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即辯證唯物史觀,是生產力與上層建筑“雙向決定作用的辯證統一”。然而,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誕生以來,卻往往被形而上學地歪曲成了機械唯物史觀的生產力“單向決定作用論”——“生產力和經濟決定論”。這是社會主義國家世界性市場化改革的哲學歷史觀根源。在資本主義時期,市場化改革必然使社會主義大國走上被西化肢解的亡黨亡國之路?!?/p>
目錄
一、唯物史觀中分化出機械唯物史觀
二、辯證唯物史觀的精髓是兩個決定作用的辯證統一
三、機械唯物史觀是市場化改革的哲學歷史觀根源
一、唯物史觀中分化出機械唯物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于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唯心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唯心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否認物質生產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
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在自然觀上有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對立的兩派,但在歷史觀上卻只有唯心史觀一派。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后,在歷史觀上,才有了唯心史觀與唯物史觀對立的兩派。但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誕生以來,由于形而上學的歪曲,又分化出了機械唯物史觀,形成了辯證唯物史觀和機械唯物史觀對立的兩派。辯證唯物史觀,是生產力與上層建筑“雙向決定作用的辯證統一論”——即生產力的“基礎性決定作用”與上層建筑的“統率性決定作用”的辯證統一。(當理論界說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時候,指的應該是辯證唯物史觀) 而機械唯物史觀,則是生產力“單向決定作用論”——“生產力和經濟決定論”(“唯生產力論”、“經濟決定論”),這是打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旗號的修正主義思潮,它對科學社會主義運動起著根本的危害作用。這種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史觀,是世界性社會主義國家市場化改革和社會主義運動受到重大挫折的哲學根源。
只有辯證唯物史觀,才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之一和哲學靈魂,才能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而機械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二元混合的修正主義歷史觀,對科學社會主義運動起著反向的、倒退的歷史作用,不管當權者是否認識到這一點。
社會主義社會,同所有其他社會一樣,其基本矛盾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那么,由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的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什么呢?對于這一問題的認識和解決的正確與否,決定著政治路線的正確與否,從而決定著社會主義前進或倒退的發展方向。而辯證唯物史觀,則是正確認識和解決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真理指南(這一問題另文論述)。
二、辯證唯物史觀的精髓是兩個決定作用的辯證統一
筆者深以為,辯證唯物史觀的精髓,是兩個決定作用的辯證統一——即生產力在總的歷史發展中的最終的“基礎性決定作用”與上層建筑在具體的歷史發展中的“統率性決定作用”的辯證統一:
(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
這一論斷屬于馬克思主義常識,但往往被形而上學地歪曲了,所以,必須還原其唯物辯證的本來面目:
首先,生產力在總的歷史發展中發揮著恩格斯所說的“歸根到底”的最終的、基礎性的決定作用:經濟是政治、文化觀念等的基礎;生產力是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等的基礎。所以,這種決定作用屬于“基礎性決定作用”,它在總的歷史發展中總是發揮著正向的、進步的歷史作用。
其次,關于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在具體的歷史發展中的“反作用”問題。否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夸大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屬于唯心史觀。承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但卻不承認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的“反作用”,或者承認其“反作用”,但不承認其在一定條件下能轉化為決定性作用(很多人怕犯唯心主義,往往不敢承認這種“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決定作用),這是形而上學的“生產力和經濟決定論”(“唯生產力論”、“經濟決定論”),屬于機械唯物史觀(有些人認為,“生產力和經濟決定論”是馬克思主義正統理論,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形而上學歪曲)。因為,這種“反作用”,在具體的歷史發展中的一定條件下也能轉化為決定作用,只是這種決定作用屬于“統率性決定作用”。并且,在一定條件下,不同的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不同;不同的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也不同。“反作用”或“統率性決定作用”,分為正確的與錯誤的、進步的與落后的、正向的與反向的兩種。比如說,屬于上層建筑的思想政治路線,就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方向、道路和興衰——錯誤的思想政治路線,發揮著落后的、反向的統率性決定作用,而正確的思想政治路線,則發揮著進步的、正向的統率性決定作用。生產力的最終的決定作用之所以是基礎性的、正向的,就在于生產力對于精神的、上層建筑的反向統率性決定作用起著最終的矯正和歷史性的懲罰作用。比如說,風行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市場化、私有化改革路線,就是建立在機械唯物史觀基礎上的錯誤路線,它對現實發揮著反向的統率性決定作用,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悖,現在,它正在受到現實的懲罰和生產力的最終矯正作用。
再次,上層建筑的反作用或統率性決定作用,其實就是上層建筑中人的作用,而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也是生產力系統中人的作用。為什么都是人的作用,生產力中人的作用卻能發揮最終的、基礎性的決定作用呢?這是因為:
生產力是在人們的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而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在這種物質變換過中形成的生產力,具有客觀性和物質性,從而賦予了生產力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客觀物質力量的本質屬性。在總的歷史發展中的生產力,是在大范圍、長時間的過程中,無數人和無數代的勞動者分工合作、交互作用、繼承發展的集合,是無數單個人的主觀力量有機匯集質變而成的總體客觀物質力量。人一生下來就遇到的現存生產力,是先前一切世代生產力的積累與發展。所以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而只能首先接受和適應前人已經創造出來的生產力,并在這種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去創造新的生產力。因而,生產力的發展也就具有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生產力在總的歷史發展具有了最終的決定作用。
而上層建筑中人的作用,只是人的一種主觀力量的發揮(雖然它要借助于物質力量)。它有正確與錯誤之分。而劃分其正確與錯誤的標準,是由生產力最終決定的;并且,對錯誤起著最終的矯正和懲罰作用的,還是社會生產力。比如說社會改革,就是上層建筑中人的作用一種發揮,它分為正確的與錯誤的、正向的與反向的兩種。劃分它的標準,是社會科學理論標準,而劃分社會科學理論正確與謬誤的最終標準,還是要看是否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對于社會改革路線的正確與錯誤的辨別,并不像數學中辨別“1+1=2”還是“1+1≠2”那樣可以簡單地立刻解決,往往人們要爭論很長的時間,但是,違背了生產力最終決定的社會發展規律的所謂改革,或遲或早總會因為引起社會危機而受到歷史的懲罰和矯正。
總之,生產力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力量。它是歷史的火車頭,是最革命的力量——表現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它只有一個方向,即正向的、革命的方向。所以,生產力才具有最終的、基本的決定作用。而上層建筑中人的作用的發揮,只是人的一種主觀力量的發揮,并且有正確與錯誤兩個方向。所以,上層建筑不具有生產力那樣基本的決定作用,具有的只能是反作用。但是,這個反作用,在具體的歷史發展中的一定條件下,也能轉化為決定作用,即統率性決定作用。這個統率性決定作用有正確的與錯誤的、正向的與反向的兩種。不要認為錯誤的做法就不能發揮統率性決定作用。統帥的決策不都是正確的,當他發出錯誤的命令時,不就是在發揮反向的統率性決定作用嗎?這時,你能說他不是統帥嗎?就像市場化、私有化改革,它雖然逆歷史潮流而動,也是在發揮反向統率性決定作用,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么它可以不顧人民群眾的反對,能一直堅持數十年。
下面,我們重溫一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是如何闡述辯證唯物史觀的。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文中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作了簡要的表述:“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這里所說的對抗,不是指個人的對抗,而是指從個人的社會生活條件中生長出來的對抗;但是,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胎胞里發展的生產力,同時又創造著解決這種對抗的物質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83頁)
由于馬克思之前的社會歷史觀完全是唯心的,所以,馬克思針對唯心史觀主要是從唯物的角度闡述辯證唯物史觀,還未來得及從辯證的角度給以充分的解釋。之后,馬恩創立的唯物史觀基本上被形而上學地曲解成了機械唯物史觀。恩格斯、列寧和毛澤東,從辯證的角度進一步發展和捍衛了辯證唯物史觀。
19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保爾·恩斯特為代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青年派”,把唯物史觀當作教條,大力宣揚“經濟決定論”和“技術決定論”;以保爾·巴爾特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思想家,把唯物史觀歪曲為“經濟唯物主義”,否認政治上層建筑和社會意識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為此,晚年的恩格斯寫了大量的書信,對此作了深刻而系統的批判。
恩格斯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7頁)
在這些書信中,恩格斯從方法論上對保爾·恩斯特和保爾·巴爾特們的理論錯誤作了批駁,同時也對馬克思與自己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作了反思:“青年們有時過分看重經濟方面,這有一部分是馬克思和我應當負責的。我們在反駁我們的論敵時,常常不得不強調被他們否認的主要原則,并且不是始終都有時間、地點和機會來給其他參預交互作用的因素以應有的重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479頁)
對于辯證唯物史觀,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有創造性的發展和精辟的論述:“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系、理論、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當著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系的變更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著如同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時候,革命理論的創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著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樣)要做,但是還沒有方針、方法、計劃或政策的時候,確定方針、方法、計劃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決定的東西。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我們這樣說,是否違反了唯物論呢?沒有。因為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
恩格斯還強調過:“唯物主義歷史觀及其在現代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上的特別應用,只有借助于辯證法才有可能。”(《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377—378頁)這就是說,不理解或者曲解、否定辯證法,就不可能正確地理解和應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史觀。所以,一個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思維盛行的人或政治組織,是絕不會理解和掌握辯證唯物史觀的精髓的。
但是,由于人們自發的、頑固的形而上學世界觀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由于資產階級以私字為核心的文化觀念的優勢存在(一個人的世界觀在沒有經過浴火重生地改造成為較系統的無產階級世界觀之前,都是自發的資產階級等剝削階級世界觀),由于官僚主義或以萌芽狀態存在的官僚資產階級利益和階級本性的嚴重干擾,由于社會對辯證唯物史觀的正確認識和掌握尚需要一個長期曲折的歷史過程等等因素,所以,除了唯物辯證法大師毛澤東的時代以外的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上都自覺不自覺地把辯證唯物史觀歪曲成了機械唯物史觀。這種基礎理論上的誤區,導致了長期悲劇性的歷史后果!
(二)生產力的基礎性決定作用,不能只著眼于個別國家,而應著眼于整個世界,把全世界的生產力看作一個統一系統。
這是因為,由世界上先進的生產力決定的先進意識,具有傳播作用,借助于先進意識的指導,先進的生產關系可以在生產力發展的薄弱環節(社會矛盾突出)通過爆發革命奪取政權之后得以確立。比如說,只要社會化生產力在世界上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思想理論(如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等)。這種社會化生產力決定的科學精神的影響是無國界的。在這種無產階級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可以先建立無產階級政黨,進行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然后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比資本主義更好地創造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物質文明基礎。關于這一點,機械唯物史觀則持頑固排斥的立場。
唯物史觀的辯證發展,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極大地推動了唯物史觀的辯證發展。在這方面,列寧和毛澤東作出了重大精辟的理論開拓和概括。
列寧說:“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雖然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后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你們在哪些書上讀到過,通常的歷史順序是不容許或不可能有這類改變的呢?”(《列寧選集》第四卷,1995年版,第776—778頁)
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下,在當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發達,生產力比較落后的俄國,先成功地進行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奪取了政權,然后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迅速地創造了經濟奇跡。
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指出:“……首先制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一切革命的歷史都證明,并不是先有充分發展的新生產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產關系,而是首先造成輿論,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才有可能消滅舊的生產關系。消滅了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新的生產關系,這樣就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道路”,“從世界的歷史來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不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前,而是在這以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大發展,也不是在上層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這以后。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準備了條件。當然,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法國、德國、美國、日本,都是經過不同的形式,改變了上層建筑、生產關系之后,資本主義工業才大發展起來。”(《毛澤東文集》第八卷,第131—132頁)
毛澤東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成功地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后又成功地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變革了舊的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實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向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歷史性跨越,同時也實現了生產力發展的歷史性跨越——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用27年的時間完成了中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在國防科技方面,實現了從“小米加步槍”到“兩彈一星”的跨越。等等。這些成就,當屬人類經濟、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個前無古人、迄今后無來者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奇跡!
新生的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在發展生產力等方面取得的奇跡,都充分說明了毛澤東關于上層建筑在一定條件下發揮“主要的決定的作用”(即統率性決定作用)的辯證思想的正確性。為了保證上層建筑能夠發揮先進的、正向的“統率性決定作用”,毛澤東特別強調人民必須管理上層建筑的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首先就是勞動者有沒有權利來克服各種敵對勢力和它們的影響的問題。像報紙刊物、廣播、電影這類東西,掌握在誰手里,由誰來發議論,都是屬于權利的問題。人民內部有各個派別,有黨派性。一切國家機關、一切部隊、一切企業、一切文化教育事業掌握在哪一派手里,對于保證人民的權利問題,關系極大。掌握在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手里,絕大多數人民的權利就有保證了;掌握在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或者右派分子手里,它們就可能變質,人民的權利就不能保證??傊嗣癖仨氉约汗芾砩蠈咏ㄖ?,不管理上層建筑是不行的。”(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
總之,社會實踐證明,歷史是唯物辯證發展的。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聯和毛澤東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都是歷史唯物辯證發展的事實勝過雄辯的證明。而“資本主義補課論”做法,則與此相反,他們實際上否定了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創造充分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基礎的可能,主張先充分發展新生產力,然后再改造落后的生產關系。在新中國初期,就有主張“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不破壞私有財產的制度”,“先搞一段資本主義”,充分發展新生產力,然后再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思想路線的干擾。
三、機械唯物史觀是市場化改革的哲學歷史觀根源
然而,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在社會主義國家,除了中國的毛澤東時代以外,占統治地位的往往都是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史觀,其核心內容大致如下:
(一)生產力“單向決定作用論”——“生產力和經濟決定論”(“唯生產力論”、“經濟決定論”)。形而上學地強調生產力對于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于上層建筑的基礎性決定性作用;即使承認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的反作用,也否認這種反作用會轉化為決定性作用。于是,辯證唯物史觀就被歪曲成了“唯生產力論”、“經濟決定論”的機械唯物史觀。反過來,還標榜自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攻擊辯證唯物史觀是鼓吹“政治決定經濟”、“上層建筑決定一切”的歷史唯心主義。
(二)承認生產力的基礎性決定作用,但是只著眼于個別國家,否認整個世界統一生產力系統的全球影響。不顧社會化生產力在全球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現實,認為只要社會化生產力在個別國家尚未發展到完全成熟的規模,個別國家就不應該進行無產階級革命,即使成功地進行了這種革命,也借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以經濟建設為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補資本主義的課”。這就在實際上否定了在生產力較不發達的國家通過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創造充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物質文明基礎的可能性,從而肯定了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下(認為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不可逾越,否則就是空想),才能創造充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物質文明基礎的錯誤思想政治路線。
機械唯物史觀這種修正主義的價值觀選擇,其根源,主要的并不是思想認識問題,而是階級利益的選擇。修正主義的階級意識根源,是資產階級私有文化觀念。修正主義的階級基礎,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是工人階級中的貴族階層和資產階級的收買;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后,則是在官僚主義思想作風基礎上形成中的官僚資產階級,以及國內外資產階級的收買。
辯證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石之一,它被歪曲、修正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被顛覆的過程。所以,機械唯物史觀這種修正主義的單純經濟觀點、唯生產力論,也就把革命的馬克思主義修正成為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的資產階級發展生產的主義了,相應地,無產階級革命黨也就退變成資產階級生產黨了。在機械唯物史觀的誤導下,必然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無產階級政治掛帥)的正確路線,推行“以經濟建設為綱(資產階級政治掛帥)”、市場化私有化改革的錯誤路線。在資本主義時期,市場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必然使社會主義大國走上被西化肢解的亡黨亡國之路。蘇東劇變等現實,完全證實了這一點。
相信中國左翼人民力量和黨內健康力量,在歷史轉折的非常時期,能夠激發出足夠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