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論一: 因為蛋白質都被分解為氨基酸再吸收,所以是安全的
前些天看一篇網文,有轉基因鼓吹者宣稱“所有的蛋白質被人吃了之后基本上都會被分解成單個的氨基酸,而來自不同蛋白質的氨基酸對于人體來說都是一樣的.....”,以此來證明轉基因食品與普通食品“實質相同”,所以是安全的。 這個似是而非觀點好像源自方舟子,還著實糊弄了不少人。
記憶中,我是在中學的生物課堂上學到一些有關消化吸收的基本知識,當時的老師告訴我們:“為什么我們吃牛肉,身上卻不長牛肉呢?因為蛋白質被分解成了氨基酸...... 人體將這些氨基酸(等)重新組合成自己的蛋白......” (大意)。轉基因鼓吹者們的“科學依據”,大概也來源于此。然而,這個中學水平的基本知識,也并沒有告訴我們不同的蛋白質是“實質相同的”,它只是描述了蛋白質消化吸收的大致過程而已--何況這個過程并非金科玉律,科學總是在不斷自我否定中發展的
對于這個“實質相同”的說法,我可以舉一個相對直觀的例子:蘑菇中的有機物--肽,通常是可以被正常消化吸收的。但,少數毒蘑菇中的肽(毒傘肽,毒肽),卻是致命的!盡管所有的肽都是可以被降解的,但吃進了肚子,導致的后果卻不一樣。當然肽并不是蛋白質,然而這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嗎?要知道,消化過程中蛋白質常常先被水解成肽。那么,憑什么不同的蛋白質對于人體來說就是一樣的,而不同的肽,對于人體來說就偏偏不一樣呢?
其實,并沒有這樣一個普遍的科學原理--【蛋白質都會被分解為氨基酸再吸收,因此所有的蛋白質都是安全的】--這只是轉基因推手們自創的“科學道理”
謬論二: 因為轉基因是“定向”的,所以是更安全的。因為傳統雜交育種是不定向的,所以相對轉基因來說是不安全的。
兩個多月前廣州日報上刊登華張啟發委托中農業大學生物科學傳媒中心搞的轉基因問題回答中有這樣的話:“這種方法只能讓各種基因‘批量’轉移,無法實現有用的基因的定向轉移......這種技術可以定向、精準改良生物,有效縮短了育種周期,并使安全性大大提高”。 意思就是,我們轉基因是“定向”的,所以更安全--這個說法應該是源自方舟子。
然而,“定向”的,就一定更安全嗎? 當然不是! 人類早期并不知道什么“基因定向”,卻依然繁衍至今。而在科技發達,基因能夠“定向”的今天,卻連克隆一個綿羊、牛、老鼠,效果都不甚理想(除了成功率低以外,克隆出來的動物還經常出現早衰的癥狀),這還僅僅是“克隆”而已,尚未涉及到基因的植入改造過程。就是說,在人類的繁衍的問題上,能夠“定向”的基因科學,目前遠不如動物自然繁衍來得更安全。 科學,不是萬能的。經驗,也不全都是落后的。在關系到億萬人健康的問題上,在安全性遠未得到證實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搞糧食作物的基因“大躍進”,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方舟子這個半吊子“科普學家”,被炒得風風火火,本身就不正常,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堂堂中科院院士,巍巍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居然跟在方舟子屁股后面鼓搗那些似是而非的“科學”,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