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釣譽之“秀”為何竟能得以鼓吹?
——評:“人民網”:《七日談:“秀”應成為官員必修課》
2012年06月04日“人民網”發表黨報要論:
《七日談:“秀”應成為官員必修課》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GB/18059734.html
其開篇以黑體字加按:
“‘秀’是中性的。官員要面對群眾,要和群眾打交道,形象展示就是不可避免的。‘秀’是介紹決策、亮明態度、表達情感的方式,“秀”得好,有利于改善和促進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消除隔閡。”顯而易見它表明了人民網、人民日報對此所持的鮮明觀點態度。
既然如前認為“秀”是中性的,那么,它無非是代表了一種觀點而已。在“特別是”以來號稱“多元化”、“包容異質思維”的今天,在精蠅所謂“自由、民主”之風的大肆鼓噪下,原本大可不必理會。但問題是此種觀點卻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為載體,在散布、鼓吹其主觀意識論的同時,客觀作了一種誤導,所將造成的后果卻不容忽視。是以有必要圍繞“秀”啰嗦幾句了。
實事求是講,秀不是一個貶義詞。
現代漢語字典作三層意思釋義:
1.植物吐穗開花;
2.特別優異的;
3.美麗。
……
但“人民網”這篇文章卻在秀字上加有“引號”,可否認為,如此以來,“秀”即具有了“作”的成分?
故意做出某些事情以沽名釣譽是謂“作秀”。
“作秀”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就是不實事求是,本來不是那么回事的事偏要像煞有介事地裝成那么回事的,倘以老百姓的粗話來形容,那就是裝x.
“人民網”該篇文章用兩個事例來試圖說明“秀”應成為官員必修課的必要性的:
“公安廳副廳長微博邀農民工吃飯”、“副市長騎自行車送女兒上學”……
我們當然不能簡單地認為以上兩個官員的做法是沽名釣譽、做表面文章的作秀。倘以此類之“秀”為例來號召各級官員都放下架子,倡導與人民接近的工作作風和廉潔自律的干部作風,那么,的確值得肯定。但問題復雜在于,由于某些官員沽名釣譽、欺世盜名的頻頻作秀,早已使得“秀”在人們心里臭名昭著。此時,再以“秀”為題來試圖作引導喚回一種久違的干部作風與官場廉潔之氣,不知又能收怎樣之效?
“做秀”是個貶義詞,具有否定的意思。說誰誰“做秀”,就是對這個人的一種排斥和貶低。不過,也許是“特別是”以來有“做秀”人物的級別、影響太高、太大了,更是“作秀”已自覺成為其個體行為的一種下意識舉動,倘有具備“作秀”的機會卻不做表演,已經于他們是一種不可能的事。盡管人們對其“秀”早已心知肚明,奈何“做秀”之人還不自知,仍舊不以為然。好像不作秀,不演戲就能死掉一樣。假定自上而下鼓吹“秀”,提倡“秀”,贊頌“秀”,或者是某人先身垂范,親躬踐行,從而使這種不正常現象流行開來。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以至舉國官場群起效仿者甚多而普遍;于是,表面文章泛濫,假大空流行,政府公信力必當會進一步喪失。而此,才是最值得害怕的一種社會現象。
既提到現象,不能不說本質。而“人民網”關于“秀”文卻是拋開本質單講現象。如果說前文提到的兩個事例是現象,那么,我們是該揭開“秀”的現象來探究本質。如果從心里根本沒有人民群眾,卻為了某種目的或是處于一種特定氛圍,作親密聯系群眾的“秀”,那就是表面文章;如果個人巨貪,卻“秀”一種廉潔自律的假象,那么,儼然是狡詐虛偽的表演。
提起“秀”的種類,它已被某些官員發揮至極致。大而分之,可為言語秀,行為秀。再如情感秀、表演秀、親民秀、眼淚秀等等林林總總、蔚為大觀,恕不能一一而足。
即如著名“山豬鵬鵬”的網友如此說道:
“‘作秀’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就是不實事求是,本來不是那么回事的事偏要像煞有介事地裝成那么回事的,把真的說成是假的,將假的說成是真的,譬如,身居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之職的成克杰說:‘想到廣西還有1000萬人還沒有脫貧,我這個當主席的覺也睡不好。’背后呢?伙同情婦合貪4000萬元。安徽阜陽市原市長肖作新說:‘反腐倡廉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決懲治腐敗現象,嚴厲查處貪污賄賂、弄權瀆職、敲詐勒索、以權謀私等不法行為。’然而在說這個話的當天晚上,他卻‘笑納’了以榮升市長為由的‘紅包’100萬余元。真是人前說人話,人后說鬼話。貪官的這類表現大致就屬于‘作秀’的范圍了。”
“‘作秀’的第二個特征就是所謂的‘抓小放大’,有些地方、部門、領域的反腐敗亦不是不反,而是象征性地進行反腐敗,身邊明明擺著一大堆的腐敗問題,如土地征用中的腐敗問題,城鎮拆遷中的腐敗問題,國有企業改制中的腐敗問題等等,哪個問題都不小,然而就是放著不抓,就是不敢碰,不敢動,而是抓幾個小魚爛蝦的充數,,盡管如此,還要聲撕力竭地大吹大擂的,唯恐他人不知道他是在反腐敗,這種柿子專挑軟的捏的反腐敗做法,大致就屬于‘作秀’的范圍了。”
“‘作秀’的第三個特征就是迫于形勢的壓力不得不反腐敗,然而就是光有口號、沒有行動的,什么時髦就喊什么的,漂亮的口號一個接著一個,就是不見具體的行動,‘誰走后門就處理誰’、‘誰說情就曝光誰’等等,似乎很堅決,然而一點兒都沒有‘后續行動’,這個‘承諾’那個‘承諾’,‘承諾’滿天飛,然而見過違反‘承諾’后的處分沒有?幾乎是鳳毛麟角,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一有‘承諾’就萬事大吉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反腐敗形勢仍是嚴峻得很哪!‘共產黨是一個行動的黨’,有的人偏偏忘了這一點,這種將反腐敗停留在‘漂亮的語言’上的做法大致就屬于‘作秀’的范圍了。”
“‘作秀’的第四個特征就是光敲邊鼓、光能抓媒體眼球迷、大搞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的所謂反腐‘新措施’。譬如,以所謂的‘反腐敗從娃娃抓起’來說,就有這樣的嫌疑。這類‘新措施’看起來很厲害,實是有點搞笑,腐敗的要害是權錢交易,娃娃哪來的權?哪來的交易?對腐敗分子來說‘小眼睛’瞪得比乒乓球那樣大亦是無濟于事的,其‘軟弱無力的小手’永遠是拉不回‘鐵了心的腐敗分子的大手’的。這種只是追求表面轟動新聞的反腐敗做法,大致就屬于‘作秀’的范圍了。”
“‘作秀’的第五個特征就是逮不著主要的,將‘次要的’當作‘主要的’來狠抓、狠吹。譬如,以‘廉政帳戶’(‘581帳戶’、‘510帳戶’)和‘巨額財產來歷不明’來說,哪個是‘主要的’?當然是‘巨額財產來歷不明’是主要的,那么,‘廉政帳戶’能不能解決‘巨額財產來歷不明’的問題呢?要的觀點是:‘做夢去罷!’所以,我的觀點是,要抓就抓現實中的存在的‘巨額財產來歷不明’,不僅要抓而且要花大力去,若是在這個上進行‘制度創新’,我想,中國老百姓是一萬個同意的,然而有些地方、部門、領域卻不是如此,不是將主要精力花在抓‘巨額財產來歷不明’這個‘主要的’上面,而是放在‘廉證帳戶’之類的‘反腐秀’上。這種只是將‘次要的’當作‘主要的’的反腐敗做法,大致就屬于‘作秀’的范圍了。”
“‘作秀’的第六個特征就是將一場嚴肅的、嚴重的反腐敗斗爭變成‘輕輕松松的娛樂性活動’。譬如,所謂的‘反腐撲克’便是一例。某地一檢察機關將52種職務犯罪的罪名、特點配上漫畫展現在52張撲克牌上,寓反腐于娛樂。這套撲克中的紅桃K描述的是近年來出現的腐敗現象‘性賄賂’。畫面上是一個男人躺在沙灘上,身上只蓋了一條毛巾,而在他的頭頂上,是個女人用裙子為他遮陽……:我真的不太愿意將此做法上到‘這到底是在反腐敗還是教人腐敗’這個‘綱’上去,然而將一場性質是‘生死存亡的反腐敗斗爭’降格到‘寓反腐于娛樂’,實在讓人哭笑不得的!對這種‘更多的是一種噱頭,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反腐敗做法,肯定屬于‘作秀’的范圍了。”
……
為什么能產生如此之多的“作秀”,大抵與“秀”之榜樣的親躬垂范作用分不開。也正是因為此類禍國殃民的“作秀”,才使得政府公信力大為下降。而“人民網”的文章是否告訴人們,即使如此猶嫌不足?還當將“秀”再至發揚光大?
試想,如果“秀”成為官員必修課被成功推廣實施,“特別是”官場與社會又將是怎樣的一種局面?都來做表面文章,都讓一種虛偽的現象來掩蓋住一切本該早暴露的問題,讓現象來代替本質,如此下去,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就將不再是預言。
要說注重現象而輕視本質,非單單是通過“人民網”這篇文章反映出的問題。其實,這樣危險的現象早已滲透到這個“特別是”社會的骨子里。我們說,從形式看,假象確實是掩蓋了事物本質,與本質相差甚遠。有人即由此而認定假象是一種偶然的、孤立的現象,實際上遠不是這樣。列寧指出:“假象的東西是本質的一個規定,本質的一個方面,本質的一個環節。”它恰恰是一種與本質對立最為明顯、最為突出的現象,是對本質的歪曲的反映。這就象哈哈鏡能夠把人歪曲得滑稽可笑,但它所產生的現象卻是和人對照得非常強烈的假象,而不是無中生有的假象一樣。它自身盡管是假象,可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并不是虛幻、神秘莫測或是主觀臆造的,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它在我們周圍的事物中,是屢見不鮮的,更危險是還已經逐漸影響和主導著人們的意識觀。如目前就有這樣一些精蠅,他們在思想上受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觀念的洗腦,因而看不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質,卻被資產階級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平等……所謂的“普世”論調所迷惑,先是懷疑社會主義制度,進而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他們無視資本主義社會的所謂人權和自由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面的,是為少數剝削者服務的,是違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當然,不可否認,精蠅們的此種思想是建立在從屬自身利益、服從家族既得利益而無視國家與人民利益基礎之上的,此所以他們認為,所謂共產主義信仰不過是烏托邦思維,最重要的還是“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說,無論是所謂“普世”還是發展,都不過是“秀”,而用“普世”包裝的欺壓、掠奪、剝削和用發展遮掩的私有化改革才是事物本質。但精蠅們就是極力回避這些假象背后的本質。
還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所謂發展是背離社會主義國家原則,背離人民共同富裕發展方向的所謂發展,是精蠅自己利益的發展。而所謂“普世”,又是精蠅為最大化占有,最小代價付出而促使的一己利益之發展。但面對社會已然產生如此之眾的廣泛質疑與反對之聲,他們還想繼續愚民、欺民下去,繼續以一種假象來蒙蔽、蠱惑更多人們,就只有依靠“秀”的官樣藝術了。
所以,才有“‘秀’應成為官員必修課”這樣的論調被出籠、鼓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