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個求助帖看現行醫保的弊端
近日,在我的一篇博文后面發現一個與文章內容毫不相干的向社會緊急求助的跟帖,不由引起我的關注。此帖全文如下:
兒子的救命藥斷貨了!何蘭香跑遍北京各大醫院,仍然一支也沒有找到。兒子楊志興是乙型血友病患者,治療此病的唯一有效藥“混血酶原復合物”正面臨全國缺貨。希望您能寫一些關于救命藥的博文。這些藥品可能利潤不高或是技術問題,很稀缺,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我們希望能夠改變這種現狀。
發帖人 何 女士作為一個病孩的母親,她為挽救兒子的生命四處奔走,就醫求藥無著的那種失望、焦急、無奈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遺憾的是,我除了對這位慈母的愛子之心表示深深的敬佩和同情,真的是愛莫能助。我應她的請求,就此事寫這篇博文談談我對現行醫保制度的一些看法,乃舉手之勞,但畢竟不能解決這位母親的燃眉之急。更何況,和這位母親的孩子有著同樣治病無藥遭遇的病人大有人在。我想, 何 女士的孩子所需藥物的短缺,如果不是進口的藥物,不應該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產量供不應求或受地方醫院級別限制的緣故。令人費解的是,既然這類藥品對挽救某些疾病患者的生命有不可替代的特殊療效,為什么就不能多生產或多進口一些呢?這難道是無法化解的供求矛盾嗎?如果是因為生產銷售這類救命藥無利可圖,那就更讓公眾特別是患者不能接受了。俗話說,人命關天。難道追求經濟效益比挽救病人的生命還要重要嗎?試問,醫療保險的根本目的究竟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還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命質量?!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醫藥衛生體制五項重點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雖然也針對地方醫院某些藥物短缺的問題,提出“擴大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范圍,實現基層全覆蓋。研究完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使用部分),規范各省(區、市)藥品增補,兼顧成人和兒童用藥需要,更好地適應基層基本用藥需求”。可是2011年即將過去,這項工作的實施情況卻是差強人意的。比如以筆者所在的城市為例,有些藥物(包括高血壓降壓片等基本藥物),級別高的大醫院有,級別低的小醫院沒有,小醫院有的藥物,地區衛生服務中心則沒有。有些藥物即便藥房里有,但也要憑醫生處方單和醫保卡才能領取。這種不是根據醫療的實際需要,而是根據醫院的等級配置藥物,形成高級別醫院單純為了創收而壟斷藥物資源以至藥物價格的“制度”,顯然不能適應基層基本用藥需求,這與醫療機構的公益性本質及其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相違背的。
然而,藥物短缺的現象并非當前醫保的主要矛盾。筆者以為,現行醫保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特別是低收入的參保人員看不起病的問題。醫保是關系老百姓生存權的民生之本,也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具體的切身利益。醫保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繼續加大國家對醫保的財政投入,降低藥品價格,最大限度地減少老百姓的醫療消費,讓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雖說在連續三年的新醫改中,國家已經明顯加大了對醫保的投入力度,但離醫保的實際需要尚差距甚遠。殊不知,在廣大城鎮特別是農村參保人員中,由于付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大病拖、小病扛”,甚至放棄治療的現象屢見不鮮。所以老百姓說,“看病難,難在看病貴”。 那么,看病貴的原因何在?毋庸置疑,問題在于這些年來我國醫藥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比例過高。據衛生部統計,近8年來,醫院人均門診和住院費用平均每年分別增長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長幅度。比如2004年,我國衛生總費用占GDP的5.5%,這個比例在發展中國家已不算低。但是,居民個人負擔的比重卻由1980年的21%增加到54%。換句話說,中國的衛生總費用主要由居民個人負擔。由于政府投入嚴重不足,公立醫院公益性質淡化,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再如2004年,政府財政撥款僅占醫院總收入的7%,其余部分都靠醫院自己創收。于是,就出現了過度治療、大處方等現象。有專家評論說,“群眾看病不僅要負擔醫藥成本,還要為醫生發工資、發獎金以及為醫院買設備、蓋病房‘做貢獻’”。可見,“看病貴”的問題已經成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瓶頸,是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總而言之,讓老百姓住有其所、學有所教、病有所醫,善莫大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