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7日,以色列球迷被群毆了。
幸虧這件事不是發生在中國,要不14億中國人又要被國內一幫“理中客”媒體按著頭反思,接著被西方幾個國家代表的“全世界”共同譴責。
即便這件事發生在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荷蘭,西方的媒體和政客們也罔顧基本事實,第一時間出來譴責所謂“反猶主義”了。
由于事件發生的時間點恰逢歷史上的“水晶之夜”(注:1938年11月9日-10日,納粹黨襲擊德國全境猶太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借題發揮,發布聲明稱:
“明天,(在)86年前,是水晶之夜——在歐洲土地上針對猶太人的攻擊,無論他們是什么樣的猶太人。現在它回來了——昨天我們在阿姆斯特丹的街頭見證了它的重現。這就是發生的事情。唯一的區別是,在此期間,猶太國家已經建立。我們必須應對這一切。”
有了內塔尼亞胡帶頭,這兩起事件很快被西方媒體拿來類比,似乎這真是一場有預謀的針對以色列人的襲擊,是什么“反猶主義”。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社交媒體X上譴責稱:暴力事件讓人想起歷史上最黑暗時刻;
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這些騷亂“無法忍受”,強調猶太人在歐洲必須能夠感到安全;
荷蘭首相斯霍夫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對針對以色列公民的反猶太主義襲擊感到震驚,承諾肇事者將被識別并起訴;
華爾街大佬比爾·阿克曼憤怒宣布他的公司從荷蘭退市……
然而,事實卻是以色列球迷挑事在先:
阿姆斯特丹警察局長彼得·霍拉證實,在事發前一天,以色列球迷襲擊了一輛出租車,并焚燒了一面巴勒斯坦國旗;
比賽正式開始前,全場為西班牙瓦倫西亞洪水遇難者默哀一分鐘,以色列球迷卻在現場吹口哨、放煙花,一點也不尊重當地人;
社交媒體上出現的視頻卻顯示,當天以色列球迷在阿姆斯特丹的自動扶梯上高喊咒罵阿拉伯人的種族主義口號,還有人攀爬房屋,撕毀懸掛的巴勒斯坦旗幟;
此外,以色列球迷還跑到街頭高唱種族主義歌曲,叫囂“干掉阿拉伯人”……
然而,西方媒體和政客們在眾口一詞譴責“反猶主義”的時候,卻對以色列球迷挑釁在先、故意激化矛盾閉口不談;如果不是自媒體變得發達,全世界人民這一次恐怕又要被蒙在鼓里。
路透社已經證實,以色列特拉維夫馬卡比隊的球迷確實在荷蘭演唱了種族滅絕歌曲,他們在遇襲逃回本古里安機場后又表演了一次。
這首歌就掛在馬卡比球迷網站上,第二段的內容是“加沙的學校為什么停課了?因為沒有孩子了。”
諷刺的是,此次以色列特拉維夫馬卡比球隊客場對戰的是荷蘭足球豪門阿賈克斯。
阿賈克斯有著“猶太俱樂部”的別稱,主要原因還不是它的創始人、老板、部分球員有多少猶太人——比起這些血統的話,英超的曼聯、切爾西更加“純正”,真正的原因是阿賈克斯球隊和它的球迷有著深厚的“精神猶太人”傳統。
二戰中,有超過10萬的荷蘭猶太人在二戰中喪生,占比達到75%,阿賈克斯的“精神猶太人”傳統,就是為了展現阿姆斯特丹的表達自由及其重要的猶太歷史,并且蔑視在荷蘭有著頗多擁躉的基督教保守主義。至今人們經常能看到阿賈克斯球迷在看臺上揮舞著以色列國旗,高舉著大衛之星,傳唱著阿賈克斯版的猶太歌曲《讓我們歡樂(Hava Nagila)》。
以色列球迷能跑到這樣的“精神猶太人”主場,把人家的主場球迷激怒,這只能用“不作死就不會死”來形容了。
今年夏天的巴黎奧運會上,以色列國奧隊上場時遭遇觀眾噓聲和喝倒彩,部分以色列球迷在賽后遭到毆打。筆者當時還覺得世界人民抗議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屠殺是正義的,但不應該把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怒火遷怒到普通以色列人頭上。
而這一次,筆者對遇襲的以色列球迷竟然提不起絲毫的同情。
在一段視頻里,筆者看到一群憤怒的人在阿姆斯特丹的街角堵住了一名以色列球迷,他們沒有無緣無故地上去毆打,而是高喊“For the children”(為了孩子,為了(加沙)的孩子)。而這名以色列球迷卻求饒說,“I give you money”(我給你們錢),圍堵他的人根本沒有要錢,只是大聲說,“Say ‘Free Palestine!’ NOW!”(說“解放巴勒斯坦”,現在立刻馬上!)……
看了這段視頻,筆者深信那些“動手”的人,不是在泄私憤,也不是在宣揚種族仇恨,而是在主持正義!
這一輪巴以沖突持續了一年有余,42000名巴勒斯坦人遇害,其中2/3是兒童、婦女和老人;加沙有10萬多人正遭受戰爭的無盡摧殘;加沙的基礎設施、住房、醫院和學校被以色列國防軍摧毀殆盡;以色列還阻止人道主義援助進入,導致兒童嚴重營養不良,甚至出現饑餓。
十來個以色列球迷僅僅是被群毆受了點皮肉之苦,數萬巴勒斯坦平民失去的可是生命!
那些義正詞嚴出來譴責“反猶主義”的政客們,何曾出來為這么多受害的巴勒斯坦兒童、婦女和老人主持過“公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