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革命進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在資產階級專政時期,革命形式和革命策略的矛盾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有的小資產階級拿革命導師的經歷當政治資本,用脫離革命形式的沖塔路線來破壞革命。而作為馬列毛主義者,就必須認清革命形式和革命策略的對立統一關系,堅持正確的革命路線。
2.革命的形式和路線絕不能是機械式的和資產階級死磕,革命應當隨著形式不斷的采取合適的革命政策。用物質力量才能對抗物質力量沒錯,但是如果只是用物質力量與敵人硬碰硬那就只會陷入對革命不利的局面,事物的發展是運動的,革命的方針也要隨著事物的運動而運動。
本文是對掃帚哲學的一點思考
1.革命策略的變與不變
同樣是500人,楊文翰同志的部隊走向滅亡,而粟裕同志的部隊則發展壯大,這不得不另我們深思。正如毛主席說的: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切的。黨的路線正確就有?切,沒有?可以有?,沒有槍可以有槍,沒有政權可以有政權。路線不正確,有了也可以丟掉。路線是個綱,綱舉?張。在其中導致楊文翰同志失敗的原因離不開革命路線的失誤。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整個新民主義主義革命階段,人民群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尤為如此。但斗爭要講求方法,是要同反動派進行戰斗,但究竟怎樣才能更好地同反動派做斗爭?是如歷史上的革命起義一般指望雷霆一擊擊垮反動派嗎?階級斗爭當然不是這樣。雖然楊部在游擊戰爭中展現了天賦,但是其斗爭一直處于流動作戰,歷史上的黃巢等農民起義軍的例子都已向我們證明流竄作戰不可取。但也不單是流竄作戰的問題,導致其流竄作戰的原因在于楊部的斗爭背離了“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的策略,沒有正確認識到正確同反動派作戰的策略。分兵和集中也是一種對立統一,這兩者的矛盾斗爭促進了革命力量的發展壯大。毛主席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之最深厚的偉力在民眾之中,共產黨正是要依靠群眾,通過土地革命等實際斗爭形式將群眾團結在革命組織周邊,將其組織起來,按照民主集中制和科學革命理論指導下的人民群眾,就是對抗反動派最強大的力量。既然要將群眾組織起來,自然而然就會有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一系列根據地建設,這正是群眾被組織起來后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和促進革命組織和革命群眾組織發展壯大的物質基礎。楊部沒有貫徹組織和群眾路線,只是進行單純的軍事斗爭,沒有將武裝斗爭同根據地建設結合起來,沒有真正將群眾調動起來,斗爭陷入了一抹黑,革命力量得不到補充只能不斷的消耗,走向失敗是必然。當然對教條主義者們來說看起來這是同武裝斗爭近乎南轅北轍的,正如共產黨最開始的斗爭路線是模仿大城市中心暴動的路線,一味強調斗爭,奪取大城市,獲得政治影響力,甚至要將部隊拉到廣東開展二次北伐,去海陸豐更好地獲得蘇聯的援助,這依舊是犯了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難道反動派是一次兩次的起義就能摧毀的嗎?類比沖塔派,不正是迷信政治影響力,妄圖憑借一次兩次的沖塔實現政治目的嗎?
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的基本革命策略——槍桿子里出政權,要進行武裝斗爭就是基于第一個矛盾,這是基本路線,但是在革命的不同階段,次要矛盾同主要矛盾地位一定時期的變化,決定了其不一樣的策略。在抗日戰爭時期,形式有所變化,帝國主義同被壓迫民族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而后期楊文翰同志失敗正是對于革命形式錯誤認識。這一時期,共產黨采取了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策略,換上了國民黨的衣服,共同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不斷發展壯大敵后抗日根據地,因此30萬人的黨逐步發展為120萬的黨。而楊文翰同志在這個階段的斗爭則是同黨的策略相悖,直到1943年仍然堅持著中華蘇維埃的名義進行斗爭,對于黨組織和國民黨的聯系讓其接受統一戰線的領導不信任不理會,因此處境愈發孤立,即使當地有黨組織也無法信任和獲得支持,更談不上回歸黨組織了。當然這是因為當時楊部在險惡的斗爭環境下造成的不信任,這是歷史的形成的,我們不能因此因此指責楊部不服從黨的號召等等,結合當時的斗爭環境,即使是陳毅尚且差點被譚余保殺掉,離隊的關英不可能獲得楊文翰的信任,況且還有特務和國民黨誆騙的前例,因此從楊部來看,黨派來的究竟是間諜叛徒還是黨早已變質,都是未知數,對組織的不信任在當時是保證楊部革命力量存續的必然。
也許教條主義者會對所謂的統一戰線不甚理解,經過土地革命戰爭和長征,反動派和紅軍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何談統一戰線一說。我們說革命策略要適應革命形式的變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勞動人民同反動派的矛盾確實貫徹始終,但是這一時期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如果不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軍作戰,那么不僅實現不了民族解放的資產階級革命目標,無產階級的解放也無法實現。他們無法理解有的時候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要么滑向左傾的冒進要么滑向右傾的取消,歸根結底是沒有堅持馬列毛主義的革命原則,無法把握運動中主要矛盾的變化。
有的時候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如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不借助一定時期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蘇俄的工業化基礎就無法快速進行,就無法確保政權和專政的穩固。但這依舊是依據著主要矛盾的變化,在蘇俄時期,布爾什維克領導的工農聯盟在戰時共產主義制度下擊敗了外國干涉軍,初步確立了政權,國內白軍得到鎮壓,但是戰時共產主義制度仍然不適應于當時蘇俄落后的生產力形式,人民普遍吃不飽飯,喀瑯施塔得水兵起義和白匪軍蠢蠢欲動都在表明著工農聯盟搖搖欲墜,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再次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列寧在《論糧食稅》中說道:現在最迫切的就是采取那種能夠立刻提高農民經濟生產力的辦法。只有經過這種辦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狀況,又鞏固工農聯盟,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那些想不經過這種辦法來改善工人生活狀況的無產者或無產階級代表,實際上只會成為白衛分子和資本家的幫兇。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正是出于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原理,如果不能通過工業化和電氣化將國民經濟轉到更高的經濟基礎之上,現在初步確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乃至無產階級專政是無法維持的,因此只有將生產力水平發展上去,因此在一定范圍和時期內資本家、小生產,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控制下利用這些資本家快速實現工業化電氣化,而斯大林的五年計劃正是對新經濟政策否定之否定,看似新經濟政策是倒退和復辟,但正如列寧所說:“我們退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前進兩步。”但這個原理,絕不是機會主義者們所庸俗理解的,既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那就倒退回去吧,看來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還沒成熟。列寧如此反駁到: “ 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雖然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 退一步不是無原則的倒退,始終是堅守著馬列毛主義的原則,適應著主要矛盾的變化而適時的調整策略,不是說要退回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不是為了取消無產階級專政恰恰是為了穩固無產階級專政。
說回革命策略的問題,統一戰線的退一步不是機會主義者的“一切通過統一戰線”的無原則的倒退,退一步的目的是為了革命組織更好地發展,每個革命階段的具體策略都是革命組織量變發展的基礎,是到下一階段質變的條件,沒有第一次國共合作,就沒有50人的黨發展為6萬人的黨,就沒有基礎的組織建設和聯系;沒有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就沒有發展為30萬人的黨,就沒有沒有經受長征和戰略撤退保留下來的革命骨干,也就沒有參與抗日戰爭的基礎;沒有第二次國共合作就沒有革命力量的喘息和隱蔽發展也就沒有120萬人的黨……
楊部出現的沒有結合革命形式采取適當斗爭策略的路線錯誤,根源在于其脫離了組織,這是其路線問題的根源。如果對比楊部和共產黨對待革命形式采取的不同態度,同樣是抗日戰爭,共產黨選擇統一戰線,楊部放棄統一戰線,因此也就失去了建設根據地建設的條件,楊部選擇武裝斗爭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即使都認識到了革命形式,但是采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這其中我們就能看出,楊部實際上同黨組織是孤立的,這就是個人智慧同組織集體智慧的沖突。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的唯一武器只有組織,為何我們強調組織,因為無產階級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戰勝資產階級的,只有無產階級通過民主集中制原則,在馬列毛主義的指導下組織起來,才擁有了改天換地的力量。楊部雖然是一個組織,但是脫離了黨組織的聯系,在政治、軍事、經濟、思想上都處于手工業的單打獨斗的境地,這才是失敗的根源。
有的時候我們要進行武裝斗爭,就決不能僅僅只進行武裝斗爭,一切不管不顧一個勁死磕,這就是孤立的看待事物之間的聯系,非但不是從事革命正確的態度反而是在破壞革命。正如列寧提出的到工人中去,就不能僅僅只到工人中去而是應當到社會居民的一切階級中去。我們應當考慮要進行武裝斗爭的力量來源是組織起來的無產階級群眾,這樣勢必需要一個組織嚴密的革命家組織進行組織和領導;武裝斗爭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如何長期的斗爭下去直到推翻反動派,勢必需要將組織起來的群眾的革命潛力轉化為物質力量,需要革命根據地開展生產生活和提供保護。需要進行哪些準備工作,還欠缺什么,這個大機器的哪些小齒輪是需要替換和維修的,這些都是革命需要考慮的,武裝斗爭的問題從不僅僅只有武裝斗爭,在正式進行武裝斗爭之前和武裝斗爭的進行時,為著推翻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同目標,可能得從事許多相關的甚至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工作,如潛伏進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竊取情報、成為書刊派送員、圍繞著組織建設從事的共同工作等等,只有最機械教條的人才會覺得這些是沒必要的,正如當代機會主義者們指責為何還不去融工還止步于地下階段的線上平臺,說什么只要融工了組織自然會出現,一切都會有。但事實就是如此,需要根據革命形式適時的調整策略,有時候我們為了實現A的目標卻得做B的事情。建立組織將無產階級組織起來,通過武裝斗爭推翻資產階級專政這就是我們時代革命的基本策略,堅持這些基本策略,在每個具體的革命發展階段,為了實現這一階段的目標而依據革命形式采取不同的方法,這就是掃帚的哲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