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勤最新勁爆剽竊鐵證(目前整理12條)!
來自: 明月族人
網上的朱學勤簡歷中,除了其主要“著作”《道德理想國的覆滅》之外,都會出現一本《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如下例: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1952年出生于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史學博士學位,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現為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道德理想國的覆滅》、《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書齋里的革命》、《被批評與被遺忘的》等。在中國思想界論戰中,被視為自由主義代表人物。
http://news.qq.com/a/20090828/001937.htm
這本書是論述中國與歐洲從古至今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稍有歷史常識的讀者都知道,這屬于專門的“中西交通史”領域,進入門檻極高。朱學勤作為一個政治思想史研究者,如果有能力在這一方面進行獨立研究,那是相當了不起的。
但說穿了并不稀奇,朱學勤這部“著作”的本質,卻是另一本書的抄襲加縮寫。
以下是朱學勤在《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中大量抄襲剽竊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證據:
【一】
朱學勤、王麗娜《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據導言,該書整體框架由朱學勤設計,并寫作導言和1-9章):
第四章(“藝文與禮俗”)第一節,題名“繪畫”。49-50頁:
公元二至四世紀天山南路的古代西域壁畫已見希臘羅馬明顯風格。在塔里木盆地南部發現的米蘭壁畫是典型的羅馬式繪畫,壁畫出土于漢代樓蘭廢址,是四世紀前鄯善佛寺遺物。壁畫中印度色彩極弱,題材雖多為佛教故事,但神像、人物容貌卻大都具閃族風度。有一副畫在木板上的水粉畫描繪一有翼天使,完全是基督教風格。善牙太子和王妃所駕馬車也是羅馬式駟馬車。在技法上,米蘭壁畫已經采用透視學上的渲染法,和埃及法雍的羅馬繪畫同屬一個體系。從畫師題辭留下的希臘化名字看,畫師可能在安替條克或亞歷山大里亞受過專門訓練。
比米蘭壁畫稍晚的拜城、庫車壁畫,希臘風格更為明顯。畫師題名有Mitradatta者,是個典型的希臘名字。從壁畫中人物發式及畫師題名判斷,這些作品是公元五至六世紀時期拜占庭人遺跡,杜環《經行記》中追述拂菻人或“有俘在諸國,死守不改鄉風”,可能就是這些壁畫的作者。
吐魯番附近發現的西域壁畫,屬七至八世紀。這些壁畫二十世紀初被剝取運往柏林民族博物館,損失慘重。不過由保存下來的部分判斷,此時羅馬畫風活力尚存,而且與印度、中國畫風糅合,出現了中西合璧的新型畫風。
至唐代,敦煌壁畫都已趨尚唐式,尚存留一些羅馬余風,面容深沉的迦葉像就是羅馬式雕像和中國畫風結合的范本。
上文中,大段大段均抄自沈福偉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僅加以摘錄縮寫。請看下文的對比:
天山南路發現的古代西域畫……多屬希臘羅馬風格。(101)在塔里木盆地南路舉世聞名的米蘭壁畫是典型的羅馬式繪畫的重大發現。位于婼羌以東米蘭河東岸的米蘭廢址是漢代樓蘭國都扦泥城故址。壁畫出土在羅布泊以南米蘭廢址中兩座圓形小磚塔的內壁,都是四世紀前漢晉時代鄯善佛寺的遺物。……米蘭壁畫中印度色彩極弱,題材雖多是佛教故事,但畫家筆下的神像和人物容貌卻大都富有閃族風度,而且更有純粹是羅馬式的。畫在木板上的水粉畫有一副是描繪一個有翼的天使,完全是基督教藝術。善牙太子和王妃所駕馬車是羅馬式駟馬車。……在技法上已經采用透視學上的渲染法,和埃及法雍的羅馬繪畫同屬一個體系。(102)
米蘭壁畫的畫師在壁畫中留下了佉盧文題辭墨書三行:“蒂特作畫……”蒂特是印度化的希臘名字……而從畫風和表現的人物來看,畫師受到羅馬敘利亞派或埃及希臘的熏陶,可能在安提阿克或亞歷山大里亞受過專門訓練。
比米蘭稍晚的犍式壁畫以庫車和拜城最多。其中的畫師洞中有一幅畫師臨壁繪圖的自畫像……題名米特拉旦達(Mitradatta),是個純粹希臘名字。希臘式名字和拜占廷的服式顯示出畫師是拜占廷人。從發式上看……可以推知是五六世紀時的拜占廷人。這些拜占廷人或者是在和薩珊波斯的戰爭中流落中亞細亞的。(103)杜環《經行記》中追述拂菻(拜占廷)人“或有俘在諸國,死守不改鄉風”。畫師洞的畫師可能是其中之一。
吐魯番附近發現的西域壁畫,時間屬于七至十世紀。從這些壁畫中可以知道,羅馬畫風的影響直到八世紀仍然保持著它的活力。這些壁畫……在二十世紀初從吐魯番附近剝取,被運往柏林民族博物館。在剝取過程中……損失慘重。……而且唐式的畫風也開始滲入到當地流行的羅馬、印度和波斯式畫風中,開始出現一種既有羅馬式的優美、印度式的柔和、中國式絢麗的新畫風。(104)……同一時期,在河西走廊,中國和印度、希臘式繪畫糅合在一起的新畫風也有發展……直到唐代,敦煌壁畫雖已趨尚唐式,人物面容注重寫實,而羅馬畫風仍有余波可覓。面容深沉的迦葉像就是羅馬式雕像和中國畫風結合的范本。(105)
【二】
接著往下看:
朱學勤《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第四章第二節“雕塑”:
希臘、羅馬雕塑傳入新疆,比繪畫早一、二個世紀。斯坦因在于闐附近,曾發現公元初幾個世紀中的羅馬式凹刻印章,其中有藝術神雅典娜、大神宙斯、愛神埃洛斯和大力神海克力士像,以及在尼雅出土的仿羅馬指環式印章。1892年歐洲人漢斯組織的高原考察團在約特竿發現的曼多塞頭像,也是同類希臘雕刻的仿制品。在帕格曼和塔克西拉還發現有一世紀前后帶有明顯亞歷山大里亞徽記的赫波克拉特青銅像。
……當時,印度貴霜朝下的犍陀羅開始對希臘羅馬工藝品加以仿制,羅馬式藝術風格與印度佛教造型藝術結合,出現了從二世紀到五世紀中葉的犍陀羅藝術的輝煌時代。五世紀中葉后,懨噠人入侵,佛教建筑與藝術蒙受重大損失,希臘羅馬式造型手法逐漸被中印度的傳統藝術代替。(第51頁)
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
希臘羅馬式雕刻傳入新疆,從出土物看,要比繪畫早一、二個世紀。斯坦因在于闐附近的約特干、拉瓦克以及尼雅等遺址中,曾發現公元初幾個世紀中的羅馬式凹刻印章,其中有藝術神雅典娜、大神宙斯、愛神埃洛斯和大力神海克力士像,和在尼雅出土的仿羅馬指環式印章。杜特萊•特•漢斯組織的高原考察團在約特竿發現的曼多塞頭像,也是這類希臘雕刻的仿制品。(108)
……其中年代最早的是一世紀前后帶有明顯的亞歷山大里亞徽記的赫波克拉特青銅像,在塔克西拉和帕格曼都有發現。(107)
……稍后,在一世紀末到二世紀時,貴霜朝統治下的犍陀羅開始對希臘羅馬工藝品加以仿制。……和這種仿制的同時,羅馬式美術工藝技法開始和印度的佛教相結合,用于宣揚佛教,因而在西北印度掀開了從二世紀一直綿延到五世紀中葉的犍陀羅藝術的輝煌時代。五世紀中葉后,塔克西拉古城毀于懨噠人的入侵。(107)佛教建筑與藝術因此蒙受重大損失。希臘羅馬式裝飾手法逐漸被中印度的傳統藝術所替代。(107-108)
【三】
《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第四章第三節“唐代潑寒胡戲”,本節很短,全文如下:
唐代坊間流行過潑寒胡戲。此游戲原出拜占廷,經龜茲、并州,流行長安、洛陽,680年已經出現在長安街頭。武后末年冬11月,12月都舉辦過這種鼓舞驅寒的群眾性游戲,舞者裸體跣足,揮手投泥,互相嬉戲。703年12月,中宗率百官到醴泉坊觀看,713年為玄宗所禁。(52)
這段話仍是完整抄自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
長安居民又樂于參加潑寒胡戲。……此戲原出拜占庭,經康國傳入龜茲、并州,流行長安、洛陽。六八零年已出現在長安街頭。武后末年冬季十一月、十二月都舉辦過這種鼓舞驅寒的戲樂,舞者裸體跣足,揮手投泥,互相嬉戲。七零三年十二月,中宗率百官到醴泉坊觀看,七一三年玄宗始加禁止。(第162頁)
朱學勤的主要貢獻,大概只是把漢語數字轉寫成阿拉伯數字。
【四】
讀者大概不會意外,第四節“元代宮廷禮器”也是完整抄自沈福偉書,先看朱的原文:
1229年窩闊臺選定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作為首都,大興土木,使和林成為一座容納儒、釋、耶三種文化的國際都市。和林有匈牙利人、俄羅斯人、法蘭克人、英吉利人。翻譯巴西爾是個出生在匈牙利精通數國語言的英國人。法國的歌手羅伯特曾漂流東方,到過中國。巴黎婦女帕格特(Paguette de Metz)在和林充當蒙古妃子的侍女。巴黎的金銀匠威廉•布歇(Guilliaume Boucher)在宮中制作一尊銀樹,根部有四座銀獅,口中可以分別吐出四種酒,樹頂有手執喇叭的天使,可自動吹奏喇叭,添加新酒。
……俄羅斯境內至今還有欽察汗國統治時的許多文化遺跡。俄語中的靴(俄文)、長衫(俄文)、束腰帶(俄文)、圓帽(俄文)等都來自蒙古語與契丹語。傳入俄羅斯的還有日用器皿和武器,為當地居民所習用。莫斯科至今還保存了一條叫契丹街的街道。莫斯科以東的尼基尼•諾夫哥羅德是當時西歐與遠東的貿易樞紐,至今還有一個“契丹區”。中國絲錦成為王公貴族的愛物。薩拉托夫附近的烏維克村出土過中式對襟衫。俄語中金錦稱為altabas, 波蘭語稱altembas,法語稱altobas,由東而西的傳播過程非常明顯。(52-53)
第一段抄自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第五章第二節第一小節“蒙古西征和中西文化的交匯”:
一二二九年窩闊臺繼立以后,選定哈剌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作為首都,大興土木,修葺一新,和林成為一座熱鬧非凡的國際都市,和林城中,不但有畏兀兒人、回回人、波斯人,而且有匈牙利人、弗來曼人、俄羅斯人,甚至還有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和林充當翻譯的巴西爾是個出生在匈牙利精通數國語言的英國人。法國的歌手羅伯特曾漂流東方,到過中國,后來返歐死在卡特爾天主堂中。巴黎婦女帕格特(Paguette de Metz)在和林充當蒙古妃嬪的侍女。巴黎的金銀匠威廉•布歇(Guilliaume Boucher)更是和林城中的巧匠,他給蒙哥汗制作一尊銀樹,根部有四座銀獅,口中可以分別吐出馬湩、蜜酒、米酒和波斯酒。樹頂有手執喇叭的天使,樹下的酒有一種一旦枯竭,天使就會自動吹奏喇叭,加入新酒。(第225-226頁)
第二段抄自同書同章同節第二小節“欽察汗國和中國文化”:
……尼基尼•諾夫哥羅德因而稱為當時西歐與遠東進行貿易的一個樞紐。諾夫哥羅德至今還有一個區叫“契丹區”,莫斯科也保存了一條名叫“契丹街”的街道。……羅斯的封建主采用東方式的服裝,俄語中的靴(俄文)、長衫(俄文)、束腰帶(俄文)、圓帽(俄文)都來自蒙古與契丹。……中國的絲錦在蒙古人統治時大量運到俄羅斯,成為王公貴族喜愛的衣飾物。薩拉托夫附近烏維克村出土過中式絲制對襟衫。(228)俄語中的金錦稱為altabas, 波蘭語的altembas,法語的altobas,都從阿拉伯化了的波斯語al-dibadz(錦袍、金織服)借來,由東而西的傳播過程非常清楚。(229)
按這一段朱學勤抄得顛三倒四,且沒有抄上【都從阿拉伯化了的波斯語al-dibadz(錦袍、金織服)借來】一句,導致整句話無法索解。
【五】
(此條來自vivo)
《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P11
有史家推斷,公元前五世紀中國的絲綢已經遠行至希臘,成為上層人物喜愛的服裝,在希臘雕刻和陶器彩繪人像中發現所穿衣服極為細薄透明。如巴特儂神廟的“命運女神”、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亞狄( Karyatid)像等,都身穿透明長袍( Chiton),系絲綢衣料。
《中西文化交流史》P22
絲路西端的希臘,由于在雕刻和陶器彩繪人像中發現所穿衣服細薄透明,因而有人推測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絲綢已經成為希臘上層人物喜愛的服裝。這些雕像有巴特儂神廟的“運命女神“(公元前438-前431年),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亞狄(Karyatid)像等公元前五世紀雕刻家的杰作,他們都身穿透明的長袍(Chiton),衣褶雅麗,質料柔軟,都系絲織衣料。
——vivo按:朱真金這里還有點殘存的良知,加了個”有史家推斷“,不過依然是抄襲。
【六】
《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第五小節“茶”:
茶之西傳,可能是通過西夏與高昌回鶻。大約在十三世紀,蒙古人先將飲茶習慣傳到了亞洲西部,后傳到俄羅斯。突厥語、蒙古語、波斯語、俄語和印度語中的茶cai都是從漢語中直接譯過去的。(53)
《中西文化交流史》:
茶的西傳,一個可能的途徑是通過西夏與高昌回鶻。大約在十三世紀,蒙古人將飲茶習慣傳到了亞洲西部,傳到俄羅斯大致還要晚一些。突厥語、蒙古語、波斯語、俄語和印度語中的cai,都是從漢語直接譯過去的。(229)
【七】
繼續:
《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P. 35
元代對基督教統稱也里可溫教,既包括早先流行的聶斯托里教派,也兼指后來傳入的羅馬天主教,還指稱歐洲基督教國。也里可溫,字源出自阿拉伯語 Rekh abium, 阿拉伯語以此稱上帝的 “阿羅”, 唐景教碑中的無元真主阿羅訶,轉成蒙古語Erekhawiun, 意為 “奉福音者”, 或“福分人”、“有緣人”。
《中西文化交流史》P. 248:
元代對基督教統稱也里可溫敦,既包括早先流行的聶斯脫里教派,也兼指后來傳入的羅馬圣方濟各教派……波斯史家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中指出,蒙古人稱基督教徒 Arcoun,亞美尼亞史家寫作Ark'haioun ,這個字源出阿拉伯語 Rekhabiun,轉成蒙古語 Erekhawiun , Erekhawün,意思是"奉福音者”或"福分人","有緣人"。這"也里可溫"實起起源于阿拉伯語中稱上帝的"阿羅"(阿拉),唐景教碑中的無元真主阿羅訶①。
元代的也里可溫,包含兩種意義,一指基督教名,一指基督教國……
① 陳垣:《元也里可溫考))(東方文庫本), 6 頁,又《陳垣學術論文集》(一), 6頁。
【按:此處沈福偉有一個注釋,表明以上內容來自陳垣,朱學勤半個注釋也沒有,既沒有指出這是陳垣的學說,也沒有指出來自這里的內容實際來自沈福偉書】
【八】
《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P33:
公元三世紀末羅馬作家安諾比斯的《斥異端》(Adversus Gentes II ,12)書中,已列舉耶穌福音已經傳至中國、印度。景教,即聶斯托里派,其創始人為敘利亞人聶斯托里,428-431年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別倡耶穌兼有人神二性之新說,與主張耶穌一性的埃及亞力山大里亞大主教辯論,被免神職,435年又被宣稱為異端,驅逐出境。此后聶斯托里與其信徒流亡波斯,建立總教會,向中亞、西亞傳教。公元五至六世紀之際,景教已在洛陽傳教。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永明寺記當時洛陽宗教之盛,“異國沙門,咸來輻輳” “百國沙門,三千余人,西域遠者,乃至大秦”這里的大秦,不一定是拜占庭,而是以敘利亞僧侶為主的景教徒。
《中西文化交流史》P165:
基督教最初傳入中國在三、四世紀。三世紀末羅馬作家安諾比斯的《斥異端》(Adversus Gentes II ,12)列舉耶穌福音已傳至中國、印度,新疆米蘭掛有基督教壁畫的寺院大約是最早的教堂。
五世紀時由于聶斯脫里派深入內地,使基督教在中國發揚光大,在唐代,被稱為景教。聶斯脫里派的創立者敘利亞人聶斯脫留斯,在428 431 年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別倡耶穌兼有人神二性的新說,和主張耶穌一性論的埃及亞歷山大里亞大主教展開辯論,結果聶斯脫留斯被罷免大主教職務,四三五年被宣稱為異端,驅逐出境。聶斯脫留斯和他的信徒只得流亡波斯,在波斯建立總教會,向西亞和中亞傳播教義,翻譯希臘科學、哲學著作。
……五、六世紀之際,景教已在洛陽正式傳教。楊街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永明寺記當時洛陽佛教之盛,"時佛法經象盛于洛陽,異國沙門,戚來輻輳",來自外國的僧侶,"百國沙門,三千余人,西域遠者,乃至大秦國"。所謂大秦國,不一定來自拜占廷,而是以敘利亞僧侶為骨干的景教徒。
【九】
新料來了:
《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P35:
意大利籍方濟各會傳教士孟高維諾(John de monte Corvino 1247—1328年),是羅馬教皇委派到中國開辟教區的第一任主教。從孟高維諾始,中國基督教在聶斯托里派之外,和羅馬教廷取得了聯系。他在北京建造了第一座正宗基督教教堂,前后受洗者有3萬多人。 1307年,教皇接到孟高維諾信函,得知他傳教進展,決定成立汗八里總教區,任命孟高維諾為總主教。孟高維諾任期的最后幾年中,有意大利圣方濟各會鄂多立可到北京傳教。
孟高維諾去世后,元順帝與亞維農教皇還有遣使互訪之盛舉。
1338年元順帝致教皇書:
長生天氣力里,皇帝之皇帝圣旨。咨爾西方日沒處,七海之外,法蘭克基督教徒之主, 羅馬教皇。朕遣法蘭克人(當時的泉州主教)安德魯及隨從十五人至爾教皇廷,設法修好,俾今后予得通聘。仰爾教皇賜福于朕,日禱時不忘朕名。朕之使者阿蘭人,皆基督之孝子順孫。朕特紹介于爾教皇。朕使人歸時,仰爾教皇,為朕購求西方良馬,及日沒處之珍寶,以免饗壁。準此。鼠兒年(至元二年) 六月三日, 書自汗八里城。 ①
①玉爾:《中國道程志》第三冊,177一183頁。
元代基督教徒共有3萬人,地位與人數僅次于佛教,超過伊斯蘭教。隨著蒙古人與色目人南遷,也里可溫教也散播全國各地, 1315年時,全國也里可溫掌教司達72所。
這幾段系雜抄自《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相關章節,基本是從隔得很遠的章節中各摘一兩句,不易看出。但語句極為雷同,抄襲痕跡仍極明顯:
方濟各會教士孟高維諾(John de monte Corvino 1247—1328年),是羅馬教皇委派到中國開辟教區的第一任主教。……一二九九年,經孟高維諾的努力,排除了聶斯脫里教派的誣陷,取得了元成宗的信任,在大都建造了正宗基督教的第一座教堂,前后受洗禮的有三萬多人,……一三O七年羅馬教皇克萊孟五世(1305—1314 年〉在多年不明北京傳教情形后,忽然接到孟高維諾的第二函,得知孟高維諾在中國腹里傳教頗有進展,在該年春,決定成立汗八里總主教區,任命孟高維諾為總主教……孟高維諾在汗八里總主教任期的最后幾年中,有意大利圣方濟各會會士鄂多立克到北京傳教。(240-242)
元順帝并有專書致教皇:
長生天氣力里,皇帝之皇帝圣旨。咨爾西方日沒處,七海之外,法蘭克基督教徒之主, 羅馬教皇。朕遣法蘭克人(當時的泉州主教)安德魯及隨從十五人至爾教皇廷,設法修好,俾今后予得通聘。仰爾教皇賜福于朕,日禱時不忘朕名。朕之使者阿蘭人,皆基督之孝子順孫。朕特紹介于爾教皇。朕使人歸時,仰爾教皇,為朕購求西方良馬,及日沒處之珍寶,以免饗壁。準此。鼠兒年(至元二年) 六月三日, 書自汗八里城。 ①
①玉爾:《中國道程志》III,177一183頁。(243)
最后一段抄自下一節,P249:
元代也里可溫信徒人數,總有三、四萬。……也里可溫的地位和人數僅次于佛道,超過穆斯林。隨著蒙古人和色目人由北方遷往南方,也里可溫教徒散居全國各地,……一三一五年時全國也里可溫掌教司竟多到七十二所。
【十】
朱學勤《交流志》第二章“元代與明清之際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本章第一節“著名傳教士、旅行家、游記”網友vivo已經指出是抄襲沈福偉的《交流史》,雖然還可以具體指出許多例證,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下面我們集中考察本章第二節“科學與技術交流”
“一、煉丹術與近代化學”
煉丹術在公元前二世紀出現在中國,其外丹一路為配制長生不死、 點石成金藥劑, 無意中觸及實驗化學, 成為近代化學的前身。 中國煉丹術在三至五世紀時,出現在埃及的亞力山大里亞①。唐宋時代中國煉丹術更盛,當時和阿拉伯來往密切,經過阿拉伯煉丹家傳播,西
歐開始接受中國的煉丹術。化學一詞原意是阿拉伯文中的煉丹術,出于阿拉伯文al-kl miya,十二世紀傳入西班牙,拉丁文譯作al-chimia, 德文chemie, 英文chemistry,十八世紀成為近代化學的固定名稱。(P21)
① 約翰生: 《中國煉丹考》, 中譯本, 第109-111頁。
按,本小節包括一個注釋全部抄自《交流史》第四章第十節“中國煉金術傳入阿拉伯和西歐”,當然只摘抄了部分內容。沈書中許多專門的討論全部刪去:
煉丹術在公元前二世紀產生在中國……外丹以制作黃金,煉成仙藥為目的,煉丹術由于要配制長生不死之藥,而且要具有"點鐵成金"效能的藥劑,因而對實驗化學作出了貢獻,成為近代化學的前身……中國煉丹術又被約翰生認為在三至五世紀時已經出現在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①。(P197)
① 約翰生: 《中國煉丹考》, 中譯本, 第109-111頁。
煉丹術起源雖早,但它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為歐洲所知,則是在中古時期經過阿拉伯人的介紹和傳遞之后。唐宋時代中國煉丹術極盛,和阿拉伯往來又極密切(P199)。……化學(alchemy) 原意是阿拉伯文中的煉丹術,出于阿拉伯文 al-kïmiyã ,十二世紀傳入西班牙,拉丁文譯作 al-Chimia,到十六世紀中葉,去掉阿拉伯文冠詞,變成法Chimie,德文Chemie,英文 Chemistry,十八世紀才成為近代化學。(P203)
【按:朱老師抄書真是抄糊涂了,這一章明明是“元代與明清之際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但卻抄了沈書中講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內容,煉金術的西傳可比元代早多了】
【十一】
朱學勤《交流志》:
二、算 盤
算盤為中國古代獨有之計算器。其名稱最早見于十三世紀劉因(1248-1292年) 《靜修先生文集》卷十一《算盤詩》:“不作甕商舞, 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篦,辛苦欲如何。” 十四世紀時算盤已經傳到俄國和波蘭,直到二十世紀初,這些地方的婦女還在用算盤作簡便的計算工具。(P21)
沈福偉《交流史》:
算盤名稱始見于劉因(1248-1292年)《靜修先生文集》卷十一《算盤》詩:“不作甕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麓,辛苦欲如何。”……十四世紀時算盤已傳到俄國和波蘭,直到二十世紀初,仍是這些地方婦女用來計算的簡便工具。(P229-230)
【朱老師,在精確復述沈福偉的資料之上,您還告訴了我們“算盤為中國古代獨有之計算器”,并且算出劉因(1248-1292年)生活在“十三世紀”,做了重要補充,辛苦了!】
【十二】
朱學勤《交流志》:
三、瓷 器
宋元時代中國南海貿易極為發達,瓷器成為當時外銷的大宗商品, 南中國海與印度洋出現海上“陶瓷之路”。 華瓷遍布整個亞洲和東非海岸,而且進入地中海。意大利曾有宋代瓷片出土。埃及阿尤布蘇丹薩拉丁(1172-1193年)素以富有青瓷出名。歐洲人最早便是從他這里知道中國瓷器。故而青瓷在歐洲被叫做薩拉丁(saladon)。馬可波羅從泉州帶回的一件青白釉小花瓶,至今還保存在意大利博物館內。在巴黎保存的十五世紀早期波斯抄本插圖中,可以見到貴族歡宴場合,許多用具和餐具都是中國青瓷。埃及在十四、十五世紀開始仿效中國青瓷制作,歐洲開始造瓷是在 1470年威尼斯煉金術士安東尼奧從阿拉伯人那里學去的。后來的阿拉伯藍瓷成為比薩工匠努力仿效的藍本但是他們首先燒造的還是中國青瓷。1580年左右,歐洲陶工生產出稱作 “軟胎” 的半瓷器, 中國的 “硬胎” 瓷器直到十八世紀前10年才生產出來。(P22)
【按:朱老師在這段話中展現的學術資料搜集能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我們來一一分析】
從開頭到“故而青瓷在歐洲被叫做薩拉丁(saladon)”全抄自沈福偉書“華瓷風靡南洋”一節:
唐代以來,特別是宋元時代,陶瓷便由海上的"陶瓷之路"運銷世界各國。宋代華瓷不但已遍布組個亞洲和非洲東部沿海,甚至進入了地中海和歐洲, 宋瓷碎片曾在意大利出土。埃及阿尤布蘇丹薩拉丁(1172 -1193年)求以富有青瓷名噪一時。歐洲人最初便是通過這位和十字軍常打交道的具有傳奇色彩的蘇丹知道中國瓷器的,所以青瓷在歐洲被叫作薩拉頓 (Saladon)。(P261)
后面的從“在巴黎保存的十五世紀早期波斯抄本插圖中”直到“首先燒造的還是中國青瓷”,又抄自沈福偉書相隔很遠的“青花瓷的制造”(按上引一節講瓷器貿易,這一節講制造技術,內容大不相同)一節:
在加爾各答、巴黎保存的十五世紀早期波斯抄本插圖中,可以見到貴族歡宴場合,許多用具和餐具都是中國青花。①青花瓷的制造技術成為各國瓷工的圭臬。埃及在十四、十五世紀對中國新出現的青花瓷迅速仿效。(P311)……歐洲開始造瓷,是在一四七0年威尼斯的煉金術士安東尼奧從阿拉伯人那里學去的。后來阿拉伯藍瓷又成為比薩陶工努力仿效的藍本,他們首先燒造的中國瓷器是青花。(P312)
至于結尾的“1580年左右,歐洲陶工生產出稱作 “軟胎” 的半瓷器, 中國的 “硬胎” 瓷器直到十八世紀前10年才生產出來。”實際上又是改寫自沈書“對中國工藝美術的仿效”一節,:
在歐洲最先仿照中國瓷器試制成功的是威尼斯所造的染色軟質瓷器,一五八0年佛羅倫薩設廠制造藍花軟瓷……直到一七O九年歐洲才正式制造成功真正的硬瓷。(P458-459)
但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中間還有一句話“馬可波羅從泉州帶回的一件青白釉小花瓶,至今還保存在意大利博物館內。”,這句話總該是朱老師自己了的吧?
結果還是抄自沈書的,只不過是抄自和瓷器沒有直接關系的一節“蒙古西征和東西文化的交匯”。里面提到:
他(按指馬可波羅)帶去的一件德化青白袖小花瓶,至今還陳列在意大利博物館。(P226)
朱老師僅僅是把德化改成了泉州(德化屬于泉州)。
【總結:朱老師短短一段話,分別抄了來自沈書四個不同地方有關瓷器的語句,并經過改寫后,將它們排列成整齊的順序,成了一個新的文本。這類似古代文人的“集句”,是一種了不起的精神創造。如果不是抄自同一個人的同一本書,我們幾乎都要為朱老師搜集資料的細致和排列的精巧喝彩了】
【外編】
(vivo考察發現的剽竊)
【D】
《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P15
羅馬時期,埃及亞力山大里亞是其所屬的玻璃制造中心。埃及玻
璃制品流入中國,從公元前二世紀便已開始,一直持續到公元五至六
世紀。與成品流入同時,玻璃制造工藝也為中國南方沿海的玻璃工業
所吸收。著名煉丹家葛洪(290-370 年)在《抱樸子·內篇》卷二論仙
中首先提到仿造埃及玻璃碗,“外國作水晶椀,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
今交廣多有得其法作之者。”水晶椀即透明玻璃碗。水晶椀制造法,于
四世紀以后因銷路不暢而失傳,至十八世紀乾隆年間再由歐洲傳教
士傳入宮廷。
——vivo按:此部分內容節略抄襲自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P98、99附近。
【E】
《中國與歐洲文化交流志》P17-21
第一節 著名傳教士、旅行家、游記
……
——vivo按:此節內容2000余字全部刪略抄襲自《中西文化交流史》各處,還照抄了一個腳注,又是一個特別惡劣的剽竊例證。因為一共紹介了九個人,也可以算作九處抄襲。
【結語】
粗略估計,朱書抄沈書的,就古代部分而言(沈書并未涉及近現代部分),至少占50%以上,如果加上paraphrase做的比較巧妙的,可能達到80%。這里列舉的個別例子,實在是舉不勝舉。
就文化交流史這種學術性和獨創性要求并不特別強的著作來說,如果參酌多部中西文相關著作,綜合前人之見,且完全用自己的語言表述,一些地方出處不寫明也就馬馬虎虎了。但朱學勤基本就把一本書縮寫一下,再加點邊角料,然后冒充自己的學術成果,手法未免太低劣可笑。
當然客觀來說,朱學勤根本不是相關領域的專家,沒有能力進行獨立研究表述也情有可原。但沒有金剛鉆,您就別攬這瓷器活。想要冒充跨領域的博學家,又沒有真才實學,也就不免被人揭開老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