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戊戌變法失敗以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他們不僅未因改良失敗而改變主張,反而組成了?;庶h。改良主義思潮到20世紀初已經趨于沒落,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潮則開始發展。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了“同盟會”,標志著在工人階級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以前,資產階級以民主革命領導者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臺。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的民主主義政治綱領;還創辦了《民報》,宣傳孫中山的民主主義政綱,介紹18世紀法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歌頌國1905年的革命運動。從事這項理論工作的有章太炎、陳天華、朱執信等人。經過同盟會的宣傳,許多人開始擺脫康、梁改良派的影響而轉向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派相反,改良派繼續堅持君主立憲,拒絕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派合作,并出版《民叢報》鼓吹保皇。在這種尖銳對立的形勢下,理論戰線上必然要引起一場激烈的論戰。這場論戰主要是圍繞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展開的: 第一,是否要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問題;第二,是否建立民主共和的資產階級國家的問題;第三,是否改變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土地國有”的問題;第四,是尊孔還是反孔的問題。在以上這些根本問題上,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孫中山則是這場斗爭中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旗幟。
孫中山(生于公元1866年),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之一,也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他組織資產階級政黨,不斷發動武裝起義,于1911年(辛亥)推翻了清帝國,結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國歷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孫中山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他的主要活動是致力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斗爭和武裝斗爭,因此,他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他的社會政治言論反映出來的。他的重要著作有《建國方略》一書,其中包括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各方面的論述。孫中山于19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政治活動時,還是一個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者。他曾上書洋務派的頭子李鴻章,以陳述他的改良主義的政治主張。李鴻章不僅沒有采納他的主張,反而要逮捕他。甲午戰爭后,在民族危機嚴重的形勢下,孫中山放棄改良主義走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道路。他創立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提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主張,從而成為中國最早的革命民主派。當他成為成熟的革命民主派后,便與康、梁等資產階級改良派進行了不調和的斗爭。他在革命過程中,曾屢遭失敗,但他仍然堅持,表現出了革命民主派的戰斗精神。(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帝制,但革命并沒有取得勝利。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大力鼓吹起人道主義,這是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和軟弱性的表現。由于他提倡資產階級人性論,竟然把革命政權讓給了北洋軍閥。他企圖用“愛”的說教來感化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呼吁他們放下屠刀,擁護資產階級共和國。這完全是幻想!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并沒有發善心,而是篡奪了革命的果實,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以賣國賊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竊取了國家的政權,又在中國建立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1915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1917年張勛又擁護溥儀復辟,企圖恢復清王朝。孫中山才開始覺悟到革命并沒有成功,中國“有共和之名,無共和之實”。于是他同全國人民一道,參加了反袁斗爭,領導了反對北洋軍閥的護法運動,又舉起了革命民主派的旗幟,為保衛民主進行了斗爭。由于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他領導的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仍然遭到了失敗。但是,孫中山并沒有灰心,而是繼續探索救中國的道路。)直到十月革命后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孫中山的革命理想才找到了真正的寄托。正如毛主席所說: “孫中山在絕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孫中山歡迎十月革命,歡迎俄國人對中國人的幫助,歡迎中國共產黨同他合作。”(《論人民民主專政》)孫中山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建議,于1924年召開了有共產黨人參加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訂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釋了他的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革命的三民主義即新三民主義。
毛主席曾以高度的熱情贊揚了孫中山的革命政治立場。毛主席說:“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斗爭。他在這一場斗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紀念孫中山先生》) 又說:“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但因為他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雖然是舊時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為他能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樹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論》)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即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他所說的民族主義,開始時只是以推翻清朝政府,反對滿清貴族統治為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的影晌和幫助下,他把民族主義進一步解釋為:“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這就實際上加進了一點反帝的因素。孫中山的民權主義,就是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是他的三民主義中的核心問題。但在開始時,只提出了要“建立民主立憲的政體”,即把美國的共和制度,作為共和國的典范,十月革命后,他受到蘇維埃制度的影響,認識到美國的共和制不僅不是典范,而且已成為一種舊的共和制了。因此,他曾指出:“俄國的蘇維埃制,則是新式的共和制。”他要求造就新式的共和國。
作為孫中山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體系核心的民權主義,也是不徹底的。他的民權主義仍舊是只想去掉一個皇帝,沒有認識到必須打碎封建國家的全部機器,對封建勢力實行專政,才能建立起民主共和政體,結果打倒了一個皇帝,出來了許多皇帝(軍閥)。后來在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所提出的人民民主共和國的綱領,重新解釋了民權主義。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中,孫中山批評了只保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西方的民主制度,反對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國,主張革命階級的共同民主專政, 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國的要求。他在“宣言”中說: “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若國民黨之民權主義,則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人所得而私也。”這就是提出了爭取一般平民民主權利的問題,顯然是在原來基礎上大大提高了一步。毛主席曾經指出:孫中山重新解釋的民權主義,“如果加上工人階級的領導,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了。”(《論人民民主專政》)當然,作為資產階級的革命家,孫中山是不可能提出工人階級領導的問題的。因此,他的民權主義思想的實質,仍舊是要建立資產階級專政。他所說的人民民主共和國,實質上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里,他所追求的這種資產階級共和國,顯然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最初只是解釋為“平均地權”。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經過重新解釋,便加進了“耕者有其田”的革命內容。總之,由于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幫助,孫中山在政治上不斷進步,最后終于從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家,轉變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同情者。但是,由于中國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在孫中山的政治思想上也同樣有不徹底之處,如他始終沒能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所以,孫中山雖然在政治思想上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有益的東西,但總的來說,他還是一個民主主義者,而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他的世界觀雖有較多的唯物主義成分,但在總體上仍然是動搖于唯物論與唯心論之間的二元論或唯心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宇宙觀則是所謂民生史觀,實質上是二元論或唯心論”。在孫中山看來,民生問題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他說:“民生是社會進化的重心,社會進化又是為歷史的重心,歸結到歷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質。”(《三民主義·民生主義》)這就是他的民生史觀的主要內容。什么是民生呢?孫中山回答:“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從這里可以看出,孫中山是試圖用人民生活等經濟原因來說明社會的發展,這比起用“上帝”或“理”等精神力量來說明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這是他歷史觀中的唯物主義因素,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對現實問題的重視。但是,離開具體的社會條件來談民生問題,這就會混淆人類社會的階級差別,抹殺階級斗爭的實質,因而仍然不能說明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和動力。孫中山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時,就認為“勞資兩利”,即大多數人都能得到經濟利益,就能推動社會進步。這顯然是錯誤的!就是在這種“理論”基礎上,孫中山認為階級斗爭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而是社會進化時的一種“病癥”。并且認為,人類的進化“以互助為原則”,以“仁義道德”為基礎。這就明顯地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由此可見,一方面從經濟原因來看待歷史發展,承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另一方面又把抽象的“仁義道德”看成是社會進化的基礎,這就是孫中山的二元論的民生史觀,實質上還是歷史唯心主義??傊瑢O中山的民生主義,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不是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是搞資本主義,不是搞社會主義。所以辛亥革命后他又把民生主義解釋為“國家社會主義”,聲稱民生主義不是均貧富主義,也不是廢除私有制,更不是消滅階級,而是把鐵路、礦山等大企業歸為國有。
在宇宙起源問題上,孫中山把中國古代哲學傳統和西方的科學知識結合起來,認為宇宙起源于一種叫做“太極” (以太)的東西。他認為中國傳說的“太極”,就是西方科學上說的“以太”,它是世界物質的始基。他說:“原始之時,太極(此用以譯西名以太也)動而生電子,電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質,物質聚而成地球。”(《建國方略》)這說明孫中山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這是他哲學中的唯物主義成分。但是他又認為生物起源于一種叫做“生元”的東西,而生元本身是有知覺的。這又是他的哲學思想中的二元論的表現。
在認識論問題上,孫中山提出了“知難行易”的學說,反對古代傳統的“知之非艱,行之唯艱”的唯心主義觀點。孫中山認為,“知”是在“行”中得來的,“行”在先,“知”在后,因此說“行易知難”。他以飲食、用錢、作文、造船、筑城、開河、電學、化學、進化等十事為證,說明“知難行易”的觀點。孫中山在進一步論證這個觀點.時指出:說“知易行難”的人是不懂得后人的認識總是繼承前人的成果緣故。他說:“古人之得其知也,初或費千百年之時間已行之,而后乃能知之;或費千萬人之苦心孤詣,經歷試驗而后知之;而后人之受之前人也,似于無意中得之。故有以知為易,而以行為難,此直不思而已矣。”(《建國方略》)這是說,因為后人是接受前人的成果,所以,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前人的知識都是通過先行而后才得到的。因此他認為:總的來說,人的認識都是從行開始的,都是先行后知的。
在認識路線上,肯定“行先知后”,這是唯物主義的。孫中山正是用這種觀點去鼓舞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革命斗爭,反對那種只是空談革命而不付諸行動的口頭革命派。但是,以難與易來論證知行的關系是不科學的。
知行的關系,不是難與易的問題,而是誰決定誰的問題。從難與易來看,知行各有其特定的難與易,片面地認為就是知難行易,這實際上還是反映出孫中山對于行的輕視態度。在認識論問題上,孫中山還把人分成三種類型:即“先知先覺”的人、“后知后覺”的人和“不知不覺”的人。他認為只有“先知先覺”的人才能“創造發明”;“后知后覺”的人只能“仿效推行”;“不知不覺”的人則只能“竭力樂行”。所謂“先知先覺”的人就是指少數偉人豪杰;孫中山認為他們對人類起決定作用。所謂“不知不覺”的人, 則是指的人民群眾,孫中山認為他們只有在“先知先覺”者的教育指導下,才能發揮作用。他還認為,在一個國家中,“先知”的發明家是難得的。這都明顯地反映出孫中山輕視勞動群眾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在認識論上承認“先知先覺”,這就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這種觀點又違背了他自己的“行先知后”的唯物主義理論。這證明,孫中山在認識論上也是一個二元論者。
毛主席說:“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紀念孫中山先生》)所以,我們對孫中山在理論上存在的問題,要給予恰當的分析和說明。近百年的中國近代哲學史證明,為了在中國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新社會,無數先烈,前赴后繼,英勇奮斗,流血犧牲,但都因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的指導,而未能達到目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雖然推翻了清王朝,一舉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資產階級的兩面性,也不可能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作指導,結果仍未能達到其目的。總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哲學,在“五四” 運動后,更沒有能力擔當起指導中國文化革命的任務了。毛主席說:“在‘五四’以前,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國的文化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他們還有領導作用。在‘五四’以后,這個階級的文化思想卻比較它的政治上的東西還要落后,就絕無領導作用,至多在革命時期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一個盟員,至于盟長資格,就不得不落在無產階級文化思想的肩上。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新民主主義論》)孫中山企圖以唯心史觀作為他的民生主義的理論基礎,這就更加清楚地表明,他的民生主義不是什么共產主義,而是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主義。孫中山歡迎同當時我們黨合作,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政治上他前進了一大步。但是,新三民主義仍舊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體系,它的宇宙觀是同共產主義的宇宙觀是根本對立的。孫中山始終是一個革命的民主主義者,而不是一個社會主義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