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民主、人權這些都是好東西,但它們不是全部。除此之外,還有更多其他的東西值得我們追求和珍惜。站在這個角度看,我對這30年的評價是比較正面的。改革開放就像剛才李煒光老師說的,其起因有財政危機的因素。站在政府的角度看,改革開放就是從一種統治危機開始的。在文革結束時,存在一個統治有效性喪失的危險,此時國家領導人提出了“改革開放”這樣一個措施和口號,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以市場化、全球化為導向,重建政權有效性??梢哉f,政府搞改革開放的這種目的,這30年基本達到了,同時民間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益處。一方面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一方面是民間個人自由的空間,私域有了比較大的擴張。我們都可以看到,現在和三十年前相比,個人自由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是在這個方向的改革也積累了一些負面效應,就像茅老總結的,一個是腐敗,一個是貧富分化。這些惡果是這個方向的改革帶來的,我認為某種意義上是必然的。歷史進程中有很多東西難以超越。造成這個惡果后,這一屆中國政府又提出了兩個東西,一是科學發展觀,就是來調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還有一個是以人為本,也是調整原來的改革方向所造成的貧富分化和權力腐敗的。這說明,政府想要調整,至少表現出來了這種意愿。
也就是說,這個改革一方面是成績很大,另一方面本身也是在不斷進步的,本身也在進化,也有一個自我進步的過程,改革本身也在被不斷改革。不論是權力腐敗也好,還是包括現在的利益分配格局已經固化也好,怎么辦呢?我還是比較樂觀,我覺得這個格局也是會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茅老也有一個觀點,說西方早期的市場經濟也存在很多特權,由特權到人權,西方這個過程花了幾百年。我想,如果中國再花50年能夠走完這段歷程,也是了不起的。50年應該是從現在算起,而不是從改革開放那時算起。那個時候是舊的特權被打破,新的特權逐漸形成的過程。改革開放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的利益格局,新的利益格局雖然同樣由權貴所主導,但必須能與市場機制,與現在的全球化機制相適應,這就有一個重新建立的過程。這一過程通過這30年完成了,利益格局重新固定化了。我認為這前一個過程是很難避免的,只要是改革而非革命,就必然是權勢集團主導的,就有既得利益群體產生。歷史上西方也是如此,關鍵是不能聽之任之,還要接著走下一步。再花幾十年,再把這種利益格局調整過來,我覺得是可以變換過來的。
為什么有這個信心呢?我覺得現在已經有這方面的跡象了。這個政權現在相對于毛時代也好,或者前面的鄧、江也好,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內部有一個權力分化、多元化的趨勢。在這樣一種趨勢下,內部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對外就難以采取很強硬的手段,而會選擇嘗試各種柔和的手段。江澤民在接見國外記者時,他說過一句話。他說大家都認為我有一個優點,比較果斷。毛鄧江三代領導人的果斷,和權力高度集中,不存在不同聲音是分不開的。在內部出現變化后,對外也會發生變化。這樣的政權可能不會采取主動的自由化或者民主化的改革,但它會被動地適應已經變化的形勢。在這方面,政府的每一個讓步就是民間的每一個進步,這樣變化就一步一步發生了。正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發生了很多變化,包括孫志剛事件,廈門PX事件,派警察到北京抓記者事件,這些事件上政府的剛硬都在軟化,都在順應民意。這可能是政府的被動反應。
為什么他們會這樣反應,因為背景已經變化了。不但國內的利益格局、力量分布出現了多元化,國外更是這樣。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獨立自主”的時代了,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越來越要看國外各種各樣勢力的形勢了。它必然要自己改變,這些改變都是在不知不覺,一步一步中做到的。在89年以后,主張民主自由的人士曾經極度失望,但后來他們中不少人又重新抱有希望。因為有一個觀點,就是說市場經濟一定會帶來一個政治的開放。后來這么多年,三十年過去了,好像還沒有,大家就有一點著急了,覺得這個公式好像不成立了。我覺得這個公式還是成立的,還在起作用,只不過它發生的過程,可能其長度超出了人們的想像,這個過程的緩慢超出了一些人的期待,實際上這個過程還一直在發生。而且我覺得這個過程還會發展下去,估計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會延續這樣一種模式,就是我很贊成李煒光老師剛才提出的,由民間主動,然后官方被動的做出反應,在這樣一種互動當中就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說有一個什么總體的計劃,這個是沒有的。這樣的一種慢慢變化,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期望。可能就引出這樣一個問題:會不會慢得來不及呢?很多人會舉晚清的例子,說晚清就是耽誤了改革的時機,來不及了,一下子就崩潰了。其實晚清的崩潰和改革不改革,早不早晚不晚沒有多大關系,它失敗的理由是在于統治有效性的喪失。在那個時候統治已經無效了,中國當時是有亡國之憂了,所以志士仁人都起來要推翻這個政權,救亡圖存。這才是晚清倒臺的根本原因。這個時候不管搞不搞立憲,搞不搞改革,可能晚清都得倒臺;越早改革,可能越早倒臺。我覺得現在中國也是有這樣一個情況,就是只要它的經濟增長還能夠持續,這個統治的有效性就還能維持。包括即使在現在這樣一種貧富分化的利益格局下,也還是能夠維持的。就是說這樣一種緩慢的變化和進步還能繼續下去,真正的危險和考驗是來自于經濟,要是經濟如果發生問題,特別是現在中國經濟有一個很明顯的轉型跡象,就是說要把那種舊的粗級工業淘汰,要依靠科技創新,要講究環保,這里面蘊含了很大風險,如果這個轉型做不好的話,確確實實很可能經濟危機會進一步引發社會危機,政治危機,甚至發生崩盤也不是不可能。
那么,民主派就可以提出來說,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是不是先要搞民主來避免這種情況呢?我認為民主并沒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效果。民主可能象某些人說的“是一個好東西”,但它并不是靈丹妙藥。從歷史經驗看,它似乎更善于錦上添花,卻未必能夠雪中送炭。因為世界上有這么多民主國家,經濟搞得不好的很多,因為經濟危機而引發了政治危機的也有很多,唯獨就是沒有看到過有一個國家,本來因經濟危機要崩潰了,通過搞民主化一下子又好了,沒有這樣的例子。所以我們也不要期待民主化在中國就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如果說現在這個經濟增長的局面,社會緩慢自發演進的過程還能延續的話,對于整個社會都是幸運的。如果說經濟不行了,這一漸進過程延續不下去了,那么搞民主也不行。這就是我的觀點。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