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在航空發動機、大飛機、高端芯片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光刻機、成飛和沈飛的雙六代機等新聞屢屢刷屏。許多人將此視為中國敢于對美強硬加征34%的關稅進行對等反制的“底氣”。然而,若將視野局限于技術自主,則是對中美博弈本質的誤判。中國反制美國的真正戰略王牌,藏于更深層次的國家綜合實力之中。
技術自主僅是“防御盾牌”,關鍵資源掌控才是“進攻利劍”
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戰的底層邏輯,是通過技術封鎖打斷中國產業升級進程。但中國并未被這一敘事綁架,而是選擇以關鍵原材料控制權反制美國產業鏈命脈。2024年底,中國宣布對鎵、鍺、銻等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直接導致美國國防工業超1000個武器系統、2萬個零部件生產受阻。
這類寶貴資源被稱為“工業維生素”,中國占據全球70%以上的產量,而美國國防工業對其依賴度高達90%。正如美國耶魯學者所言,中國的反制是“外科手術式打擊”,直擊對手無法替代的供應鏈短板。
相比之下,芯片自主化雖重要,但其本質仍是“追趕型防御”。美國對7nm芯片的出口管制固然帶來陣痛,但中國28nm成熟制程已覆蓋90%市場需求,且光刻機技術持續突破。技術自主只是確保“不被卡脖子”,而資源控制卻能迫使對手“主動求饒”——這正是中國在貿易戰中“攻守易形”的核心邏輯。
經濟結構韌性:中國反制的“戰略縱深”
美國慣用關稅打壓高度依賴其市場的國家,如對美出口占比達80%的墨西哥,以及占比達70%的加拿大。但2024年中國對美貿易依存度已從2018年之前的19.3%降至11.2%,其中自美進口占比降至7.5%,對美出口占比已降至14.6%。
且中國內需市場龐大,消費貢獻率超65%。這種內外“雙循環”結構賦予中國兩大優勢:其一,關稅沖擊可通過國內市場消化;其二,反制措施能精準打擊美國痛點領域。例如,中國對美農產品加稅時,大豆進口缺口由巴西填補,既施壓美國農場主,又不傷及我國自身的糧食安全。
更深層的底氣來自產業體系的完整性。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稀土開采到芯片封裝均可自主完成。當美國試圖通過《芯片法案》重塑半導體產業鏈時,中國卻以鎢、石墨等原材料管制反向切割其“再工業化”進程。這種“你打你的科技戰,我打我的資源戰”的非對稱策略,讓美國陷入“制裁越狠,代價越高”的悖論。
規則博弈能力:從“被動接招”到“主動立規”
中國反制絕非情緒化報復,而是一套“法律戰+輿論戰+制度戰”的組合拳。針對美國單邊關稅,中國同步采取三方面行動:
法律層面:在WTO起訴美國違反國際貿易規則,將經濟爭端納入多邊框架;
制度層面:出臺《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將洛克希德·馬丁等11家對臺軍售企業列入制裁名單,凍結其在華經營資格;
輿論層面:通過四大行業協會聯合聲明,宣告“美國芯片不再安全可靠”,瓦解其市場信譽。
這種“以規則對規則”的反制,徹底顛覆了美西方長期壟斷的“治外法權”特權。當中國商務部禁止企業向美國出售受控物項時,美媒驚呼:“中國開創了反向制裁的先例!”規則博弈能力的提升,標志著中國從國際秩序的“適應者”轉變為“塑造者”。
戰略定力:超越短期得失的“時間哲學”
面對美國關稅施壓,中國展現出"以我為主、穩扎穩打"的戰略定力。這種從容源于對發展大勢的清醒判斷:美國債務規模持續膨脹,債務總額在GDP的占比已突破130%,制造業回流步履維艱;而中國研發投入連續十年增速超10%,數字經濟規模達全球第二。多位經濟學者指出,在這場長期博弈中,中國正逐步積累起"時間優勢"。
中國拒絕陷入“制裁-反制裁”的惡性循環,而是以稀土管制、產業競爭力調查等工具,將貿易戰轉化為“消耗戰”。當美國商務部官員承認“遏制中國芯片是徒勞”時,中國已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賽道實現“換道超車”。這種以空間換時間、以局部換全局的智慧,才是反制霸權的終極底氣。
底氣不在“一城一池”,而在“系統戰力”
航發與芯片的突破固然振奮人心,但若僅以此定義對美博弈的底氣,無異于將大國競爭簡化為“技術競賽”。中國的真正優勢,在于將資源控制、經濟韌性、規則塑造、戰略耐心等要素熔鑄為“系統戰力”。
當美國沉迷于“科技鐵幕”的孤立游戲時,中國已用稀土管制證明:全球化時代的霸權,終將敗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這場較量揭示的真理是——最大的底氣,來自對世界運行規律的深刻掌握,而非某一領域的單項突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