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傳上,資本主義是我們的老師
本人高二學子(高三已經高考完了,我應該算作高三了),就近日偶然看到的一部電影發表一些見解,年輕之人,思想不免偏執片面,希望諸位批評教育。
幾周前,看了一部電影,戰爭片,叫《太極旗飄揚》,幾周以來,念念不忘,思緒不散,這部韓國的04年的戰爭片在我腦海之中引發的波瀾甚至超過了媒體熱議的《南京》,前幾天隨手翻了翻主席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猛然一驚,腦袋里蹦出了這么一句話,大家可能不愛聽——在宣傳上,資本主義是我們的老師!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部名叫《太極旗飄揚》的電影吧。講述的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后,原本貧困卻相濡以沫幸福生活的兄弟二人陰錯陽差的被南朝鮮當局強迫征召當兵。在戰爭中,哥哥為了給弟弟爭取退伍的機會,幾次冒險,屢立戰功,獲得了勛章,可就在這時,哥哥的未婚妻因為“通共”被南朝鮮當局殺害,又誤以為弟弟被南朝鮮燒死,因此在被北朝鮮俘虜之后投降了共產黨,當幾年后兄弟二人以敵人的身份在戰場上相遇時,投降了共產黨的哥哥已經被北朝鮮“洗腦”成了殺人工具,看到了弟弟竟狠下殺手,非要置之于死地,弟弟冒著被哥哥殺死的危險拼命“挽救”哥哥,終于讓“洗了腦”的哥哥認出了弟弟,回復了“人”的本性,最終為了掩護弟弟撤退,哥哥突然將槍口對準共軍,以自己的一死給弟弟鋪平了生路。電影在弟弟重新上學,戰爭結束,萬物復蘇悄然收場……
為什么說資本主義宣傳技術高超呢?因為在看電影時,本來對金日成北朝鮮十分敬佩的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這對兄弟的悲劇震撼著,實際上當我寫下這些文字是仍然被震撼著。這就是他們的厲害之處。
我想了想,實際上他們的法寶有三個。
一 以不宣傳為宣傳
強制性的理論灌輸和說教極其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尤其我們這一代青年人,一聽到“正統”的宣傳馬上就會皺眉頭。在這方面,資本主義的宣傳顯得“潤物細無聲”,顯得“溫文爾雅”“溫良恭儉讓”。就拿《太極旗飄揚》這部電影來說,通篇沒有一句反共口號,沒有一句政治說教,沒有在大陸影片中經常出現的“動員”場面,可是實際上卻將反共的思想工作做的天衣無縫。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一個詞:細節!
兄弟二人在大街上幸福快樂的游玩戲耍,生活雖然貧窮卻也苦中有樂,哥哥擦皮鞋供應弟弟讀書,又攢足了錢給弟弟買了一只鋼筆,嫂子青春美麗,活潑動人,母親雖然啞巴卻淳樸善良,幾個弟弟妹妹童聲童氣,天真可愛……多么好的畫面!只要是熱愛生活的人,誰會希望這種生活破壞掉呢?可是,忽然廣播尖利傳來:“北方傀儡政權向我國發動進攻……”馬上鏡頭陰暗下來,大街上一片混亂,一家人神情張皇,頓時陷入無底深淵。這一細節,讓觀眾不再追究朝鮮戰爭究竟誰先動的手,此時此刻已經默認了北方是戰爭黑手,害的南方百姓流離失所。——此細節一。
打仗的時候雙方士兵殺紅了眼,男主角將一個共兵憋到死角,刺刀剛要捅上去,共兵忽然大聲告饒:“大哥別殺我!我還有媽媽!”男主角一時心軟,松開了手,可這時共兵忽然面目猙獰,反撲過去,“你這美帝走狗,南方狗!”兇神惡煞,毫不留情。這種情況在戰爭中確實可能發生,但是一部影視作品將它單獨提煉出來,不能不說有很深的用意。——此細節二。
必須說到那個哥哥,他極失望絕望之時投降了共產黨。之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愛弟如命。幾年后兄弟倆在戰場重逢時,弟弟看到的哥哥完全變了模樣,頭發蓬亂,胡須散亂不堪,青面獠牙,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完全成了殺人機器。弟弟一把把他抱住,哥哥卻拿刺刀猛刺過去,弟弟跪下大聲呼喊:“哥,我是振碩,哥,我是振碩啊!記得媽媽嗎?”哥哥卻大罵:“狗娘養的!去死!”接著殺氣騰騰,雙眼翻成白色,已全無“人”的模樣!弟弟一邊躲避著哥哥的刺刀,一面哭著呼喊:“哥哥,你醒醒,醒醒啊!”這句臺詞有直接宣傳的成分,有對北朝鮮統戰的成分,但他是柔性的統戰,不會引起太大反感的統戰。觀眾在感嘆同室操戈兄弟相殘的時候已經默認了共產政權的“泯滅人性”。——此細節三。
以上只是節選三個細節,冰山一角而已。此類宣傳造詣極其高深,完全在觀眾不注意的時候進行灌輸。我看過的中國的革命影片,對比起來的確有“為宣傳而宣傳”的弊端,過分強調思想性卻忽略了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結合,動輒理論動員,動輒冗長宣言,看久了便會出現免疫。看過一部國內的反腐電視劇,劇情很好,很扣人心弦,可是電視劇最后竟然莫名其妙的出現一大長段的領導講話,突兀而又生硬,最后竟又扯出“三個代表”來了,嚴重影響了電視劇的整體藝術性。的確,理論宣傳是切實需要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可填鴨式的硬要塞進文藝作品里面去的,文藝作品是給人民看的,不顧一切硬要來一下黨八股,又臭又長。這在六十多年前已經被毛澤東同志批評過了,可是六十年以來,這仍是我們的頑疾。
二 以反面宣傳為正面宣傳造勢
電影當中有不少篇幅是在檢討反思南韓政府在這場戰爭中的罪行。它絲毫沒有對于歷史的掩飾和回避,不諱言自己政府對于平民的戕害——這在我所看到的國產影片中幾乎沒有。比如,當中提到南韓政府強制征兵,拆散了主人公的家庭,又比如南韓軍隊屠殺北朝鮮戰俘、撤退前火燒戰俘營,對曾經被北朝鮮占領然后“光復”的地區人民進行反攻倒算,以“通共”罪名大肆屠殺百姓等等,這些在影片中都有體現。
那么,如此這般,用意如何呢?
這恰恰是資本主義宣傳上厲害的地方。
第一 增加了影片的可信性,拉近了與“歷史”的距離。一味歌頌自己卻有意避諱自己的錯誤和罪行,肯定會給人以“假”的感覺,那么即便你所歌頌的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在受眾看來也是假的了。而適當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馬上給人以“真實”的親近感。其直接效用就是受眾對你說的一切都會相信——人家連自己的丑都揭了,還能說假話?這就達到了宣傳的最根本目的——讓別人相信你的話是真的。由是,當影片對共產黨意識形態中的集體主義冷嘲熱諷的時候,當影片對共產政權“泯滅人性”大肆渲染的時候,當影片極力鼓吹個人主義的時候,觀眾會很自然的接受。將先取之,必先予之。依靠解剖自己來宣傳,猶若“壯士斷臂”,犧牲一部分換取一部分,最后還是會撈本。
第二 反面宣傳中蘊含正面宣傳。回過頭來看看那些“反面宣傳”,難道是老老實實,原原本本的自己打自己嘴巴么?答案是否定的。且看——
——影片描寫了南朝鮮屠殺北朝鮮戰俘,可是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南韓士兵在行軍途中看到北朝鮮“洗劫”村落后留下的數不勝數的平民的尸體,因此萬分憤恨,這才對俘虜的北軍士兵大開殺戒。看到沒有?在“壯士斷臂”的同時,也把對手的手臂斷了,而且斷的更狠,我韓國是殺戰俘,你人民軍是殺平民哪!
——影片中寫到南韓“鋤奸隊”在曾被北朝鮮占領的地區對人民進行報復。凡是曾經加入過共產黨的人,一律槍斃。此等揭丑不可謂不大膽,而且男主人公——哥哥的未婚妻就是這樣被南韓殺害的。但是這里面還有個前提,北朝鮮在占領這些地區后,以供給食物為威脅,“強迫”當地百姓入黨,不入黨就不給吃的,才造成大批平民入了共產黨,給南韓的“甄別”帶來了困難,才無奈造成殺平民的慘劇——雖然是在自我反省,可根子已經算到了共產黨的頭上。
出于以上兩個目的,影片的確自我揭露,自爆家丑。可是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人家資本主義敢說自己歷史上的罪惡,的確需要我們借鑒。
“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萬歲!”這句口號耳熟能詳,“偉大光榮”我沒有意見,可是“正確”呢?一個黨怎么可能永遠正確?怎么可能不犯錯誤?
我們左派在這方面更需反省,毛澤東是偉人卻不是神人,毛澤東時代是偉大時代卻不是絕對正確的時代,毛澤東也犯過錯誤,毛時代也有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我們應該有勇氣反省和沉思,以免類似的錯誤再次發生。當然,針對右派精英對于毛時代有計劃的污蔑造謠和誹謗,對毛澤東的詆毀和妖魔化,我們仍然要予以斗爭。但是我們也應該放棄“毛時代一切都好沒有缺點,毛澤東說過做過的一切都不容懷疑”的認識,這樣在對全國人民進行宣傳的時候才能博得廣大群眾的接受。
三 以人性打動人性
電影的高潮在影片的結尾,而結局淋漓盡致的展現了西方資本主義以及他們影響之下的全球資本主義國家幾十年來喋喋不休的法寶——人性。
當哥哥被弟弟的真誠的哭喊“喚醒”的時候,當哥哥知道自己惦念的弟弟還活在人間的時候,哥哥的人性完全復蘇。由于當時戰場上北朝鮮正在反攻,大批人民軍士兵開始涌來,弟弟隨時有可能被人民軍打死,在這時,哥哥讓弟弟盡快離開。當弟弟一步步離開戰場的時候,生命的女神正在召喚這位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而哥哥此時義無反顧的將機槍猛然掉轉,向曾經的戰友——人民軍開槍,一串串子彈使得人民軍士兵一排排倒下,弟弟正在一步步向生的彼岸邁進。此時,電影煽情的所有元素一起被藝術性的調動起來——緩慢的鏡頭,凄美的背景音樂,哥哥開槍與弟弟離去的反復切換,“人性”的旗幟被高高舉起。而且這確實是可以打動任何一位觀眾的,由于前期大量鋪墊和鋪陳,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調已經滲入了觀眾的心里,因此幾乎沒有任何人會考慮哥哥這樣做的實質——叛變,也幾乎不會有人在看到哥哥被北朝鮮的機槍打倒在地陣亡的時候會想到他是叛變之后被自己人打死。觀眾在哥哥死去的一瞬間,有的只會是悲痛與哀婉,為這一對兄弟的悲劇而扼腕嘆息。
這便是影片的高潮,更是意識形態宣傳的高潮——將叛變蒙上了人性的面紗。
人,心智健全而又不變態的人,都會有人性,人性就是能夠刺激你淚腺的東西。而資本主義的宣傳恰恰能夠打動你的淚腺,讓你在淚光點點的朦朧里接受他的意識形態——“普世價值”。比如這部影片,把兄弟之情擺在觀眾面前,誰會忍心自己的弟弟死去呢?任何人都會下意識保護弟弟,因此哥哥的行為沒有可以指摘的地方,由此暗示:任何與親情無礙的行為,包括叛變,都是可以饒恕的,“人性”就這樣成為了它們他們的工具。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么“人性”從一開始就被資本主義據為己有,成為了他們的專利?實際上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會有另一番結果。哥哥的行為,確實挽救了自己的弟弟,可是他的突然倒戈,使得多少和他弟弟一樣大的戰友不明不白的死去?死去的冤魂難道沒有“人性”?他們也可能是別人的弟弟,由此來看,哥哥的“小我”使得更多的人失去了生命,而只有集體主義的“大我”,才會符合真正的“人性”,正如黎陽同志談到的:爭取利益沒有錯,但是不能損害他人。(原意如此)
因此,左派也好,“毛派”也罷,應該想辦法把“人性”的價值修正過來,徹底改變資本主義對“人性”的誤讀和扭曲。目前右派拋出的“普世價值”,實際是資本主義世界“人性“牌的翻版,這注定將是一場激烈而嚴肅的思想斗爭。
結語
蕭伯納說:一切真理都是宣傳。實際上我們的宣傳并非一直處于弱勢。共產黨歷史上有兩個宣傳的優勢時期,一個是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當時是全國進步青年的圣地,拼命了也要往那跑。與此同時,我黨的一系列主張也在全國有了很大反響。而且當時出爐的諸如“黃河大合唱”一類的優秀的文學作品直到今日仍有不朽的影響,不能不說是宣傳的重大勝利。另一個是文化大革命時期,據說許多日本人唯一會唱的中國歌曲便是文革時期的樣板戲。當時中國的文革風暴,強烈沖擊著全世界的神經。一場場樣板戲,永恒鐫刻在了那一代人的記憶里,我的父母都是1965年生人,他們對于樣板戲的記憶是如此濃厚。但是文革時期存在重大問題和弊端——單一。用父母的話:東西是好東西,可是天天除了這些就沒別的玩意兒了,時間長怎么能不膩歪呢?
文革結束后,尤其是蘇聯解體后,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敗下陣來,二十年了仍然是絕對的弱勢。在中國更是由于右派把持媒體而更加威嚴掃地。最近的幾部電視劇有了些春意,先是《潛伏》的熱映,又有《正道》的火爆,的確有回暖的跡象,但是“絕對弱勢”仍舊是大的趨勢,這是客觀事實。
左派很弱小,左派的宣傳更為弱小,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勇于承認自己的弱小,在戰術上吸收敵人的長處,真正意識到資本主義和右派是我們在宣傳方式上的教員,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非如此不能成為真正的唯物主義者。
斯為全文
六億神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