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也想來湊熱鬧了!
高山美
在兩會即將召開的前夕,今天看到《北京晨報》A16—A17版上的一篇關于轉基因的文章,標題為:《克隆牛產“人奶”全程揭秘》。文章主要是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寧“將人乳基因轉移到優質克隆牛身上,讓牛產出接近人乳的牛奶,……這種針對有需求人群的“人乳化”牛奶有望兩年后上市。”(文章的核心提示)。撰文的記者:韓娜。
文章的一個線索是李寧率領的科研團隊在北京養牛場飼養了300多頭優質奶牛。其中8頭是導入了人乳基因的轉基因克隆第一代母牛,轉基因包括人乳中的乳鐵蛋白、乳清白蛋白、溶菌酶等……,另有100頭是這8頭克隆牛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都能產出“人乳化”的牛奶。下面文章提到了李寧長期從事的國家863項目等重大課題,但沒有明確:人乳基因轉基因克隆第一代母牛和繁殖第二、三代是不是就是863國家重大課題的主要內容。按照李寧的介紹:“課題是在1998年開始起步的到目前已經完成了初試、中試階段,已完成了大部分的檢測。目前有關部門正在進行“人乳化”牛奶制品進入市場前的評審工作,還沒有進入大規模的批量生產。評審工作已經進行了4年,據李寧的樂觀估計,2年后評審可以全部完成”。這就是這篇報道向我們介紹的李寧轉基因克隆動物研究的大致情況。
李寧介紹了他克隆“人乳化”轉基因牛的目的是希望老百姓都能吃得起營養豐富的優質牛奶,他的出發點是好的。雖然這種牛的第一代是花了“幾十萬元”產出來的,“恐怕人們還沒有機會喝到。”只適用于科研。但是克隆牛后代的奶“價格只是比普通奶略微高一點而已”,普通人是可以喝到的。
這就出來了第二個線索的問題,就是既然普通人只能喝到克隆牛后代的奶,那么人們必然要關心到:“后代牛”是如何繁殖出來的?這里李寧說:“后代的奶不會多,2006年我國就從美國引進了克隆的種公牛,李寧克隆過的種公牛也送往過我國的其他地區,后代的數量大概有上萬頭。”這就不是李寧北京農場的100頭牛了。
現在我們想要知道的是:“美國克隆的種公牛”是轉什么基因的克隆牛呢?為什么必須要用“美國的轉基因種公牛”才能繁殖出有“人乳基因的中國后代母牛”??這個讓中國人民不放心的問題,恰恰被李寧和記者輕輕地一筆帶過了。
但是最不應該的是記者和李寧的最后結論:
食品一旦貼上了轉基因的標簽,人們似乎都是要打個問號。李寧指出:“不僅在我國,歐盟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但美國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在美國,轉基因食品甚至是不需要標示的。”為什么會這樣?這是文化理念問題。李寧說,“我們應該好好研究美國創新的動力、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的態度,從而創造奇跡。”李寧說,美國從1994年開始做轉基因食品,到現在已經16年了,對轉基因食品做過充分的評估,雖然美國是最不缺糧的國家,但為解決全球的糧食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的辦法。李寧指出:“經國家批準了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比普通食品還要安全,原因很簡單,因為對它的考核指標比其它常規食品要多,考察時間也會更長。”
這最后的一段話,點出了記者和李寧在這個時候拿出他的轉基因“人乳化”牛奶湊熱鬧的用意。其實直至今天,人們對轉基因的關注一直是在植物的領域,因為它已經嚴重的提到了日程上。人們反對的并不是“轉基因”抽象的概念。就如先玉335毒蛋白轉基因玉米,在山西、吉林種植了多年,已使當地的生態發生很大的改變;在廣西已使大學男生沒有了生育能力,而這些種子并沒有經過李寧說的嚴格的“考核”和“考察’。在這些事實面前,為什么不允許人們提出懷疑,而對轉基因產生恐懼呢?如果你在母牛轉基因克隆中不是引進了“人乳基因”,而是引入了“蛇毒基因”,那么對于這樣的牛產的奶,人能不能吃難道也不能懷疑嗎?!
美國雖然生產轉基因玉米,但是都用來出口和作為工業原料之用。美國社會上沒有轉基因標示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把轉基因當成美國人民的食品。你能指出,美國有那些有毒的轉基因產品成為了美國人的食品了嗎?!
李寧對美國的盲目崇拜是可笑的。連美國都承認它的轉基因糧食并不能解決缺糧和增產的問題,李寧卻還要美化他|“為解決全球的糧食問題提供了一個解決的辦法”;把一個為了賺錢千方百計控制別國的糧食生產,進行種族滅絕的帝國主義,當成了救世主,死了還不知是怎么死的呢,像你這樣不問政治的糊涂蟲,作為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怎不叫人汗顏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