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康被立案審查后,人民網發文《清除腐敗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舉》,極具公知腔調,將貪污腐敗案件,變成了“阻撓改革”的案件,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因為只要改革符合自身利益,沒有人不喜歡改革。可見,問題的關鍵是搞清楚“為誰改、誰來改、如何改”,不厘清改革性質,就貿然判定周永康阻撓改革是錯的,實屬因人廢言。
文章將周永康劃為利益集團是否準確暫且不論,即便他真是權貴代表,是不是因為他阻撓公知們的“改革”,就說明人民網公知們所謂的“改革”一定正確呢?我看未必!因為如果改革的目的,是將國有資產從權貴集團轉移到西方壟斷集團手中,那么,周永康的阻撓私有化改革構成貪腐之外的新罪名嗎?要知道權貴集團掌握國有資產時,即便貪污腐化,也比賤賣給西方壟斷資本家強的多,因為前者是自家肉爛在鍋里,仍有追回的可能,后者則是將國有資產送給洋人,永遠不可能追回。
當下改革的前景如何,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東歐在轉型過程中,許多政客打著改革的旗號,大力推進“私有化、自由化、殖民化”改革,將國有資產和銀行賣給“外國戰略投資者”,使各國淪為西方壟斷資本的附庸。據2000年數據,改革后的克羅地亞,西方壟斷資本占本國工業的85%、銀行業的90%,匈牙利為75%和70%,愛沙尼亞為60%和80%,波蘭為40%和75%。各國不僅喪失了巨額財富,制造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同時也喪失了獨立發展的可能。
中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目前,中國70%的GDP源于對外貿易,在被外資滲透的28個產業中,21個產業的前5名都是外資或合資企業,僅沃爾瑪一家公司的出口額就占到中國總出口額的10%以上,富士康一家公司創造的GDP就超過了云南、貴州、新疆、甘肅等幾個省市。而據中科院2013年1月發布的報告稱,中國每年被跨國資本抽走的血汗財富相當于GDP的60%。
可見,中國經濟已呈現很強的依附性,正逐步陷入殖民經濟的泥潭,如果按公知們的私有化路線推進改革,勢必亡黨亡國。那么阻撓這樣的改革,構不成貪腐之外的新罪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