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日在群友的討論中談到了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滅亡,探討了蘇聯等國走向滅亡的原因。很顯然,要正確認識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滅亡的原因,就必然了解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知識。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明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概念。
在《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概念及路線圖》一文中談到:《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之作,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綱領性文章。基于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我們認識到,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利益要求;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生產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資本主義的生產性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而社會主義的生產性質上是消費價值的生產。
因此,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涵義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1,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力產生根本轉變:即由生產資料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到生產勞動居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的轉變;2,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社會生產主體由資產所有者到勞動所有者的轉變;3,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由體現資產所有者權利要求一一資產所有權的制度向體現勞動所有者利益要求一一勞動所有權制度的轉變;4,社會主義革命必須促使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所有到勞動階級所有的所有制的根本轉變。而這四種轉變的關系是:隨著生產資料由資產階級所有制轉變為勞動階級所有制,自然也消滅了資產所有者,從而使勞動者成為唯一的生產主體;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自然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勞動所有權成為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利益要求;隨著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社會生產也必須產生了生產勞動取代生產資料的支配地位,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生產力;與這些轉變相適應,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有以資產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產權制度向以勞動者為主體的、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制度轉變。
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還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實行兩個決裂: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時還要與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包括生產力觀念;生產主體觀念;權利觀念;制度觀念;文化觀念的決裂等等。
如果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共產黨領導勞動人民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之后,直接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建立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然后建立相應的文化體制,形成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也就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
但是,由俄國的十月革命開始的社會主義革命并不是發達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的落后國家。你蘇聯、中國等這些國家,還沒有實現工業化,在共產黨領導的勞動人民在推翻了剝削階級的統治之后,由于缺乏相應的生產力基礎,這些國家首先必須要實現工業化,然后才能建立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因此,由十月革命產生的社會主義革命進程產生了一個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表現在蘇俄和中國等國家,在共產黨領導的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在建立了勞動階級專政的條件下,這些國家需要有一個實現工業化的過渡階段,才能進一步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事實上,蘇聯人建立的所謂蘇聯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介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經濟模式。
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后,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國家,這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毫無疑問,它是社會主義;這是建立了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另外,蘇聯在建國之后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從而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建立了所有制的基礎。毫無疑問,這是社會主義;這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蘇聯在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國家為主體的產權經濟體制,從而可以使蘇聯快速進行了資金積累,并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工業化,形成了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毫無疑問,這是搞社會主義。這是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準備工業化基礎。但是,以國家為主體的產權經濟體制,事實上并沒有體現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因此,蘇聯模式,或者說是斯大林模式,并不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即消費價值生產方式。
蘇聯模式雖然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但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產權經濟體制,即職工拿工資、盈利歸國家的制度卻是挪用資本主義的企業制度。因此,產權制度與公有制,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這是一種錯配的經濟體制。但這種錯配恰恰滿足了經濟落后的國家快速積累資金、盡快實現工業化這種特殊階段的需要。因此,產權公有制模式雖然本身是一種自我矛盾的體制,但在這些社會主義國家處于實現工業化的過渡階段卻是非常適應的。而且,無論是蘇聯還是中國,這種錯配的產權公有制模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蘇聯模式,作為一種過渡經濟模式,不論是在蘇聯還是在中國,都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但是,這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產權公有制模式,也僅僅是適用于過渡時期實現工業化的需要而已。一旦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過渡階段結束,這種過渡經濟模式客觀上就會轉化一種錯誤模式,如果長期不能改變,必然引發危機。
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滅亡,固然有政治體制方面的原因,但從經濟體制上來說,又與蘇聯模式是脫不了關系的。從生產模式的方面看,主要是源于蘇聯模式的誤區。
什么是蘇聯模式的誤區呢?
那就是本來蘇聯模式只是社會主義國家從暴力革命勝利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之間的過渡階段的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由于它的特殊性而具有暫時的性質。但是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人卻把這種過渡模式當作社會主義生產模式本身來對待,宣布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正是這種誤區,使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進程進入到過渡階段即停滯不前,從而妨礙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優勢的發揮,導致了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這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滅亡的普遍性的原因。
有人抱怨傳統公有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公有制,勞動者感覺不到它的好處。
為什么傳統公有制會變得看不見摸不著呢?
因為蘇聯模式是一個錯配合的制度模式一一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公有制模式。
“職工拿工資,盈虧國家負”是體現資產所有權的分配模式;“國有國營”則是體現資產所有權的管理模式。我們只要把這種模式與資本家獨資經營模式相比較不難看出,除了作為資產所有者的國家與資本家有所不同外,蘇聯模式的企業制度與資本主義企業制度沒有什么兩樣:職工同樣拿工資,產出形式仍是剩余價值,企業管理者仍為資產所有者。社會主義是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生產方式,她有什么必要、又怎么可能把剩余價值生產方式當作自己的生產方式呢?社會主義所以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正是為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難道資本家或股東不正是憑借資產所有權取得剝削收入的嗎?難道產權制度不就是體現資產所有者利益要求,使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合法化的企業制度嗎?以消滅剝削制度為目的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有什么必要把剝削制度當作自己的基本制度呢?
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實現消滅了獨立的資產所有者,使以生活消費個體性為基礎的勞動所有者成了唯一規范的生產主體。如果我們建立了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企業制度,勞動者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公有制企業也理所當然成為勞動者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勞動者和公有制企業就會處于相互滿足、共同發展的相互依存狀態。但是,蘇聯人卻建立了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產權制度,一方面造成了公有制企業主體缺位、所有權約束缺乏等弊病,另一方面則在實際上否定了勞動者作為主人當家作主的權利,結果是公有制企業難以正常發展,職工個人收入與生產成果相脫離。這是公有制看不見摸不著的首要的基本原因。公有制的第二個基本特點是它的實現消除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的差別,從而使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在生產中失去了意義。由于生活消費的個體性存在,勞動者在勞動所有方面是有差別的,能不能體現這種差別是公有制企業生產能否正常進行的關鍵,因此,在公有制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所有權。如果我們建立了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企業制度,一方面滿足了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公有制企業也因為廣大勞動者具有生產積極性和企業管理責任性而具有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勞動者和公有制企業的關系自然會密不可分。但是,現在在公有制企業建立的卻是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一方面使不需要體現的權利得到了體現,另一方面又妨礙了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滿足,結果是形成了集體生產和個體消費相互虧損、互相妨礙的對立狀態,這是人們覺得公有制看不見摸不著的又一個基本原因。公有制的第三個基本特點是由于公有的生產資料具有大范圍的整體性,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企業不能作為獨立的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而只能作為獨立的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如果我們建立了適合企業作為生產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勞權企業制度,公有資產就會處于保值狀態,按勞分配得以實現,個人、國家、集體三者利益同時得到兼顧,一句話,勞動者的公共需要和個人需要就能得到全面的滿足。但是,蘇聯人卻建立了適合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產權企業制度,結果使公有制企業成為缺乏自我發展動力和活力的生產組織,從而也失去了公有制企業作為勞動者滿足自己利益要求的工具的性質,這是公有制看不見摸不著的第三個基本原因。從上面我們看到,是產權制度象一座厚厚實實的墻,隔斷了勞動者與公有制的血肉聯系,一方面使勞動者失去了作為主人翁當家作主的地位,另一方面則又造成了公有制企業一系列弊病,失去了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因此,傳統公有制看不見、摸不著,并不是像人們所說公有制程度太高、太純,并不是生產關系的變革過了頭,恰恰相反,是因為建立了與公有制基本特點根本不相適應的產權企業制度,是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興的生產力發展要求!
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公有制引起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勞動者的地位發生了變化,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相互關系發生了變化,一句話,社會生產力結構發生了變化。
在生產資料歸非勞動者所有,勞動者只占有自己勞動力的資本主義社會,在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兩個方面中,生產資料處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勞動力則處于從屬地位。資本主義生產力這種結構特征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生產資料方面的要求,表現為資產受益的要求,即資產所有者對資產所有權的基本要求。正因為這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無論是資本家獨資經營企業制度,還是現代股份制企業制度,都必須是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
現在,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性質變了,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相互關系變了,在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兩個方面中,生產勞動己居于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生產資料則處于從屬地位。社會主義生產力這種結構特征決定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必須是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制度。
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形成了新興的社會生產力一一即由生產勞動居支配地位而起決定作用的生產力,而且產生了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一一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基本要求。但是,蘇聯模式卻引用了舊的企業制度一一全面體現資產所有權的企業制度,從而用舊的生產關系束縛了新興的生產力發展要求。因此,蘇聯模式的主要錯誤不是什么生產關系的變革過了頭,相反,是沒有建立與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在剖析蘇聯模式的問題時,我們運用的是馬克思關于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狀態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基本原理。這里必然涉及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具體認識。生產力總是社會生產力,而社會生產力就需要更具體為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產力等等。因此,我們只有明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才談得上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認識;同樣的道理,我們只有認識了社會主義生產力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要求,我們才有條件來討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適應與否的問題。因此,我們是不能靠背誦馬克思的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就能真正把握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生產關系形式的,這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從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到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實質變化,在這其中,考察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實現引起的生產力結構變化,是關鍵的一環。現實的生產力,是以一定的社會所有制為前提的,因此,常常不是什么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所有制形式,恰恰相反,是社會所有制決定了生產力的特點和發展要求。西歐的歷史發展告訴我們,所有制的變化既可以由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也可能反過來由所有制的改變形成生產力的新的特點和發展要求,英國的“圈地運動”就是通過所有制的變化形成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