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閻延文:倡議網友為災區建言
把我們的牽掛化為力量
2008年5月12日,那個刀鋒般刻進中國人記憶的日子。災難驟然降臨,風景壯麗的西蜀大地,從此成為中國人最牽掛的地方,成為母親肌體上最柔軟最疼痛的傷口。
一年來,我們在深深牽掛,虔誠祝禱:四川——這曾走過英雄大禹、諸葛武侯、詩圣杜甫的錦繡大地,你還好嗎?災區的兄弟們,你們是如何默默埋葬了父母親人,悄悄擦干了眼角的淚水,咬牙挺身在廢墟中站起,重新點亮了人生的火焰?也許我們不是救援前線的戰士,不能為救同胞于苦難而浴血奮戰;也許我們不是建筑工程專家,不能為災區重建添加一塊磚瓦,夯實一方厚土;也許我們不是政府決策者,不能為災區帶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共和國公民,我們只是災區人民的兄弟姐妹,骨肉同胞。在“5.12”一周年這個悲哀而沉重的日子里,我們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和心血凝成文字,通過互聯網送到四川,送到震區。
如果我們是詩人、作家,就為災區寫下一篇詩文,以筆撫平同胞心靈的溝壑;如果我們是律師法官,就為災區重建策劃法律和制度保障,不讓腐敗污染神圣的土地;如果我們是經濟學者、財務人士,就用自己的智慧風暴,使災區的經濟計劃完美無缺;如果我們是建筑專家、技術工人,就把自己的知識化成美妙圖畫,為災區營造出更壯觀華美的家園;如果我們是醫護人士,就為災區防疫獻計獻策;如果我們是心理專家、教育工作者,就為災區親人送上心靈的撫慰、讓孩子們明亮的眼睛不再流淚、不再憂傷……也許,我們的建議并不完美,并不偉大,但真誠的心卻能戰勝一切,把我們的牽掛化為力量。
回望過去的2008年,這個被稱為中國“網絡愛國元年”的年度,從保護圣火到汶川抗震,從共抗冰雪到奧運狂飆,互聯網越來越承擔了民族和歷史的厚重,由最初的輕松娛樂,走向了沉穩和大氣。早在2003年,《國際先驅導報》就曾撰文預言:“網絡民族主義掀開了中國民族主義的新篇章”。整整5年后,抗震救災的網絡熱潮印證了這個預言。互聯網彰顯了中國的真正民意,西方媒體甚至稱網絡是“中國人的新愛國主義”基地。抗震救災,使我們看到網絡的強大崛起,看到了互聯網的紀念碑式事件。
其一,網絡愛國主義的崛起:
汶川抗震,互聯網最強烈地體現出人民大眾的愛國情懷。在樸素如泥土,平凡如大地的人民心中,同胞親情是最重的砝碼,而愛國主義更體現為一種責任。當海內外的中國人同聲一哭,天地亦為之動容而低下高傲的頭顱,向天災中隕落的生命致哀。當一個貧困的下崗女工把自己微薄的全月社保金放入募捐箱的時候;當一個最有情誼的乞丐四次捐款被稱為“義丐”的時候,當一個絕癥患者把社會捐款又悄悄寄往汶川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位卑未敢忘憂國” 的華夏精神。作為中國大地的真正脊梁,人民大眾——這些平日里的蕓蕓眾生,在災難中體現出撼天動地的摯愛和高貴。從哇哇學語的孩子和髦耋之年的老人,從白雪皚皚的高原到熱浪滾滾的海島,互聯網使海內外華人與震區實現了零距離的對話,人們的牽掛和疼痛,得到了最廣泛的激蕩與釋放。無數網站夜以繼日,億萬網友生死不棄,形成了一幅歷史上最動人的圖景。地震轟毀的,是磚石草木建造的街道家園;而在天災中拔地而起的,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山脈。互聯網使全世界的人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情不自禁地為中國震撼、為中國喝彩——世界由此相信: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值得尊重的,這個民族的文化是博大堅強的,這個國家的生命力是堅不可摧的。
其二,網絡民間力量的彰顯:
汶川地震發生不久,中國億萬網民自覺授命于為難之際,以最快的行動參與了抗震救援和災后重建;神州大地上,數十萬志愿者奔赴災區,鏈接他們的精神彩虹,是共同的責任。我們無法記錄,那些抗震英雄身后,那些旌旗飄揚背后,奔赴災區的志愿者們,是如何握緊手中簡陋的工具、如何告別父母親人,如何走向難于上青天的蜀道。他們何嘗不知道,在瞬間奪去十萬生命的天災面前,人類是多么渺小?他們何嘗不眷戀生命的美好、親情的寶貴?民間力量的廣泛參與和非功利性奉獻,使全世界都看到了——看到了輝煌的華夏文明在那一刻的明亮爆發;看到了中華民族的熱血在那一刻匯成了長江黃河。網絡民間力量的潮涌,彰顯了一代大國公民的崛起。
其三,抗震文學爆發:中國文學的世紀復興:
抗震救災的民族激情,點燃了中國作家和詩人的靈魂。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抗震文學極致爆發,震驚世界。沒有輕飄飄的虛假面具,沒有不關痛癢、居高臨下的悲憫。一串串擲地有聲的字句,不是用墨水用鍵盤寫成,而是用淚用血在鐫刻。文學重新回到了神圣的位置,震蕩出金屬般的重量。《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生死不離》等無名作家的作品,通過互聯網迅速熱傳;電視臺、電臺、主流報刊媒體的激情互動,使中國文學獲得了世界范圍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作者大多數是沒有高額稿酬、沒有名望地位、沒有主席頭銜和行政級別的草根作家、平民詩人。與生活零距離的強烈共振,使他們與震區同胞血肉一體,生死相依。抗震文學的網絡爆發,證明了中國文學的世紀復興。文學沒有死亡,面臨死亡的只是計劃經濟下僵化的作家機制。一旦文學回到生命本身,走向互聯網的廣闊舞臺,就將重新生長出蔥茂繁綠的森林。
其四,網絡文化的成熟大氣與平民立場:
“5.12”特大天災,考量著一個民族,也考量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品格。災難中,中國的網絡文化迅速成熟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互聯網上實踐著自己的公民責任和文化使命。平民立場、家國情懷、憂患意識、入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行合一,在互聯網時代再次振興,網絡文化走出象牙之塔,彰顯出熱烈多情的平民色彩和成熟大氣的理性風格。
今天,“5.12”這個難忘的日子越來越近,互聯網使我們的心,飛向西南,飛向成都,飛向歷劫重生的震區。新浪網、人民網、新華網等各大網站“5.12”紀念活動的開啟,似乎敲響了互聯網再次出發的鼓點、成為新媒體承擔民族使命的誓詞。網絡媒體正在出發,億萬網友再度集結,這,就是真正的中國。3億網友將通過廣袤的互聯網世界,大聲發出中國人最嘹亮的聲音:“災區加油!四川加油!中國加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