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又心:日本世紀大地震考驗核能發展戰略
在日本大地震發生的第二天,數萬德國人走上街頭,要求政府終結現有一切核電設施。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認為,德國需要核能,在現階段核能必須充當其他可再生能源成熟前的“過渡技術”。她同時承認日本核電站事件會促使各國更加重視核能設施的安全性。綠色和平組織則發出聲明,認為日本正陷入核電危機,呼吁全球逐步放棄使用核電,停止建造新的核電廠。印度原子能管理委員會也表示,日本地震對核電站所造成的威脅可能導致嚴重的核安全事故,印度必須從這一事態中吸取經驗教訓,重新審查現有的核能發展計劃。
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在12日也表示,中國現在運行的核電裝置是13臺,這13臺核電裝置運行一切正常,都是安全的。張力軍稱,中國會吸取日本方面的一些教訓,在核電的發展戰略上和發展規劃上進行適當地吸收。但是中國發展核電的決心和發展核電的安排是不會改變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13日表示,日本大地震后,中國核電站建設的安全評估工作肯定會加強,核安全的監控也會加強。
對于日本福島(Fukushima)核電站受損會產生何種影響,現在評價還為時過早。在地震造成的損壞導致其中兩個核反應堆的冷卻系統失靈、損壞反應堆核心后,有關部門仍在竭盡全力確保這座核電站的安全。但是,世人已經看到該處核設施發生爆炸的令人膽寒的畫面,還有傳言稱,工作人員已經暴露于核輻射之下。災難性的反應堆熔毀是一個令人沮喪的可能性。實際上關于核能利用戰略經歷了數次“好了傷痛忘了疼”的過程。1979年美國三哩島核電站核事故、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核事故,是核電發展史上最嚴重的兩次事故,曾經引發了人們對于核電的憂慮。其實科學從嚴都是一把雙刃劍,因此這一憂慮并非空穴來風,核泄漏事故導致的核污染和核放射對人體的危害后果可能是科學家們無法料想到的。就已知科學知識,核泄露造成核高輻射,如果強度大可殺死生命,強度弱可改變生物基因,長期下去導致古怪得病。遭受核污染后的土地荒蕪幾十甚至上百年不能用耕種。現在需要研究和討論的問題并不是危害有多大,而是核能利用的可控性有多大。況且不說人類可操控的科學性和嚴密性以及戰爭的可控性,就是諸如地震等人類無法預料的自然災害所引發的核能泄露和輻射污染其實是永遠不可能回避的。說到這里,我們不僅要關注核能利用戰略問題,而且需要重新審視整個西方工業革命的最終發展終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