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長期以來把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理解為生產方式基礎上的階級對抗。實際上,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有著豐富的內容,是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三層分析結構的有機統一體,包括基于生產方式的兩極對立階級模式、基于社會形態的階級互動模式和基于政治事態的階級內部關系模式。馬克思的階級分析對于認識和理解當代社會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 階級分析 模式
階級是馬克思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馬克思的主要著作都充滿了階級分析。但是長期以來,人們都把馬克思的階級分析僅僅歸結為生產方式基礎上的階級對立和沖突分析。西方學者提出了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三個層次和六個重點(見表1),但他們認為馬克思的階級分析集中在兩極分化的階級關系和具體的階級組織兩個方面,馬克思“沒有對階級結構的兩個較低的抽象層次作出過系統的理論說明”;也沒有分析階級結構和階級構成之間的因果聯系,出現了“階級結構抽象分析和階級構成分析之間的斷裂”[1]。實際上,馬克思不僅分析了生產方式層面的兩極階級對立,也深刻剖析了社會形態和政治事態下的階級,并不存在所謂階級結構與階級構成之間的“斷裂”。本文以《共產黨宣言》為文本,嘗試重構馬克思階級分析的結構模式。
表1 馬克思主義階段分析的理論對象和抽象層次
一、基于生產方式的階級分析:兩極對立階級模式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階級首先是一個經濟概念,最根本的依據是人們在某一種社會生產方式中所占據的地位。人們在社會生產方式中具有的不同地位,由此產生了具有不同觀念的社會群體而形成不同的階級。馬克思認為,在某一社會中存在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根本利益對立的兩極階級結構和最基本的社會結構;兩極對立階級的對抗和斗爭是人類社會變革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將導致新的生產方式取代舊的生產方式而產生新的社會,人類最終將進入無階級的社會。“階級是基本的社會集團,借助于它們的沖突,社會按照它在經濟基礎中的變化而發展。”[2]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首先分析了資本主義以前的人類社會階級斗爭歷史。《宣言》開篇指出:“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而每一次斗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爭的各階級同歸于盡。”[3]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的兩極對立階級的斗爭推動著社會形態的變遷。在奴隸社會,自由民占有奴隸而構成了奴隸主階級,奴隸依附于奴隸主并受其剝削而成為奴隸階級,這兩大對立階級的斗爭推動著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在農村統治城市的封建社會,貴族和領主占有大量土地而成為地主階級,平民和農奴擁有很少或幾乎沒有土地并受到地主的剝削而成為農民階級,這兩大對立階級的斗爭推動著封建社會向資產階級社會的轉變。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兩大階級對立的基本形態。“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并沒有消滅階級對立。它只是用新的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斗爭形式代替了舊的。……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4]由于舊的生產方式日益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摧毀,其他階級就被分化到兩大基本階級中。其中,封建社會中的貴族、封建領主和行會師傅轉變成資產階級;而“以前的中間等級的下層,即小工業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所有這些階級都降落到無產階級的隊伍里了”[5]。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尖銳對立的階級結構決定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趨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就會日益劇烈而爆發革命,無產階級將通過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并獲得統治權力。“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6]無產階級隨后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去改造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的統治會隨著階級的消滅而結束,最終建立起無階級的理想社會。“當階級差別在發展進程中已經消失而全部生產集中在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手里的時候,公共權力就失去政治性質。”無產階級也在這個過程中消滅了自身,“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7]。
二、基于社會形態的階級分析:階級間的互動模式
人們長期以來只注重馬克思兩極階級對立的抽象分析,忽視了他回到具體社會形態對階級間的互動關系的分析。馬克思認為,每一個社會中都存在一個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基本的兩極階級對立結構,此外還存在其他生產方式,產生了具有不同利益的其他階級;在同一種生產方式的不同階段,兩極對立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會不同,他們與其他階級之間的關系也存在互動變化。因此,一個具體社會形態中的不同階級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各個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與其他階級形成互動關系:(1)各階級包括兩極對立階級都具有聯盟的可能性,他們結成同盟對付共同的敵人,但根本利益對立的兩極階級的聯盟只是一種暫時的合作;(2)各階級之間爆發直接對抗和斗爭。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不同社會形態中存在的除兩極對立階級外的其他階級:“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8]奴隸社會除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大對立階級外,還有自由民、騎士以及個體手工業者等。封建社會除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外,還有臣仆、行會師傅、幫工等。資產階級也在封建社會后期開始形成:“從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城關市民;從這個市民等級中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分子。”[9]
除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外,《宣言》對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其他階級及其相互關系作出了明確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中間階級,包括小工業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業者和農民,他們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保守階級,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反對資產階級。“他們同資產階級作斗爭,都是為了維護他們這種中間等級的生存,以免于滅亡。”[10]流亡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社會最下層中消極腐化的部分。“他們在一些地方也被無產階級革命卷到運動里來,但是,由于他們的整個生活狀況,他們更甘心于被人收買,去干反動的勾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封建貴族為了自身的存在,被迫以無產階級為幌子來批判資本主義,宣揚“只是為了被剝削的工人階級的利益才去寫對資產階級的控訴書”。小資產階級則“搖擺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并且作為資產階級社會的補充部分不斷地重新組成。但是,這一階級的成員經常被競爭拋到無產階級隊伍里去”。
《宣言》還揭示了不同階級在不同階段與其他階級之間的關系及其變化。資產階級經歷了由被統治階級轉向統治階級的發展過程,與其他階級的關系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內容。“它在封建主統治下是被壓迫的等級,在公社里是武裝的和自治的團體,在一些地方組成獨立的城市共和國,在另外一些地方組成君主國中的納稅的第三等級;后來,在工廠手工業時期,它是等級君主國或專制君主國中同貴族抗衡的勢力,而且是大君主國的主要基礎;最后,從大工業和世界市場建立的時候起,它在現代的代議制國家里奪得了獨占的政治統治。”封建地主階級在封建社會中是統治階級,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卻日益衰敗,失去了統治地位。為了維護其存在和利益,他們聯合其他階級來反對資產階級,但他們最終將趨于消失。無產階級是工業社會本身的產物,是最革命的階級;但由于各國發展程度不同,無產階級對待其他階級的態度也是不同的。法國的資本主義有較充分的發展,資產階級是主要的反動階級,無產階級要聯合其他階級來對抗資產階級。在封建君主專制的德國,無產階級當前的任務是幫助資產階級完成民主革命。“只要資產階級采取革命的行動,共產黨就同它一起去反對專制君主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小市民的反動性。”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是根本對立的,在資產階級獲得統治地位后,德國無產階級就要“立刻利用資產階級統治所必然帶來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條件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國的反動階級之后立即開始反對資產階級本身的斗爭”。
三、基于政治事態的階級分析:階級內部關系模式
階級雖然在社會生產中具有相同的地位而具有共同的利益,但它并不是鐵板一塊,而且內部形成了不同的階層和組織。在某種程度上說,馬克思的階級概念具有階層和派別的內涵。麥克萊倫指出:“不僅隨著他的思想的發展,而且甚至在同一時期,馬克思的階級定義也似乎極其不同。馬克思經常把這一詞匯——按照他的時代的共同用法——用作派別或集團的同義語。”馬克思階級分析的第三層就是基于具體政治事態的階級內部關系分析。馬克思深入階級內部,考察了階級內部的組織、各組織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具體政治事態中的策略和行為。在馬克思看來,階級內部不同組織之間既有共識,但也存在本階級和其他階級的不同看法,這會導致他們在制定本階級的策略和采取行動方面存在差異,從而影響本階級作為整體的階級行動以及與其他階級的關系。
《宣言》分析了資產階級內部的不同階層,他們在不同發展階段和政治上的策略以及對整個資產階級的影響。由于地位差別,資產階級形成了不同派別:工業資產階級——經營工廠的資產者、食利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中的另一部分人——房東、小店主、當鋪老板、改良的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中的經濟學家、博愛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勞動階級狀況改善派、慈善事業組織者、動物保護協會會員、戒酒協會發起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小改良家。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資產階級各派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貴族,反對一切外國的資產階級,并“向無產階級呼吁,要求無產階級援助”,與無產階級結成同盟。后來工業資產階級由于自身日益強大而反對“同工業進步有利害沖突的那部分資產階級”。當整個資產階級成為統治階級時,各派別的政策和策略分歧更明顯地表現出來。工業資產階級和食利資產階級利用政治權力實行專制統治;改良的資產階級則主張通過改良消除社會的弊病,緩和同無產階級的矛盾,保障資產階級社會的生存。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而發生危機時,資產階級內部會產生更劇烈的分化,一部分資產階級會轉變成為無產階級而反對自身:“在階級斗爭接近決戰的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的、整個舊社會內部的瓦解過程,就達到非常強烈、非常尖銳的程度,甚至使得統治階級中的一小部分人脫離統治階級而歸附于革命的階級,即掌握著未來的階級。”
關于無產階級,《宣言》指出,由于職業、國家以及階級意識等方面的差異,無產階級也不是一個整體,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在一些國家甚至還沒有形成能與資產階級抗衡的革命階級。在英法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不同的工人組織:英國有憲章派;法國出現了以布朗基、卡貝和薩德米為首的共產主義運動;北美有以手工業者和工人為核心的政治團體——北美土地改革派;還有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共產黨的共產主義者同盟。所有這些工人組織都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有著共同的目標:“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但在反對資產階級的具體政治斗爭中,共產黨的策略和其他工人政黨又有明顯的差別:(1)“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2)“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3)共產黨人主張無產階級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共產黨既要同其他工人組織進行聯合,使無產階級成為革命階級,共同對抗資產階級;又要使自己成為最先進和最堅決的組織,推動其他工人階級政黨前進,最終實現工人階級的解放。
四、重構馬克思的階級分析
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是包含了基于生產方式的兩極對立階級模式、基于社會形態的階級互動模式和基于政治事態的階級內部關系模式三層結構的有機統一體。這三個層次通過階級結構、階級構成、階級意識和階級行動四個概念而內在地聯系起來。階級結構是社會中的階級劃分及其布局,基于生產方式的兩極對立的基本階級結構規定了階級構成、階級意識和階級行動。階級構成和階級意識又與階級結構一起在具體的社會形態和政治事態下影響階級行動。而階級行動將維持或改變現有階級結構,實現階級構成和階級意識的再生產或革命性變革,進而實現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的維持或變革。
具體來說,基于生產方式的兩極對立階級模式是馬克思階級分析中具有基礎性意義的宏觀抽象分析層次。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兩極對立的階級結構在總體上限定了基礎性的社會結構,界定了社會基本階級的階級構成、階級利益和對立關系,從根本上制約著不同階級之間和階級內部各組織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行為,決定了社會形態的變遷。基于社會形態的階級分析結構是建立在兩極對立階級分析基礎上的中間分析層次,從抽象的宏觀分析回到具體社會形態,考察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不同階級及其相互關系。各個階級為了自身的利益會與其他階級形成互動,或者與其他階級形成聯盟或者階級之間直接對抗,這些階級的互動在兩大基本階級決定社會發展的趨勢下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政治事態中的階級內部關系分析是在對立階級和階級互動的兩種分析結構制約下的微觀分析層次,展示了階級內部的分層和組織派別,他們根據自身對本階級的認識,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政治行動而制約著本階級的行動,從而影響階級之間的關系。所有階級間的關系和行為以及階級內部各組織的不同策略和活動就產生兩種結果:(1)在一個社會形態的進步時期,原有基本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維持不變并再生產出來,其他階級處在不斷變化中;(2)在一個社會形態的衰落階段,原有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就會逐步發生根本性變革,由此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和新的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出現。
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分析,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三層結構的階級分析。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上升階段,資產階級起著歷史的巨大進步作用。在經濟方面,資產階級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開拓了世界市場,使歷史由孤立的、民族的、狹隘地域性的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在社會和政治方面,資本主義工業生產方式的確立,推動了城市化和先進文明的傳播,大大加快了社會現代化的步伐;形成了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新的發展機制,“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競爭以及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以代議民主制度代替了封建等級特權制度,從法律上廢除了人身依附關系,使社會中的個人獲得了政治解放。在資本主義處于進步時期,資產階級成為自為階級,而無產階級正在發展,沒有形成為自為的階級,其他階級都淪為保守階級。這一階段的階級斗爭不會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極化對立的基本結構,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剝削無產階級,在政治上統治無產階級和其他階級。當“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系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系的阻礙”時,資本主義社會就會爆發全面的危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對立就達到了最尖銳的地步;無產階級已經成為社會的絕大多數,通過工人政黨而組織成為具有戰斗力的自為階級;資產階級由于無法克服社會危機而無法再繼續維持其統治。在這一歷史發展階段,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日益成熟,無產階級將通過暴力革命獲得政權,并通過自己的政治統治而進入一個無階級、無政治國家的新社會。
五、馬克思階級分析的當代價值
自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任何對資本主義的分析都很難繞開馬克思的思想。美國學者詹姆遜在論及馬克思的階級分析時說:“‘階級’既是一種依然存在的社會現實,也是社會意識的一個活躍的組成部分,它給我們提供關于世界的各種圖畫。……在整個領域,沒有任何其他東西比階級的含義更加復雜,尤其是在今天。以為階級范疇多少有些過時和多少有些斯大林主義色彩而放棄這一極其豐富和事實上尚未涉及到的分析領域,將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極大錯誤。”
馬克思的階級分析對于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仍然具有重要價值。(1)馬克思階級內部關系模式可以引導我們深入到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內部,正確認識各階級的新變化。在西方社會,傳統工人階級日益分化為多層次多類型的階級。資產階級也有所分化,除掌握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和依靠資本獲利的資本家外,出現了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的經理階層。資本主義社會的中產階級構成日益多樣化,數量也在大量增加,成為社會結構的中堅力量。(2)馬克思階級互動分析模式為我們觀察資本主義社會中的階級關系變化提供了借鑒。由于社會保障制度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完善,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之間的關系相對緩和,各階級之間都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彼此的矛盾和爭端,階級之間的對立逐漸讓位于階級之間的妥協與合作。(3)馬克思兩極階級對立分析模式對于認識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對抗性質仍有意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變革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私有屬性,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存在階級對立的社會,只是表現形式并不像馬克思的時代那樣激烈。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仍然是共產主義社會將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實現所有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馬克思的階級分析為我們認識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范圍的階級對立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性擴張的產物。“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對世界的支配和控制。”經濟全球化改變了資本家的國家屬性,使跨國資本家階級日益形成。威廉·羅賓遜和杰里·哈里斯指出:跨國資本家階級 “是全世界資產階級中的一部分,代表著跨國資本,即跨國公司和跨國私人金融機構這些世界主要生產資料的擁有者”,“這個階級超越于任何一個地方性政治實體之上,追求著階級目標——資本主義全球化并通過建構跨國國家機構和意識形態對全球進行統治”。在他們看來,全世界無產階級正在形成,“世界日益分化為一個全球資產階級和一個全球無產階級”,形成了基于資本對雇傭勞動剝削的全球范圍內的國際階級兩極對立的局勢。由于資本國際流動,全球化又導致了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引發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貧富兩極分化。貧富差距的擴大引起了這兩類國家的矛盾和斗爭,影響著國際社會的未來發展。
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長期以來人們簡單地以階級對立和斗爭來概括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以致在實踐中帶來嚴重后果。在當代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中,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從馬克思的階級分析中,我們應當可以找到有價值的思想資源。我國確立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作為社會主體的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具有共同的根本利益,但差別仍然存在,各階層內部也有著不同的狀況。另一方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產生了新的社會階層,如私營企業主、個體戶、企業管理人員等。應當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我國社會各階級或階層之間具有共同利益,但矛盾和利益沖突仍然存在,如何促進各階級階層之間的良性互動或階級合作,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們還需要深入階級階層內部,具體分析成員的利益和差別,滿足不同成員的需求以化解矛盾和沖突,推動社會和諧。
注釋:
[1] [美]埃里克·歐林·賴特《階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頁。
[2][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思想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頁,第185頁。
[3][4][5][6][7][8][9][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72頁,第273頁,第280頁,第293頁,第294頁,第272頁,第273頁,第282—283頁,第283 頁,第295頁,第297頁,第274頁,第306—307頁,第282頁,第285頁,第285頁,第307頁,第278頁。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