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名為《走向繁榮的戰(zhàn)略選擇》,1991年8月由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共8章一個結語,212頁。盡管出版時間已經20多年,但至今依舊十分引人注目。這并不僅僅因為題目很大,頗有誘惑力,涉及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在之后漫長歲月里,中國所走的道路,也大體上符合書中給出的路線圖;還因為此書出版的時間節(jié)點和撰寫者當時及目前的職務、身份——間接折射出他們對中國繼續(xù)沿這條道路行走可施加的影響。
第一作者厲以寧是北大一位學者——一位以研究西方經濟學見長的經濟學家(是否屬于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家存在很大疑問),以極力主張股份制而出名,在學術界被戲稱為“歷股份”。使他在媒體上大出風頭的則是幾年后一場被稱為“跨世紀風波”、最終不了了之的傳媒官司,——他被人以 “厲以寧家族暴富和涉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舉報到國家有關部門,同時還身受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在“兩會”上公開“炮轟”。這本書的第二作者,是曾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秘書的孟曉蘇,出書時他已經在中南海工作了近8年時間。此人以后長期擔任中國房地產業(yè)最大的企業(yè)集團——中國房地產開發(fā)集團總裁;出書之前,在厲以寧導師指導下,孟曉蘇以《試論中國經濟改革的戰(zhàn)略問題》為題寫碩士論文,主張“要明確中國經濟改革的市場取向”,反對某些“左派”提出的觀點,如“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這篇碩士論文答辯通過后,1991年年初在《管理世界》上全文發(fā)表,引起了激烈爭論,招來批判。在這本書中,則以《經濟改革的戰(zhàn)略目標》為題,被安排在第一章。而后兩位作者中,XXX,在職讀研的大部分時期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他的畢業(yè)論文《企業(yè)集團的發(fā)展途徑》是本書第五章。XXX,當時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全國青聯(lián)副主席。他的畢業(yè)論文《農村工業(yè)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是本書第七章。
這本書其它幾章均由厲以寧撰寫。包括《前言》、第二章《企業(yè)改革——經濟改革的主線》、第三章《從企業(yè)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轉變》、第四章《國有資產的管理》、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進市場繁榮》、第八章《計劃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結合》及《結束語:改革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可以看出,這本書總的思路和結構布局,是厲以寧的手筆。
那么,在這本書出版后一段不太長的時間里,中國發(fā)生了什么大事件?那就是鄧小平“南巡”,確定了中國改革的市場化方向。
到今天,這一市場化改革在中國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時間,改革的所有惡果幾乎全都已經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盡管鄧小平早已作古,但迄今為止,改革依然沒有停止的跡象,仍被當作基本國策,積極推行。已經形成和將會形成的惡果,必然還會長期地、持續(xù)不斷地折磨著每一個中國人。
原先一直以為,鄧小平“摸石頭過河”是瞎摸亂碰,摸著什么是什么,完全沒有理論。現(xiàn)在看來,這一判斷不準確:厲以寧適時地遞過去一塊墊腳石,使理論基礎非常淺薄的鄧小平獲得了一個落腳點——理論支點,這一理論支點至今仍然指導、約束、影響著中國現(xiàn)實的經濟生活。正因為如此,研究這一暗合鄧小平思路的理論支點,有特殊重大又非常實際的意義。
然而,對于一本混雜著部分真理,敘述上有許多似是而非,對真正的政治觀點刻意隱瞞、結構又比較散亂、長達200余頁的書籍進行評論,確實是一件難事。好在改革三十年的實踐,已經使書中許多觀點不攻自破,暫時用不著多費筆墨。這里只是抓住幾個要點,做出簡評即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研讀原書、詳細評析,還是很有意義的。
針對這本書的幾個核心觀點,加以重點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是:
書中對“傳統(tǒng)經濟模式”的全盤否定是對前三十年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全盤否定;
書中所提出的對全民所有制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造,是對全民的掠奪;
書中展示的改革目標——“新的經濟模式”,就是全面的復辟資本主義。
由此,還可順便對這本書作出這樣幾個評價:
這本書不是一本論據嚴謹?shù)目茖W著作,而是一本包含著政治陰謀的雜燴。這本書提出的改革方向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方向,只不過是一種精心包裝的騙術。因此,這本書的基本分析方法完全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下面是正文。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作者提出了改革的“起點模式”與“目標模式”問題——即“改革初始位置在哪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第8頁)”。
所謂“起點”,即改革設定的對象,在書里被定義為“傳統(tǒng)經濟體制”——作者將時間明確地限定為,中國“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這段時間的經濟體制是傳統(tǒng)的經濟體制”;其特征,“經濟運行主要依靠指令性計劃或行政命令”,“為了貫徹集中統(tǒng)一的指令性計劃,設置了一整套行政機構,在縱橫兩個方面交錯地管理著經濟的運行:在縱的方面,從中央到地方,按產業(yè)的劃分建立了各個部門的管理機構;在橫的方面,按地區(qū)劃分建立了各級地區(qū)的管理機構。企業(yè)則分別隸屬于各級行政機構(第9頁)”。
即使從作者歸納的縱橫兩個方面,也可以看出,“傳統(tǒng)模式”管理脈絡非常清晰,比起改革以后極為臃腫的政府機構,加上為內部維穩(wěn)而增加的龐大的公檢法隊伍,整個機構要簡明的多。
這一管理模式是否需要改革?當然需要,但只能是全面分析、客觀評價、自我完善,不應當全盤否定。
遺憾地是,這本書的作者對“傳統(tǒng)模式”的基本態(tài)度,是進行全面、全盤、徹底否定,其理由是:
“在這種經濟運行機制下,經濟的運行呆滯,失去了靈活性,效率低下,產品的嚴重短缺與大量積壓并存,人民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第10頁)”。
此外,“在高層次的資源配置方面存在著極其不合理的分配,而且資源的浪費、破壞也非常驚人;在低層次的資源配置方面,企業(yè)沒有合理使用資源的積極性,也沒有這種可能性,所以生產效率低下,資源的使用效率也很低。(第10頁)”
由此,作者推出了一個結論:“傳統(tǒng)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這絕非靠對傳統(tǒng)體制進行修修補補所能解決,而必須對之進行徹底的改革(第10頁)”
對于傳統(tǒng)經濟體制的缺陷,作者說的是否正確?
只能說,部分正確,抓住了部分真理,但遠未抓住全部真理。這是因為,在1949年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通過激烈的革命,中國打破了原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一窮二白的舊經濟基礎之后,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公有制的生產體系正在建立起來,這種建立在舊基礎經濟廢墟之上的全新的生產方式,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變得十分完善,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過不斷地自我完善來改進和發(fā)展。
開始于1966年的文化革命,從經濟角度,就是試圖通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革命,變革不合理的成分,使之更加適應公有制的生產體系,來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正是中國經濟體制自我完善的突出和集中表現(xiàn)。只不過,文化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生產關系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不足10年),就被鄧小平施壓取締、扼殺了。用來鞏固文革成果的75憲法也很快就被廢止。但不管怎么說,鄧小平文革后恢復的最基本的經濟制度,其實現(xiàn)形式,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傳統(tǒng)經濟體制”——即未經過“自我完善”的“經濟體制”,其本質特征,依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因此,問題確實存在,但并不像作者所說的“資源配置方面存在著極其不合理”、“生產效率低下”。問題遠未達到作者所說的程度(見文后附錄——前后三十年對比)。對這種未經自我完善的“經濟體制”,毫無疑問地,不應當對之全盤推翻、進行“徹底的改革”,只應當革去其中不適應并阻礙生產力發(fā)展的部分,而必須保留并鞏固其本質特征——社會主義公有制。
作者部分地看到了鄧小平恢復了“傳統(tǒng)經濟體制”后的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正是文化革命的任務之一,只不過文化革命的成果多數(shù)被鄧小平出于個人原因棄之不用,這就是我說作者“抓住了部分真理”的理由。只不過他開出的藥方,是“徹底改革傳統(tǒng)經濟體制”,而不是通過革命的手段,促使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更加適應以公有制為核心的經濟基礎,“徹底改革”的對象當然不可避免地包括了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么一來,真理轉變成了謬誤,讀來讓人感到非常遺憾。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本書作者對“徹底改革”之后中國經濟模式的描述,即所謂“目標模式”——“要使企業(yè)真正具有活力,需要建立完整的市場體系,即不但要建立商品市場,還要建立資金、外匯、技術及勞務市場;建立以間接控制為主的宏觀調控機制(第11頁,黑體是我加的)。”——換言之,為了使企業(yè)具有某種“活力”,現(xiàn)代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部經濟特征,全都要原封不動地照搬到中國這個號稱是社會主義的國家來。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照搬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全部經濟特征,是否會影響到中國人民付出巨大的犧牲、前赴后繼、歷盡千辛萬苦,方才建立起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換句話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否有可能采取并包容這種完全資本主義的形式,或者根本就不兼容?
瀏覽整本書,涉及的似乎全都是局部經濟政策運作,與全局性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問題無關。如,“核心問題是使政府與企業(yè)分開,明確財產關系,使企業(yè)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第45頁)”、“進行企業(yè)改革,正是為了明確企業(yè)財產關系,確定企業(yè)投資各方對企業(yè)財產的所有權,保障公有經濟的投資者的合法權益(54頁)” ,那么,書中多處說到并圍繞著展開敘述的“產權”、“財產關系”,究竟是什么關系?
從下面這段話——“不僅使農戶成為獨立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而且使農民成為部分生產資料的直接擁有者,部分地改變了農村的產權關系。(第2頁)”——可以分析出,作者所說的“產權”、“財產關系”,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關系(農民成為部分生產資料的直接擁有者=部分地改變了農村的產權關系=部分地改變所有制關系)——由此可以看出,全書全部改革目標指向,可以說,就是對準并緊緊圍繞社會主義公有制,只不過敘述時比較隱晦,在許多涉及到所有制的地方,全都加上了“在公有制條件下”、“維護公有制”、“確保公有財產不被侵吞”一類修飾語。但依然難以掩蓋,作者設定的徹底改革的真正目標,就是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在這種條件下,全面引進資本主義的生產、經營方式,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中國將被全面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引進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內在的全部基本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全部后果,如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無產者的貧困化之類。遭殃的首先是原先的國家主人——中國的工業(yè)無產階級,其次是必將失去土地的中國農民階級。最后,國家也會遭殃。
既然如此,中國人民又何必用幾十年時間,付出巨大的犧牲、前赴后繼、歷盡千辛萬苦,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建立起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關系?既然如此,作者又何必在全書所有敏感的、有可能引發(fā)爭議的語句之前,小心翼翼地加上“社會主義”、“公有制”等字眼?
那顯然就是一種障眼法,是一種騙術。
我們已經看出,原作者對傳統(tǒng)經濟模式的全盤否定,所設定的改革目標,就是對前三十年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否定,最終目的是在經濟制度上全面復辟資本主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既然經濟基礎全部變成了資本主義,共產黨的政權又如何長期維持?
至此,我們已經可以做出一個基本判斷:這本書洋洋數(shù)十萬言,可以說,就是一場精心構筑的騙局——要誘騙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走上全面復辟資本主義的道路。
讓人感到非常悲哀的是,這么一場騙局,竟然騙倒了當時中共中央實際掌舵人——后來被稱為“改革設計師”的鄧小平,得到他的全力相助,得以實施。這位“設計師”至死都不知道,他無非是一個被別有用心的人操縱和利用了的“政治傀儡”。
但對這本書的簡評并不到此為止。還應當看一下,書中設計的這場騙局打算怎樣展開。
作者在《前言》中說:
“本書關于中國走向繁榮的戰(zhàn)略選擇的基本思路依然是堅持企業(yè)改革是中國經濟改革主線的觀點,即把企業(yè)改革放在關鍵的地位”(《前言》第2頁)。
“企業(yè)改革是突破口”!——首先選擇了對公有制經濟的細胞國營企業(yè)動手。
那么,如何進行企業(yè)改革?
和厲以寧以前提出的觀點一樣,即對社會主義企業(yè)進行“股份制改造”,只不過這本書“要比厲以寧以前出版的各個著作中所闡述的具體的多,詳細的多(《前言》第2頁)”。
為了獲得某些政治人物的支持,使得謊言更相似于真理,作者在提出詳盡方案之前,首先對“公有制”作了一個“界定”。
“公有制的界定(58頁)——
“第一,國家所有制;第二,國家所有制與集體所有制二者并存;第三,集體所有制。”
——這里的核心是“國家所有制”——這種歸納對不對?
根本性錯誤!
首先,這種說法違反憲法。中國憲法總綱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82憲法第六條)。”憲法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定義是“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根本沒有一個“國家所有制”。
其次,“國家所有制”是一個反馬克思主義的概念。
什么是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歸全體勞動人民共同占有,
這是“全民所有制”本來的含義,因此,公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所有者是全體勞動人民——是聯(lián)合起來共同占有工廠、企業(yè)、礦山的工人階級和集體占有土地的勞動農民階級。
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財產關系是十分明確的——共同占有,這是指基本生產資料,只能屬于集體和公眾,屬于生產者階級、勞動階級:一方面,生產者中每個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組成社會的一個分子,都有自己確定無疑(有法律保障)、又不可分割的一份;另一方面,任何私人或個人,都不允許占有生產資料,“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每個勞動者,只能按照科學的計劃,利用分配給自己使用的生產條件,從事生產活動,既為自己,也為社會,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任何私人或個人都不能將共同占有的生產資料攫為己有,任何個人或私人,都不能為了個人目的和私欲,隨意占有并支配屬于公共的財產——包括受委托的管理者,也同樣不允許占有共同擁有的生產資料。這大體包括了公有產權的全部含義。
從這里也可看出,國家——特指新型的無產階級專政,其一部分職能,只要代表了無產階級根本利益,是可以成為受人民委托的公有生產資料的管理者或經營者的,但不應當也決不允許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
國家一旦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并寫進法典,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
第一,會直接將原先的所有者——“全民”排除在所有者之外,這等于直接剝奪了全體勞動人民合法的公共財產;
第二,會形成一種新的經濟基礎,這就必然會產生出一個龐大的官僚資產階級政治集團以及依附這一政治集團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
第三,會系統(tǒng)地、大批地產生新的資產階級。
本書的第一作者厲以寧不可能沒讀過憲法,為什么要提出這種反憲法的概念?
這當然和他后面精心構筑的陷阱有關——既然“公有制”=“國家所有制”,只要形成一個“國家投資機構”(62頁),就可以管住“國有資產”,從“存量”和“增量”角度,保證“公有制”的收益。——這樣,這本書在敘述和文字結構上就避免了直接引進邏輯矛盾,具有了更大的欺騙性;同時,還可以得到一部分政治官僚的支持:在他們眼里,說國家是所有者,無非是說支配和掌握國家政治權力的人是所有者,這么一來,他們就可以直接支配和使用龐大的“國有資產”——原屬于全體勞動人民的公共財產,還“保住了”公有制這塊金字招牌,避免直接引發(fā)各種社會矛盾。
至于生產資料法定的、真正的主人——原先國營企業(yè)的職工,整個工人階級,用一些“職工股”來打發(fā),就像打發(fā)一群乞丐一樣,根本就不考慮這些持股者一旦被生活所迫,出讓了手中的股份,會出現(xiàn)什么境況!接著,作者還煞有介事地探討這些被股分化了的企業(yè)公有制的性質——確實讓人想不到,從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著作中,竟然看到了如此卑鄙無恥的方案!就是這樣一個“學者”,居然成為中國七、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七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八,九屆財經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還主持了中國《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的起草工作!——狼搖身一變竟然成了羊群的守護神!
馬克思在說到資本原始積累的方法時,強烈譴責了資產階級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說他們“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看看這樣一個方案,難道稱不上最下流、最齷齪、最卑鄙和最可惡嗎?
什么叫做股份化?無非是借口企業(yè)的財產關系不清晰,直接將人民群眾排斥在所有者之外,然后用股票把公有制機體上這個細胞切割成一片片可以出售的碎片,便于他們侵吞和瓜分。這不就是赤裸裸的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嗎?
早在100多年前,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涉及到信用制度對資本主義的影響和虛擬資本問題時,就研究過股份公司和股票的性質。指出,“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yè),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lián)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 (《資本論》第三卷498頁),“信用制度固有的二重性質是: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fā)財致富——發(fā)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并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shù)人的人數(shù)越來越減少(《資本論》第三卷499頁)。股票和債券,屬于虛擬資本,和其它有價證券一樣,是“資本的所有權證書” (《資本論》第三卷529頁),“決不排除股票也只是一種欺詐的東西”(同上頁)。而股息、紅利,歸根結底,屬于“這個資本應該獲得的一部分剩余價值” (《資本論》第三卷540頁)。
通過以上幾段摘錄,大體可以看出,馬克思將股份公司定義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公有制(聯(lián)合的)生產方式過渡時的一種生產組織形式;股票則相當于“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下的“籌碼”。在公有制條件下,當然不允許“資本”的存在,不允許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fā)財致富,更不可能也不應當采取這種“巨大的賭博欺詐制度”。
在公有制條件下,能認為國營企業(yè)的財產關系不清晰嗎?實際上國營企業(yè)“基本財產關系”是很清晰的。就是生產資料由勞動人民共同占有、由國家代理經營。這里首先涉及一個純粹的觀念,如何理解公有,即理解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問題。
說起來,情況略有些近似于家庭財產狀態(tài)。家庭財產是屬于家庭全部成員共有,對于家庭這樣一個共同體,根本沒有必要也無法分清家庭的某樣財產屬于某個家庭成員,例如,有必要搞清楚家里的雙人床是屬于丈夫還是妻子的嗎?只需要搞清楚這是家庭公有的財產,丈夫和妻子全都有份、可滿足共同使用的需求就足夠了。這是很容易理解的。
雙人床之類的財產當然屬于生活消費資料,對于社會公眾或聯(lián)合的生產者集體所有(共同占有)的、用于從事生產的物質資料、資源,只要知道自己也有一份(有法律保障),可以成為自己從事生存勞動的職業(yè)保障,一旦被某些個人非法占有,就可以構成剝削他人的物質條件,公有制就會被破壞,知道這些已經基本上夠了。
說到從事生產用的物質資料、資源,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狀態(tài)下,既然每個人維持生存靠得是生活資料、是消費品。生產資料(土地、工廠、礦山等)不能直接被拿來吃穿住用,直接滿足個人的消費,而個人所得生活資料、消費品的多少,原則上決定于為社會提供的勞動量的多少(按勞分配原則)。要獲得較多生活資料和消費品,使生活較為富裕,只要利用公有的生產資料努力勞動(工作),就可以實現(xiàn),也就是說,靠勞動就可以滿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使生活一點點改善。因此,對于真正的勞動者而言,關心的首先是正在實行的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是否符合按勞分配的原則。影響生產者積極性的也多半在于此。一般情況下,由自己直接占有生產資料,不會成為個人非常強烈的愿望。
包括安徽小崗村那樣目光短淺、極端自私自利、小私有者意識非常嚴重的人,也未必會考慮私人占有生產資料——土地。除非他以前或正在被LD搞的“一平二調三派款的共產風”整傷了心,仍然在承受地方政府、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剝削,這才打算收回并堅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靠低效率的耕作維持一種最低生活標準,但這并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身造成的,而是LD等一線領導人采取違反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剝奪農民的政策造成的,決不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引出的必然結果,不應由公有制來承擔責任。
因此,除非本來就打算占有并利用生產資料來剝削他人的勞動、企圖利用資本為手段占有生產者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人,才會謊稱“使農民成為部分生產資料的直接擁有者,部分地改變了農村的產權關系”,“極大地解放了長期被舊體制禁錮住的農村生產力(2頁)”,以便將目標指向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由此可以看出,說什么“成千上萬靠討飯度日的安徽鳳陽農民實行包干制時,誰能不為中國農民這種被壓抑多年的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和滿足這種起碼的物質利益的強烈愿望所震撼(17頁)!”——作者從“安徽鳳陽農民”直接引出了“中國農民”,完全無視正是在公有制被作者猛烈抨擊和譴責的時間段,成千上萬的中國農民靠著唯有公有制才能形成的、舉世獨有的大協(xié)作精神,使用簡陋的工具,修起了八萬座水庫,修起了被稱為“人工天河”渠線縱橫1500多公里的“紅旗渠,平整、改良了數(shù)億畝農田,這種精神,才真正代表“中國農民”,才會使人感到強烈的震撼,而不是靠18個捏造出來的紅手印。那無非是一種虛偽的、目的在于通過“分田單干”的假典型推出全面改變公有制基礎的政治措施,是徹頭徹尾的政治謊言。
綜上所述,作者推出“國家所有制”,將生產資料所有制直接與利益機制掛鉤,就是為了在法理上使“全民”與生產資料分離,使政治官僚獲得經濟基礎,所提出的對全民所有制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造,包括隨后提出的“六種途徑”,是對全民的掠奪。至于所謂的“以間接控制為主的宏觀調控機制(第11頁),其解釋,“間接調節(jié),主要指政府運用稅率、利率、匯率、價格等手段來調節(jié)供給和需求”(202頁)——很明顯地,這等于放棄了公有制科學、直接、高效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反而求助于市場自發(fā)地調節(jié),且以總是伴隨著和資本主義在形式和內容上幾乎完全相同的盲目投資(利用資本追逐利潤的本性)、企業(yè)破產(競爭失敗的必然結果)和大量資源和時間的浪費、效率極低(資本主義市場競爭了數(shù)百年)的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為主。這豈不是“邯鄲學步”,或者說粗俗一些,叫做“脫了褲子放屁”。
順便說一下,對于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使政府與企業(yè)分開”是削弱人民民主專政的又一劑毒藥。這里不詳細評說。總之,書中提出的改革目標——“新的經濟模式”,確實就是在中國全面地復辟資本主義,根本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后面涉及計劃與市場關系的一章(第八章),有東拼西湊的嫌疑。不詳述。
盡管貌似結構嚴謹、邏輯上無懈可擊,但這本書的基本論據根本經不住推敲,絕非嚴謹?shù)目茖W著作。所選擇的“典型”例證,不具有代表性,不能代表人民大眾的意愿。其論述方法,基本上屬于唯心主義的、孤立的、片面的、形而上學的方法,是一本包含著眾多政治陰謀的雜燴。所提出的改革方向違背了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方向,不過是一種精心包裝的騙術。因此,這本書的基本分析方法完全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最后套用某先賢的一種說法,來評價幾位作者著書立作全力推崇、身體力行的市場化改革——
“改革、改革,
多少罪惡借汝之名,
多少瘋狂假汝之手,
多少丑行被汝遮掩,
多少悲情因汝而生。”
在網上可以免費下載到《走向繁榮的戰(zhàn)略選擇》一書: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686756.html?sudaref=www.baidu.com&retcode=0
附錄:中國經濟發(fā)展前后30年對比
引用者按:在網上看到這張表,雖然數(shù)據來源無法一一核實,但憑本人的生活經歷,感覺大體符合中國前后30年的實際。
項 目 1949-1978 1979—2008
期 限 前30年 后30年
發(fā)展環(huán)境 一窮二白 系統(tǒng)的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的國家
年均發(fā)展 16.90% 10%
最 高 20%以上 12%
最 低 9.8% 7%
世界平均 3% 3.20%
以上數(shù)據來于美國時代周刊
科技人員 絕對數(shù)量 相對數(shù)量 絕對數(shù)量 相對數(shù)量
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 已經減少 很 低
科學成就 原子彈 僅次于美俄 基本沒變
氫 彈 僅次于美俄 基本沒變
人造衛(wèi)星 僅次于美俄 神六上天 70年代技術
核潛艇 僅次于美俄 略有發(fā)展
導 彈 僅次于美俄 略有發(fā)展
民族工業(yè) 中等發(fā)達國家 民族工業(yè) 幾乎賣光或倒閉
科學成就 民族品牌 中等發(fā)達國家 民族品牌 幾乎沒有了
先進戰(zhàn)斗機 中等發(fā)達國家 先進戰(zhàn)斗機 略有發(fā)展
大飛機 僅次于美俄 大飛機 倒退(還要30年)
萬噸巨輪 中等發(fā)達國家 萬噸巨輪 略有發(fā)展
自主品牌汽車 中等發(fā)達國家 自主品牌汽車 幾乎都是帖牌
各種機床 中等發(fā)達國家 各種機床 略有發(fā)展
世界領先技術 多 項 世界領先技術 幾乎沒有
國家資源 全部國有 國家資源 幾乎賣光(包括銀行)
農業(yè)育種 袁隆平水稻等 農業(yè)育種 略有發(fā)展
電子信息 中等發(fā)達國家 電子信息 略有發(fā)展
半導體工業(yè) 世界先進行列 半導體工業(yè) 倒 退
社會環(huán)境 吸 毒 無 吸 毒 泛 濫
賣淫嫖娼 無 賣淫嫖娼 泛 濫
拐賣人口 無 拐賣人口 泛 濫
性 病 無 性 病 泛 濫
教 育 完全免費 教 育 老百姓上不起學
醫(yī) 療 完全免費 醫(yī) 療 老百姓看不起病
住 房 完全免費 住 房 老百姓住不起房
人口素質 絕對高 人口素質 相當?shù)?/p>
人權狀況 高 人權狀況 相當?shù)?/p>
民主狀況 老百姓有話語權 民主狀況 老百姓無話語權
國家綜合環(huán)境 很高 國家綜合環(huán)境 相當?shù)?/p>
國家綜合能力 很高 國家綜合能力 很低
以上數(shù)據來于美國時代周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