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沒有政府給力百姓無法淡定
看來,在高房價面前敗下陣來的,不僅是窮人,還有政府。
在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面前,不僅對高房價束手無策,而且在房改目標上也節節敗退。百姓安居問題,從“有住房”變成“有住房”,全沒了當年宣傳房改的豪氣。
《人民日報》上的《別把人生困在一所房子里》一文,更是把房改落泊到需要靠百姓的淡定來拯救了,一反常態呼吁年輕人量力購房。說實話,文中列舉的所謂三個實例在如今的中國極不具代表性,好比在說森林說三只過路鳥的神馬浮云。量力購房倒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但這樣的“真理”,這份被殺雞取卵后的淡定,在得道升天成仙的中國房產業面前,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心聲和愿望。
如果這篇文章在30年前房改之初發表,文章作者就很可能因破壞房改的罪名被“跨省追捕”。當時的百姓如果相信淡定的好處,就不可能有中國房產今天的杯具成果。當年,政府通過不斷提高公租房租金,把百姓的住房商品化,而當時的宣傳口徑恰恰與這篇文章相反,說的是“租房不如買房”,“早買早得益”。
房改之初逼著人“棄租買房”,是要借力百姓;現在又讓人“先租后買”,是要讓百姓走開。在這種情況下,讓百姓淡定、量力購房,無非是讓百姓淡出房改成果的分享,無非是告訴公眾百姓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無法與既得利益集團角力。
百姓淡定了,既得利益集團安心了,但是政府的形象也因此受傷了。同時,即使百姓淡定了,政府也根本不可能因此也淡定了。
正如著名學者鄭永年在《如何找到中國改革的突破口?》一文中指出的那樣,在政治層面看,在這場和既得利益的較量中,如果政府退縮,政府的政策甚至政治“信用”就會受到嚴重損害。一旦政府退縮,既得利益集團會變得更為強大。在社會層面看,社會對房地產的抱怨最多。這是因為房地產對社會來說最為重要,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尤其在中國文化背景中。房地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產品一旦泡沫化,就會造成社會的泡沫化。在經濟層面,房地產已經儼然成為中國經濟,尤其是地方經濟的主柱產業,不僅存在著嚴重的泡沫,而且也有效惡化著中國的產業結構。現在,各級政府拼命地從房地產謀取暴利,不思通過企業改革、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房地產”病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病。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通過發展房地產,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反的例子則有,很多經濟體因為房地產病而衰落。
由此可見,中國房地產領域的杯具,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社會、經濟不穩定的重大原因,試圖通過百姓的淡定來擺脫房地產業造成的困境,回避日趨尖銳的矛盾是不現實的。
因此,要百姓淡定,要百姓安心量力購房,需要政府給力。這就需要對房地產進行回歸為民宗旨的改革,讓百姓真正分享到房改的成果,以化解民怨、穩定社會。
2011年1月11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