墨守成規,死守教條一味地等中央的指示(中央紅軍自己自顧不暇方向不明,根本聯絡不上)還不想放棄老區,錯失突圍時機。在分九路突圍時,分局第三號領導人賀昌、法院院長一大代表何叔衡英勇犧牲了。當時給人的感覺是,既生瑜何生亮,項英實在窩囊。但后來隨著劇情的發展,發現項英的確是忠誠的共產黨員,工人階級的優秀代表,他和陳毅一起吃了大苦,經受了嚴峻考驗。最后,偶爾看報聽說西安事變,他能審時度勢,獨立做出和中央一致的判斷,實屬難能可貴(所有其他紅軍都氣得主張要殺了蔣介石)。但他后來和葉挺領導新四軍時合不來,也讓人不禁尋思中央是不是派錯了人,或者說,選葉挺當新四軍軍長是否失策(而3年堅持期間陳、項后來配合極為默契)。不過此乃后話了。
這部電視劇的另一個特點是首次細致描寫了大小叛徒和中間人物,但似乎反面人物的戲太多,敵人太猖狂。而五次反圍剿時指手畫腳的共產國際的李德,為了一己之私,故意把看不順眼的人(瞿秋白)、老弱病殘(何叔衡何老)留下來,連毛主席都差點走不成,結果造成眾多紅軍高級干部的陣亡犧牲,留守紅軍1萬人三年下來只剩一千人,看得真讓人心里憋屈得緊。叛徒殺害項英一段也很令人糾結。
關于在南方各省交界處的大山里,分散堅持下來另外幾路紅軍隊伍,劇中也略有描述。他們大都彼此無法聯系,在譚余保、李大為、張云逸、譚震林、粟裕、張鼎丞等領導下各自為戰,基本上處于大部分時間疲于奔命,無招架之功也無還手之力,但時而下山打土豪補充給養的境地。但不可否認他們的堅持都是紅軍史和黨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也牽制了不少國軍、地方軍和地方土豪武裝,有利于主力紅軍轉移。1937年后,這批堅持下來的千余人作為黨的寶貴財富,成為新四軍的主要骨干,分別擔任了軍、支隊、先遣支隊一級的領導,開辟了抗日新戰線。
此劇唯一兩處值得商榷的地方,一個是項英到延安見到毛主席后的有關描寫,事實上毛主席到底是怎么評價的,畢竟南方紅軍還是立下歷史功勛的,他們經歷的困難不比雪山草地少。另一處是此劇血腥場面較多:酷刑和肉搏戰太過慘不忍睹,小兒不宜。
謹此向為勞苦大眾得解放而英勇犧牲的千千萬萬紅軍指戰員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也隆重感謝此劇的編導演創作人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