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知不覺中,養老竟然成了一個大問題。先是幾年前出現了所謂的養老金虧空問題,接著有權威機關的人提出人們繳納的基礎養老保險不能在未來時確保自己領取足夠的養老費用,個人必須再繳納商業保險才能滿足未來的養老費用。后是今年以來人力及社會保障部放出風來:由于中國即將步入老齡化時代,要面臨一對夫婦贍養4位老人的局面。據國新辦發布《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稱,2035年,我國2名納稅人供養1名養老金領取者。于是乎,人保部就開始研究延長退休年齡的問題。
其實,在社會主義國家里,養老本來就不應該是個問題的!為什么要這么說呢?我們可以通過人生的自然規律來說明。人生在世,無非就是“生老病死”四個字。而除了生以外,后面三個字都與老人有關。我們要做的養老問題,也無非是后面三個字。所有這一切,無非是需要物質保障而已,而不是所謂的養老金——因為貨幣本來就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東西,其最終表現形式還要歸結到物質資料方面。
先看“老”字。隨著人變老,人體的各項技能逐漸下降,人的勞動能力也變差,這時候,老人們就應該頤養天年了。而養老中首先就是要保證老人們的生存問題。用俗話概括人的生存問題無非就是“衣食住行”四個字。而衣食住行從其本質上而言,就是人們對物質的最基本需求。所謂的養“老”問題,其本質無非也就是未來能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們其生產的物質資料是否可以養活本國所有人的問題。那么,我國在未來社會究竟能否以較少的勞動力養活較多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其理由如下:1、人們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是糧食。我國的糧食產量目前已經達到了5億噸,以未來中國人口16億計算,計人均糧食312.5公斤,也就是說每個人每天可以吃的糧食為1.7斤。這個水平應該可以保證人們吃飽的需要。那么,在未來能否以比現在少的農業人口來生產出這么多糧食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因為眾所周知,在我國農村目前從事農業的大多數是老人,農村勞動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而且我國各地土地拋荒現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時,在社會主義國家,農村實行的是集體經濟,所有土地都集中使用,便于機械化大生產,生產效率高,所需要的勞動力肯定是大大少于目前單干條件的勞動力需求。另外,目前我國糧食產量中的水稻畝產約為 800公斤 ,而袁隆平院士發出在他90歲壽辰時水稻畝產要達到 1000公斤 目標的豪言,也就是說我國糧食產量提高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間!2、“食”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衣的問題。“衣”是耐用品,不想糧食問題有硬性指標,其中伸縮空間很大,所以“衣”的問題并不十分突出。而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衣”越加不會成為問題。3、“住”也就是住房問題,1978年以前我國近十億人口的住都沒有成問題(雖然住房面積小了一點),那么現在大規模建設的條件下,住就更不應該成為問題,況且住跟年齡大小。4、“行”也就是出門交通的問題。老年人基本上很少外出,而且,老年人的行以現有的公共交通問題就足以解決。
再看“病”。老年人增加,的確給看病問題上增加難度。但這也可以在增加醫院、醫護人員、病床、設施、藥品數量方面予以解決,難度應該也不是太大。由于年輕人身體狀況較好,未來的醫療服務必然是偏重于老年人。
再看看“死”。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喪葬補貼,完全可以提供免費的喪葬服務,因此老有所終也是不成問題的。
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有計劃的經濟模式,一切生產消費都可以根據需要來進行,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公平,因此能確保男女老少都可以享受充分的物質保障。而從我國目前的生產能力來看,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大量的產品輸出國外,國內消費力嚴重不足。因此,根本不需要有太多的勞動力就可以滿足全社會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智能化、機械化的全面應用,滿足人們日常需要的物質文化保障的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越來越少,更多的勞動力可以從繁重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國家完全可以根據老齡化社會的特點,對勞動者和退休者進行物質財富方面的合理,以滿足各個年齡層次的人之生活需要。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養老本來就不應該成為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