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經濟學南京研究所第14次研討會論文之五
改革中進程中的“社會主義”
李濟廣
摘要:關于改革方向的誤導性觀點流傳廣泛。正確把握經濟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必須澄清與深化對以所有制為核心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認識。本文僅就改革方向有關“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進行辨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以“現代法治市場經濟”取代;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以公有制為基本特征,而“社會主義本質”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不是用來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的;判斷一種經濟形式是否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標準在于財產權利的等同性,即勞動者共同所有、共同勞動、共同管理和按勞分配。
關鍵詞:改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公有制
中國改革事業歷經30年以上,不斷發生改革方向的分歧,而近期的分歧越來越具有實質性。近幾年報刊上一些學界知名人士誤導性的理論觀點愈益激烈,影響面非常之大,且重復千遍似已成為真理,一些地方和部門領導的言辭也與這些觀點不謀而合。由于改革方向事關我國的根本前途和人民群眾的長遠命運,非常需要不斷地研究與澄清。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現代法治市場經濟”
黨的十四大把經濟體制改革的總方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后一直沒有改變,但具有不同思想傾向的人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解釋卻具有根本的不同。一種常見的說法是把改革稱為“市場化”。如果肯定改革前后都是“社會主義”而變化的只是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則“市場化改革”的簡化方式也不算錯,但問題是一部分人刻意去掉“社會主義”或為了表明勿需考慮姓資姓社而徑稱“市場經濟”,或用“市場化”指代“資有化”,則“市場化改革”之說就已否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方向。這一點已為一些學者所指出。近年又出現一個流傳較廣的提法,將改革方向定位于“現代法治市場經濟”。從字面上看,“現代市場經濟”、“法治市場經濟”似乎都很好,不過從“現代法治市場經濟”提法所要表達的內容看,則并不如此簡單。
那么“法治市場經濟”中的“法治”又有何蘊意呢?一篇《論中國改革的市場經濟方向》的文章指出:“我國始終存在一個‘向哪里去’的選擇問題,或者是確立憲政,限制行政權力,走向法治的市場經濟制度;或者是沿著重商主義的道路,走向權貴主義,權貴資本主義或稱‘官僚資本主義’、‘官家資本主義’的窮途?!?SUP>[1] 顯然,“走向法治”意味著“確立憲政,限制行政權力”。我們不好斷定“憲政”和黨的領導是什么關系,但根據作者的相關思想,可以知道“行政權力”是指“各級政府機關有過大的支配資源的權力”,而與資本主義國家相比,我國政府“過大的支配資源的權力”首先表現在支配公有資產的權力。這種思想與其倡導“現代法治市場經濟”“方向”時的多次建議是一致的:“在經濟改革的實際推進上,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實現尚未完成的產權制度改革。例如在農民只擁有有限產權的土地承包制下,土地產權問題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二是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和完成國有經濟的股份化改制”。因為 “國有經濟的過大份額和國有企業在一些重要行業仍然占有壟斷地位”,“在某些領域中還出現了‘國進民退’、‘新國有化’等開倒車的現象”。[2] 也就是說,在土地承包制下農民只有有限產權,土地產權問題沒有解決,這意味著解決土地產權問題就是給農民以無限的、完全的產權,亦即土地私有化,把“農民的土地、宅基地變成可以流動的資本”。另一方面,“開正車”即要進一步減少本已不多的國有經濟份額,實行“國退民進”??梢姟笆袌鼋洕较颉?、“法治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是私有化的或資本主義化的市場經濟。正像一位研究人員論述的:“黨的十四大已將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了建設成‘好的市場經濟’,這一方向應進一步明確為‘現代法治市場經濟’。為什么說市場經濟是實現現代化較理想的制度選擇?其原因在于:一是市場經濟強調民權或人權(包括私人產權),……;二是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由‘政經不分型’變成了‘政經保持距離型’……。由這兩點還可延伸出一些其他的特點,如明晰的私人產權成為交易的主要基礎,……。”[3] 不難看出,“現代法治市場經濟”中的“市場經濟“所追求的是“私有產權基礎”,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相徑庭。
資化派(——絲毫沒有扣帽子的意思;鄧小平1989年5月講過:“某些人所謂的改革,應該換個名字,可以叫做自由化,即資本主義化。他們‘改革’的中心是資本主義化?!保┙洺D命h的領導人關于“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的提法做擋箭牌,似乎什么樣的改革都是正確的,全盤私有化或資有化也符合改革方向。這幫不了資化派什么忙。胡錦濤同志不僅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法,而且明確指出:“以四項基本原則保證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始終保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必須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4] 就是說,堅持改革方向是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改革的正確方向是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改革的正確方向要靠四項基本原則來保證,即市場經濟本身還有個方向的正確性問題,即市場經濟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抵制權貴資本主義來說,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也最反對權貴,而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則只想把行政主導的權貴換成金錢主導的權貴。
二、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理解社會主義本質
由于無法直接否定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一些論者在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有意無意做起了文章。有人說社會主義沒有統一標準;有人說應當深化對社會主義內涵的認識,例如可以認為社會公正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福利、社會幸福就是社會主義,以民為主就是社會主義,或通過收入再分配也可以實現共同富裕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有人說社會主義需要探索,不能從抽象的教條出發,從既定的理論出發,尋求社會主義的性質、特征;有人不斷通過長篇大論暗示公有制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硬核”。
對社會主義“深化”和“探索”是一回事,變換又是一回事。每個概念都有自己特定的內涵,改變了它的基本內涵,該詞語也就不再代表該事物。馬克思和思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宣稱: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他們認為,未來社會同現存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當然在于,在實行全部生產資料公有的基礎上組織生產。鄧小平指出,一個公有制為主體,一個共同富裕,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所以,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共產黨的社會主義,作為共產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基本的制度“特征”就是公有制,當前就是公有制為主體。簡化地說,我們所講的社會主義只能是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大比例資有化將摧毀共產黨執政的理論基礎和經濟制度基礎;去掉“既定的理論”所講的公有制,共產黨就得換名。這是ABC的常識。盡管社會主義思潮一產生就與公有制不可分,但后來派別林立,在詞典上能查到的著名“社會主義派別”就不下百余種,不僅許多亞、非、歐、美資本主義、半資本主義國家的執政者現在或曾經把自己叫做社會主義,連把共產黨推下臺的戈爾巴喬夫和東歐一些執政黨也稱自己為民主社會主義,希特勒則把自己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因此,把自己的觀點稱作什么主義是個人的自由,但排除了公有制去講“社會主義”,那是你的“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這種做法不是自欺欺人,就是偷梁換柱。
實際上,并不存在一個抽象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不像“分子”、“戊戌變法”這樣的概念是對已有既定事物的分析和概括,存在一個“什么是”的問題,“社會主義”是一種具有預測性質、探索性質、實踐性質和體現價值觀的概念,相比之下,“共產主義”的詞義比較確切,因為共產主義意味著共同占有財產。許多關注或貌似關注社會整體利益的許多思潮都愿意自稱為“社會主義”,而不同主張的措施和后果卻往往相距甚遠。 “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完整的提問是:“什么是我們所主張的社會主義”,“什么是應當有的社會主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
許多論述“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文章并沒有明確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另一些談論“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文章,則認為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似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不包括公有制。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本質不像某些人所說的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特征,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也不是對社會主義的全面回答。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概念有三層意思。第一,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和主張,第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運動,第三,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制度或社會形態。從詞義上講,“本質”不是“特征”,本質區別也不等于基本特征。“特征”是現象,是可以直接把握的特點,“本質”是隱蔽的內在聯系,是不能直觀把握的深層實質。“社會主義本質”不是社會主義制度。首先,公有制是制度的特征,它們是現象范圍的事物,可以直觀把握,而“社會主義本質”則是內在的東西,需要用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論抽象和論證才能把握。社會主義本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共同富裕,都不是制度性詞語,都需要通過抽象和論證才能知曉?!吧鐣髁x本質”體現在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中:公有制的建立的內在機理就是從資本主義制度下解放生產力,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關鍵原因也在于公有制具有更好發展生產力的性能;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也是公有制的目的和結果。其次,社會主義運動,也可以說是社會主義實踐或社會主義事業,是爭取用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斗爭過程,是社會主義制度自身實現形式的不斷發展演化過程,這些是現象,而其中的內在聯系則是不斷解放生產力、不斷發展生產力,不斷向共同富裕前進并不斷提高共同富裕程度、不斷提高人的自由發展程度的過程。“解放”、“發展”、“消滅”、“消除”、“達到”都是動詞,都是一種過程。因此,社會主義本質還體現了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運動的本質。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的思想是一個體系,社會主義本質觀并不能取消社會主義制度觀。與很些人的說法完全不同,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不是從下定義的角度談問題,因而也不是全面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社會主義本質沒有包括公有制,也不意味著一個國家是否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并不是由國有經濟所占份額的多寡決定的;社會主義本質提法的出現,也不意味小平改變了自己先前的觀點:就在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那篇談話里,不僅談到反對和平演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還講了“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即認為判斷姓"社"姓"資"的基本標志就是看公有制是否占主體。小平絕不是到了1992年才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小平同志的明確回答是:“我們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們允許一些地區、一些人先富起來,是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兩極分化。這就叫社會主義?!?SUP>[5]“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SUP>[6] “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7]小平對社會主義內涵的豐富就在于把馬克思主義蘊含的社會主義本質明確起來,通過社會主義本質的表達更好地概括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之處、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價值和根本宗旨。
三、什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
在無法否定公有制為主體的情況下,資有化思潮還希冀通過對公有制形式的泛化以達到消融公有制、從而對“社會主義”偷梁換柱的目的。那種股份制就是公有制的觀點,由于受到廣泛批評已無多大影響,但類似的一些觀點尚且對其分析不夠,例如認為產權社會化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是各種形式的基金和基金會、各種形式的合作組織、社區所有制等。[8]
產權社會化實際上主要是指股份制,基金和基金會是股份制的衍生形式。它們的區別是,股份制股東和基金會對股份的控制權比基金持有者在名義上更直接一點,但都不等于公有制。公有制的本質特征是所有權主體由多人組成、所有權客體不可分割、所有權成員之間財產權利具有等同性;財產權利的等同性要求勞動者共同所有、共同勞動、共同管理和按勞分配。這些是判斷一種經濟形式是否為公有制的標準。股份經濟中共同所有的國有股和集體股具有公有性,個人股如果穩定均衡持有、共同經營、均衡分配,也可能成為公有制一定程度的實現形式。但基金與股份不同,不僅持有份額相差懸殊不可同日而語的個人基金與持有份額相差懸殊的股份制、MBO、獨資私營企業一樣都是私有制的實現形式,而且一般的基金持有不可能共同經營,不能參加按勞分配,其持有者獲取的收益是別人的勞動果實?;鸾^對不會形成一定的自由人聯合體?;鸬男再|是介于存款、債券和股票之間的投資投機產品。而基金會只有在企業內部職工均衡持有的情況下,才會構成股份制企業中一定的公有制成分。
經濟學界人所共知,西方產權理論中的產權是一組權利,也就是廣義的產權,至少包括使用、收益、處置的權利,也有人認為包括歸屬權(狹義的所有權)、占有權、支配權,還有人提經營權、管理權等。馬克思的所有權概念也是廣義的,即生產關系的總和,包括占有權、使用權、支配權和收益權等權能。馬克思特別把所有權分為法律上的所有權和經濟上的所有權,通常說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仍是把所有制解釋成法律概念,而“政治經濟學不是把財產關系的總和從它們的法律表現上即作為意志關系包括起來,而是從它們的現實形態即作為生產關系包括起來?!?SUP>[9]馬克思把所有權和所有制定義為生產和產品的占有,即經濟上的所有權不包括法律上的所有權。“財產(德語中“財產”也是所有、所有權乃至所有制的意思——筆者注)就只是通過生產本身而實現的。”[10]“所有制(占有)”。[11]“資產階級私有制是……生產和產品占有的……的表現。” [12]“所有權對資本家來說,表現為占有別人無酬勞動或產品的權利?!?SUP>[13] “消滅那種以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沒有財產為必要條件的所有制”,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產品的占有方式和生產方式”。[14]所以,決定所有制性質的關鍵不在于法律歸屬,在而在于占有和收益。所有制依使用權、管理權和分配權的不同組合而有不同性質,公有和私有也有不同的程度。即如馬克思所說,私有制的性質“依這些私人是勞動者還是非勞動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來所表現出的無數色層,只不過反映了這兩極間的各種中間狀態。”[15]
就“合作制”這種企業組織形式來說,它依合作的具體內容不同而有不同的性質,而不能籠統認為是公有制實現形式。在流通流域組成合作社,只是在供銷環節有一部分統一活動,資本基本歸個人所有,資本的占有、使用、支配和處置權主要屬于個人,尤其是分配要依據個人資本和個人經營規模來決定,因而屬于部分外部聯合的私有制。生產領域的合作社,雖然財產權歸個人所有,但統一使用,如果按資分紅和按勞分紅相結合,則依財產的均衡程度和分配的按勞程度而有不同的公有因素,大多是含有私有制因素的公有制或半公有制。但如果少數個人持大股,或是雇工經營的“股份合作企業”則成為以資本主義性質或私營性質為主的企業形式。
社區所有制有更多的可能性成為公有制,但也不一定。例如農村土地和林木等家庭承包不能籠統地認定為是公有制。我國農村土地和多數林木在法律上歸集體所有,但農戶個人具有占有權、支配權和部分處置權,目前具有完全的分配權,個人又占有很多私人資本,收入受個人經營影響很大,因而在經濟上表現為保留公有歸屬權的勞動者小私有制,或保留集體可能的回收權和國家征用權的個人所有制,家庭掌握長久經營權的“承包”則屬于法律上的公有權加經濟上的私有制,即已非原來意義上的“承包”。如果土地和林木流轉到特別大的“大戶”、私人公司和采用雇傭勞動方式的農場,在生產關系上則在很大程度上屬于企業資本主義化,或私營化。黨國英的主張就反映了這種情形:在維持土地產權集體所有的基礎上,實行農村耕地承包權獨立化、長期化、商品化,“使承包權在經濟意義上更接近農地的個人所有權”。[16]此外,鄉鎮、村、街道所辦企業,集體所有的工廠、商店、信用社、醫院等,如果完全受政府或某個人支配,企業成員沒有充分的決策權和剩余索取權,也難說是集體企業??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必須大力發展真正的國有企業和真正的集體經濟,即共同所有、按勞分配、所有者具有支配權和財產收益權的公有制經濟。
綜上所述,我國資化派或資本主義思潮關于改革方向的諸多話語,像有人用最簡明的話概括的就是,“大多數國有企業必須私有化和解散”。這對國家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公正將意味著什么,對于任何有社會常識的人來說,都勿需論證。也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對此應當采取什么態度,也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 吳敬璉. 讓歷史照亮未來的道路:論中國改革的市場經濟方向[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9(5):1-10.
[2] 吳敬璉. 中國經濟改革三十年歷程的制度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08(11): 12-14.
[3] 李佐軍. “現代法治市場經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J].浙江經濟,2009(12):44.
[4] 胡錦濤. 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www.gov.cn.2008-12-18.
[5][6][7] 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5、111、138.
[8]吳敬璉. 把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提一個新的水平——關于社會主義的再定義問題[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3):7-11.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人民出版社,1957:142.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人民出版社,1979:493.
[1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5.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6.
[13][1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640、830.
[1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88、289.
[16] 黨國英.當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現狀與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5(7):8-18.
作者簡介:李濟廣,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和經濟體制改革。
13961123008 15716143227 lgg[email protected]
常州市鐘樓區紫荊苑24-乙-402 213001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