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榮兆梓: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國家所有制的幾個理論問題》(2025-01-12 09:08:00來源: 昆侖策研究院 作者:榮兆梓)一文中,榮兆梓教授提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概念:認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指社會主義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它是歷史地形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核心范疇之一,對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性質具有決定性意義。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條件分配的核心內容,作為生產的物質條件的分配,它與生產的人身條件的分配不可分割,只有同時考察兩種生產條件的分配,才能理解二者相結合的特殊方式,進而充分理解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歷史性質,以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全部內容。
但是,社會主義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又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
對此,榮兆梓教授也認識到“對所有制的考察不能停留在人對物的占有關系的表面,而必須深入這種占有關系背后的人與人關系的實質內容;不能停留在法權關系和意志關系的表面,而要深入直接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生產中勞動者相互之間的關系。”
榮兆梓教授進一步分析說:“本人提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勞動者具有雙重人格——既是生產資料共同所有者,又是勞動力個人所有者,認為正是這種生產條件的分配關系,決定了公有制經濟內部勞動者整體與個人的利益矛盾,以及個人與個人之間‘等量勞動相交換’的關系。這是一種以勞動為尺度的平等關系,是社會主義條件下協調勞動者整體利益、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矛盾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公有制意味著勞動者在生產資料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可以概括為‘平等勞動’,它包括決策平等、分工平等和分配平等(即按勞分配)等。勞動平等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規定,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區別于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歷史特征。從財產權利角度看,這里存在著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與勞動力個人所有者之間的排他性占有關系,這種權利與意志的關系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由于這種占有的排他性存在于公有制經濟內部,因此可以稱作公有產權的‘內排他性’。由于這種權利關系的存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生產組織仍然實行科層等級制,自上而下地對勞動標準和消費標準嚴格計算和監督;其內部勞動分工遵循‘能力主義’原則,不僅有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區分,有技術等級的劃分,而且有管理勞動與操作勞動的分野;公有制經濟的收入分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規定到底是什么?
一,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質上是勞動所有權的實現形式。
作為生產條件,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確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生產資料的公共所有者,又是生產勞動提供者。但是,公有制條件下的勞動者作為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在資產所有方面是人人相同的,沒有差別,在這里,又存在什么排他性的要求呢?
對勞動者而言,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身份的意義,在于它決定了每個人都可以與其它人結合起來,利用公有資產,通過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消費需要,而不再需要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換取自己的生活資料。除此以外,難道這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的權利還有什么其它排它性的要求?
地球人生下來都可以呼吸空氣,這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權利,但正因為每個人的權利相同,沒有差別,因而沒有必要規定一個空氣呼吸權。同樣的道理,在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勞動者都是同一的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他們都可以與其它勞動者聯合起來,通過自己勞動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此,在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過程中,所謂的資產所有權或產權,已經推動失去了意義。
另一方面,由于勞動者作為生產勞動提供者,因為他是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因而在勞動能力和消費需要方面都存在著差別。如果不能體現這種差別所決定的勞動者勞動投入差別,那就不可能充分發揮勞動者的勞動潛力。因此,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的權利表現為勞動所有權或勞權。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質上就是勞動所有權的實現形式。
二,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環節,社會主義公有制包括了破和立兩個方面。
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環節,它包括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確立勞動者的生產主體地位并體現按勞分配要求兩個方面。
在《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著,第35、39、40頁)中,馬克思恩格斯反復強調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本質特點:“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它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無產者只有消滅自己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消滅全部現存的占有方式,才能獲得生產力。無產階級沒有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財產的一切”,“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活的勞動只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體,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而資產階級卻把消滅這種關系說成了消滅個性和自由!它說對了。的確,正是要消滅資產者的個性和自由”。“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勞動階級要消滅的生產方式:無產者的占有方式,即雇傭勞動者的占有方式;現存的占有方式,即資本生產條件下資產者得盈利、工人拿工資的兩極分化的占有方式;共產主義正是要消滅了這種生產方式;共產主義消滅資本生產方式的同時,當然也消滅資本的獨立性和個性,消滅資產者的個性和自由;當然也需要剝奪資產者利用占有的社會產品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一一即資產所有權或產權。
在《哥達綱領批判》(馬克思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0-11頁)一書中,馬克思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這里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內容和形式者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生產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一一勞動一一來計量”。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個性的、獨立的資產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了生產資料公共所有者,但公有制本身也消除了大家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因此,現在的勞動者已經是一個勞動所有者,而他或他們的利益要求則是由勞動的多少來體現的,即表現為勞動所有權。
由此可見,當共產主義(或科學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時,人格化的或個體性的資產者消滅了,人們對產權的要求不存在了;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產主體,而勞動者的利益要求也表現為勞動所有權的要求。這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本質特點所在。
從這里不難看出,要真正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與特征,我們不應該站在財產權利的角度來看問題,而應該站在勞動權利的角度來看問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是財產的政治經濟學,而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是勞動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32-133頁)。
三,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的基本性質與特點。
我們如果把公有制放到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這一特定環境中去,聯系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來看,這里的公有制已經不是體現產權的形式,而是消滅產權的形式。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消滅了獨立的、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這就使公有制企業剩下了唯一的、人格化的生產主體--為企業提供各種勞動的員工,即勞動所有者。沒有獨立的、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只有獨立的、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這是公有制企業最基本的特點,也是公有制企業最重要的性質。如果我們不是建立產權制度,而是建立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制度,公有制企業又怎會有“主體缺位”的問題呢?如果我們不是把目光局限在產權范圍之內,而是站在勞動所有者的立場上從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客觀要求出發,就很容易找到規范的生產主體--獨立的、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又何必要搞什么委托經營呢?如果我們在國有企業也建立“補償消耗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余下都是自己的”生產結果分配模式,讓勞動者的收入不僅隨個人的勞動狀態變化,而且同時隨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而自然波動,國有企業又怎會缺乏健全有效的經營機制呢?
總起來說,公有制企業沒有獨立的、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只有獨立的、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而具有雙重身份的勞動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而不是資產所有權。這就是公有制企業的基本性質,是從資產所有權和勞動所有權兩個方面對公有制企業綜合考察得到的性質。所謂勞動所有權是與產權或資產所有權相對立的一種權利,它的核心內容是與“誰所有誰經營”“誰所有誰受益”相對立的“誰勞動誰經營”“誰勞動誰受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勞動者當家作主的權利”和“按勞分配權利”。我們常說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作主,要實現按勞分配。勞動者當家作主是什么權利?難道不就是要體現“誰勞動誰當家”的基本原則嗎?按勞分配分配是什么權利?難道不就是要體現“誰勞動誰受益”的基本原則嗎?從這里我們可以明白:所謂公有制就是勞動所有權的體現,更具體點說就是勞動者當家作主和按勞分配權利的具體體現,是勞動所有權的實現形式。
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作為最基本的生產關系,它是滿足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因此,簡單地說,社會主義公有制就是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基本形式。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一本質特征,不僅可以明確公有制與私有制的一般區別,同時也可以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其它形式的公有制的本質區別。
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定義,首先必須了解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其它公有制的區別。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各個社會都存在有公有制,這些公有制都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因為這些社會的公有制的主體不是勞動所有者,而且也不體現勞動所有權。
就象談到資本主義企業就離不開產權一樣,談到公有制企業,談到社會主義企業,就不能不談到勞動所有權,因為就象產權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企業的基本權利一樣,勞動所有權是公有制企業或社會主義企業的基本權利。那么,什么是勞動所有權呢?所謂勞動所有權是勞動所有者的權利,它和資產所有權相對應,包括勞動分配權和勞動管理權兩個方面。勞動所有權在分配上的要求表現為“誰勞動誰所有”,它又既包括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生產結果分配模式,也包括按照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分解企業生產經營成果兩個方面;勞動所有權在管理的要求表現為“誰勞動誰經營”,它包括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管理體制(即企業建立職工大會、職工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職工按照個人勞動量在企業勞動總量中所占比例行使管理權--即不是一人一票,而是一工一票)。平常我們常說,社會主義企業要讓勞動者當家作主,要實現按勞分配。這“勞動者當家作主”就是參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勞動者都可以作為主人管理企業,社會主義要讓勞動者當家作主無非是說社會主義企業要體現勞動者的勞動管理權;至于按勞分配,無非是要體現“誰勞動誰所有”的分配原則,滿足勞動所有者在分配上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企業必須體現勞動所有權本來是常識性的東西,只是人們囿于傳統的產權觀念,再加上蘇聯模式的自然影響,以至不能形成對勞動所有權形成明確的認識。
如果說股份制是資本主義按資分配的典型形式,那么工分制就是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典型形式。股份制是在多個資產者合資經營條件下,通過股份形式反映資產者投入資產價值量的差別,從而在管理上和分配上體現資產者多資多利的按資分配方式;而工分制是在多個勞動者合作勞動條件下,通過工分形式反映勞動者投入勞動量的差別,從而在管理上和分配上體現勞動者多勞多得的按勞分配方式。
作為一個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者,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作為一個社會主義理論工作者,像《共產黨宣言》和《哥達綱領批判》這些基本著作應該是必讀的。但為什么我們的理論界卻始終沒有形成作為社會主義生產主體的勞動所有者觀念,沒有形成作為社會主義生產的基本權利要求的勞動所有權觀念?而改革開放以來的國企改革,則完全撇開了勞動者及其利益要求的體現,形成了政府和官員的頂層設計。
離開了廣大勞動者的利益要求及其體現,還有社會主義的存在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