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學,一個現代化的偽命題
謝懷建
主張在中國推行雙語教學的人認為,世界上70%的網絡信息都是由英語傳播的,要把握世界發展趨勢,就必須把握英語,因此應該在高校強化英語,而推行雙語教學就是其重要手段。
不幸的是,這一觀點得到了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門的支持。全國各高校,管他211還是985,管他像樣的還是不像樣的,紛紛都開始推出雙語教學或試點教學。這樣,就把有限的課時壓縮得更為吃緊。不僅加大了教師的壓力,更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把本來可以用來參加體育活動與娛樂生活的時間壓縮到了難以忍受的限度,不僅生活質量大大降低,而且專業學習時間和其他綜合知識的學習也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素質教育根本無法實行,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時間,至少50%被英語占據。
如果這樣做確實有利于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那這樣的犧牲倒也似乎值得,但這樣做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卻降低了教學質量,侵損了科研時間。國內某高校最先在推出雙語教學時,就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說這所成立十多年的學校,在世界大學排名上,很快就擠身前200名左右。原因就在于推行了雙語教學。于是各高校尤其是東部的某些紛紛效仿。很快,中國高校推行雙語教學蔚然成風。
但仔細分析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在于人,在于他按照教育規律辦教育的做法。如世界科技界的華人杰出人物,多被香港科技大學收編其中,或者說聘為教授,或者聘作兼職。雙語教學只是其中一項舉措之一。但并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如果我們把觀察高等教育的視角放得更寬些,不難發現,世界上真正一流大學是不推行雙語教學的。美國的長青藤大學沒有一所推行中國式的雙語教學。我有個侄兒在耶魯,他在高中階段就學了拉丁語,現在在大學,外語(法語)只是選修課而已。根本用不著象中國大學生這樣花上數百個學時來學英語,更用不著再花上千個課外學時來學ABC,他的大學生活就豐富多彩多了,且成績優秀。
如果我們再把觀察現代化進程的視角放寬些,同樣不難發現,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水平,與這個國家國民的外語水沒有直接關系,外語水平與現代化的關系,充其量就是個充分條件而已,決非必然條件。以亞洲幾個具有重大影響的國家為例:
外語水平最高的是印度;其次是中國;最次是日本。但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外語水平最差的日本,現代化程度最高;外語水平最高的印度,現代化水平最低,而中國處于兩者之間——無論外語水平還是現代化水平均如此。所以,即使中國高校把所有力氣都用在雙語(其實本質的東西在英語上),你不可能趕上印度吧,即使你趕上了,也就是個印度水平而已,現代化的結果如何?答案就是印度水平!這值嗎?
當今世界,找不到一個大國象中國這樣重視英語教學。也找不到一個大國的學子,象中國的學子這樣承擔著如此沉重的學習外語負擔。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方法很多,日本不是就有許多專業的翻譯人員,非常及時地把國外科技動態介紹給科技界了嗎?哪里需要如此興師動眾地開展雙語教學喲。
香港科技大學推行雙語教學是可以理解的,那個地方畢竟是前英國殖民地嘛,但中國的高校用行政手段來推行雙語教學是不可理解的,因為它不是辦好高校的必須條件。
是時候了,停止中國高校行政主導的雙語教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