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挾尸要價》該不該獲獎
蔡金安
近日,隨著攝影作品《挾尸要價》獲得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圍繞該作品的真偽問題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長江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李玉泉在他的博客上發文稱《挾尸要價》造假不應獲獎,而照片攝影者張軼8月20日發出拍攝的全套照片以回應造假質疑,同時主辦方稱已展開調查,23日將公布調查結果。各方人士也紛紛發表不同的意見表明自己的立場。筆者就此再作些探究。
關于《挾尸要價》的真偽
2009年10月24日下午,長江大學15名學生在長江寶塔灣河段為救2名落水少年,陳及時、方招、何東旭三名同學不幸被江水吞沒犧牲。面對因救落水兒童而犧牲的3個英雄學生,打撈公司索要高額費用撈尸,甚至還提出見錢后才撈尸?! ?/p>
當日發生的一切,已經得到了所有當事方面盡可能的確證:現場多位目擊者(包括死者的同學和老師、施救的冬泳隊員、漁民)的證言,多家媒體的反復求證,湖北警方事后的通報,等等。已有的材料也足夠認定如下幾個事實:
第一:為打撈三名救人遇難的學生,長江大學一共支付了36000元錢,和價值300元的香煙和礦泉水;
第二:鑒于現場的混亂狀況,這些錢物不是一次性支付的,而是分批交給了一個名叫陳波的人;
第三:在錢物沒有完全到位的間隙當中,陳波曾打電話給手下,要求他們暫停打撈,直到錢到手為止;
第四:由于數萬元的現金不容易一下子湊齊,長江大學校方曾經請求陳波先行打撈再付款,但被拒絕。
2009年11月3日發表在《華商報》上的那張照片流傳甚廣,后來又獲得了新聞攝影界的若干獎項。照片的傳播效果和隨之而來的嘉獎,正是建立在以上四個事實的基礎之上。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張照片證明了新聞攝影的觀念仍然有力:它能夠將復雜的事實包含在一幅畫面上,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
簡光洲于2010年8月22日發文《 細節瑕疵無法掩蓋的事實》,談他了解到的情況。以下是部分內容?! ?/p>
去年10月底,我曾在荊州對大學生救人溺亡一事進行過調查采訪,并第一個到照片上的漁民王守海家進行采訪?! ?/p>
當日我們沒有向王透露自己記者的真實身份,而是以“上面派下來的”對此事進行了調查,老人向我們透露了事情的真實過程。非常感謝老人,他還留我及與我一起采訪的《南方周末》記者楊繼斌在家中吃了午飯?! ?/p>
就我在王守海老人家的調查可以說明,挾尸要價的行為是存在的。也就是說照片中的白發者王守海,受雇于老板陳波,向長江大學索要了3萬多元。王當時私下向我承認,錢沒有到位時,老板陳波命令他放慢撈尸節奏。所以我說,獲獎照片中的兩條船絕對與救人無關,更不是救人集體中的一員。這兩條船受雇于陳波,確實在撈尸收錢?! ?/p>
公安機關罰款拘留
中新網11月7日電 7日下午,荊州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10.24”長江大學學生救人事發現場調查情況進行了通報。據介紹,“荊州市八凌打撈有限公司”的陳波行為已構成敲詐勒索,目前公安機關已依法將其治安拘留,拘留時間是15天,并處1000元罰款?! ?/p>
這個公司2008年6月注冊,在工商部門登記過,但是沒有交過稅。價格沒有談攏之前,他們一般是不會開工的。打撈上來一具尸體是12000元,沒有撈到尸體也要交6000元。
陳波的行為已構成敲詐勒索,已經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第49條規定,構成敲詐勒索?! ?/p>
八凌公司打撈過程中明知溺水學生系見義勇為遇難而不及時打撈,特別是因打撈資金未籌集到位時,數次中斷打撈,明顯違背社會公德?! ?/p>
長江大學宣傳部長稱《挾尸要價》造假
長江大學黨委宣傳部長李玉泉最近在其博客發文稱,照片《挾尸要價》被誤讀,建議組委會和評委會撤銷該照片的獲獎資格。
李玉泉表示,在打撈中,兩條船共同作業,撈到后要迅速地用繩子拴著手或腳,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處不容易把尸體撈上來,要牽引到岸邊再撈起。著白色襯衫者手牽尸體揮舞手臂是指揮岸上的人們配合將尸體打撈上岸。但誤讀的結果使“牽尸靠岸”在《華商報》和《新京報》的報道中變成了“牽尸談價”?! ?/p>
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應質疑
《挾尸要價》照片作者張軼20日下午給瀟湘晨報的記者發來署名“時任《江漢商報》攝影記者”的圖片說明,稱該圖片是見報的單幅圖片,只是整個“挾尸要價”過程的一個瞬間。
張軼回憶,實際上在2009年10月24日16:41:25前,第二具尸體已經打撈上來,王守海(船上穿白衣服者)他們等著錢到位,坐在船頭上等;
16:46:10開始將第二具尸體從水里拉起來將右臂栓牢;
16:47:34學校來人了,專門協商要尸體的事宜;
16:50:46看到學校來人了,王守海和其他撈尸者開始向學校的人說錢還沒到位之類的話(“……說好的三萬六,錢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聽老板的?!保?,并說老板要錢,他們要煙酒抽喝,是常理;
16:51:57在師生們一再的求助抗議下,并聲稱一定給錢,王守海一行才將尸體交給岸上的師生們;
16:52:46早已在岸上等待的師生們立刻將打撈上來的遇難學生緊急運往醫院;
2009年10月24日17:08:28,王守海等人因3.6萬元還沒到手,就在船上抽煙喝水(這些都是江岸上送上的),停止打撈;
17:37分,岸上的陳波拿到3.6萬元。
整套照片清晰顯示,現場學生、老師、群眾、警察、打撈者的驚愕、慌忙、痛苦、淡定在夕陽余暉下一目了然。
這套照片中,有關引起廣泛爭議的白衣老者的圖片共5張,包括這幅屢獲大獎的照片,照片原始時間顯示從2009年10月24日16時49分18秒始,至2009年10月24日16時50分57秒止??梢钥闯?,白衣老者確實在跟岸上的人用手勢在交流?! ?/p>
張軼在接受《瀟湘晨報》記者采訪時說,當時的情況是,王守海打撈到方招的尸體,一條繩子綁在自己右臂上,繩子還打了結,左手用一個鉤子鉤住方招的T恤,把尸體橫在水上,而不是拖到船上。當時很多學生哭著喊著抗議,王守海擺手不動,讓他們及時拿出36000元的打撈費。他說:“……說好的三萬六,錢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聽老板的?!薄 ?/p>
8月20日,《挾尸要價》首發媒體《華商報》記者郝建國在自己的博客中證實了張軼的說法,并義憤填膺地表示,當時并不在現場的長江大學宣傳部長李玉泉,事隔近一年時間后,不顧英雄家屬和長江大學數萬師生的感受,稱記者“誤讀照片,制造假新聞”,“無疑是繼挾尸要價事件之后又一大丑聞”!
《挾尸要價》該不該獲獎
這是一張刺痛人心的照片:白發而健碩的老漁民立在船頭,后方一個人雙手拉著一條繩子,繩子那頭系著一個人的手腕。它的名就叫《挾尸要價》?! ?/p>
8月18日,中國新聞攝影最高榮譽“金鏡頭”獎頒出,照片《挾尸要價》以全票贏得最佳新聞照片獎。此前,這幅照片已獲華賽中國作品初評的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獎等幾項大獎,包括2009年“尼康杯”新聞攝影大賽一等獎、第六屆華賽非戰爭災難類單幅優秀獎、2010年全國攝影藝術獎等?! ?/p>
摘取了“金鏡頭”大獎的《挾尸要價》照片,同樣遭到輿論的熱議。贊同者高呼:“這張照片最應該得獎!”“剝開畫皮,直擊這個民族丑惡的靈魂!”“讓這幅照片記住民族的恥辱、時代的恥辱。”持異議者認為:“這張照片也能得獎,真是新聞道德扭曲!”
媒體評論員陳方:照片試圖通過展示一種丑惡來告訴觀者,失范的環境下究竟缺少了什么,其間無意識的對英雄的“傷害”,我們是不是該寬容一些呢?
網友侯文學:這幅“揭丑”照片獲獎說明,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評委會暨新聞界思維是開放的,社會是寬容的。用正確輿論引導人,不僅需要正面謳歌的作品,也需要揭露社會丑惡的作品?! ?/p>
高級記者,《中國青年報》圖片總監,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中國記協主辦的“2009中國瞬間中國新聞攝影大賽”評委之一的賀延光和《京華時報》圖片總監,“金鏡頭”獎評委之一、中國記協主辦的“2009中國瞬間中國新聞攝影大賽”評委之一的駱永紅接受了《瀟湘晨報》記者的采訪?! ?/p>
賀延光:評委中沒有一個人是認識張軼的。一個是新聞事件,另一個,照片本身的表現力也能吸引人。
駱永紅:主要原因是,重大新聞事件中,他所抓取的瞬間不僅僅記錄了這個事件本身,還反映了背后的社會問題,對金錢至上,對誠信確實的拷問。
賀延光:我還不能得出和長江大學宣傳部長一樣的結論,是你要價還是你的老板要價,沒有本質區別。
駱永紅:就算這個老人沒有要價,他們在打撈上來以后等待老板的指令,這個事實已經說明了一點,他實際上就是在要價,關鍵在于事實呈現的是這么一個結果。我認為照片是真的。老人是團隊的一分子,這個團隊就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團隊。最關鍵的在于,一個事件所透露的社會背景,一種金錢至上,唯利是圖的現狀。在真實生命逝去的背后,利益至上的觀念給了人們極大的沖擊,這個照片反映了社會的矛盾?! ?/p>
筆者認為,《挾尸要價》是一張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照片。一張好的圖片,可以囊括進千言萬語——當然,也包括真相。不過,具體說到這種圖片為何讓人如此震驚,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把尸體綁在船邊這個細節。這實在太讓人無法忍受,看了無法不憤怒。更何況這還是救人英雄,你怎么可以對英雄那么無禮?!
有人說,《挾尸要價》不夠“人性”,獲中國新聞攝影最高榮譽“金鏡頭”獎,是再次亮丑,再次讓中國人蒙羞。而我要說的是,《挾尸要價》是試圖通過展示一種丑惡來告訴我們,失范的環境下究竟缺少了什么?再次獲獎,并不是所有的評委都“冷血”,而是要給我們這個社會再來一記重拳,一次警醒?!稈妒獌r》是社會中一種真實影像的縮影,它把人性的善和惡展現得一覽無遺,觸動了社會的最痛處,也如針芒一樣直指人心。
可以說,“挾尸要價”錯就錯在挾英雄尸體漫天要價,把英雄的尸體變成了討價還價的“物品”, 并且,這只不過是這惡的土壤上開出的一朵惡之花。那么這塊土壤上還有多少惡之花?假如惡之花有生存的土壤,甚至這種惡還“百花齊放”,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就沒有責任?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出現這樣的惡之花是當地政府職能責任與道德理念的嚴重缺失和淪落。它將提醒我們,政府的失職(在屢屢發生危險的江段,沒有警示,沒有公眾教育,沒有安排救生人員,沒有起碼的打撈設施,放任以暴力為后盾的“挾尸要價”行為長期存在)將導致悲劇,而我們面臨的道德危機,讓這出悲劇顯露出了人性的黑暗是何等深不見底。
從“挾尸要價”事件到《挾尸要價》獲中國新聞攝影最高榮譽獎,給我們太多的思考。應該說,對人性之“惡”進行無情鞭撻,對人性之善發出響亮呼喚,是《挾尸要價》的價值所在?! ?/p>
痛感使人清醒,我們應該有勇氣面對“挾尸要價”之痛。除了這種痛感,我們還有許多切膚之痛,有了痛處也要喊,也要正視,這才是健全的文化,包容的社會。
隨著各方調查的深入,以及張軼全套照片的公開,事情貌似正向著更加清晰的方向發展。
湖北作家協會副主席陳應松在微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得知李玉泉的質疑后,陳應松在微博上調侃:“那個長江大學的宣傳部長還為這些無恥的挾尸要價人辯護,真想不通,你們長江大學出這么大的安全事故,后來弄成了英雄事跡,你們還到處演講,明眼人不知道你們學校的亂象嗎?當初是極力撇清的,后來又極力邀功,真無恥,跟挾尸要價的人一樣無恥。”
當看到張軼公開的新照片后,他再次更新微博:“今天記者終于公布挾尸要價所有圖片,真相大白。長江大學李宣傳部長為挾尸要價者辯護,是昏了頭,是沒有良知的表現。我去年作為掛職的荊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正在那里,知曉一切。長大死了這么多人,他們是有責任的?!薄 ?/p>
對于陳應松的這條微博,中國青年報的評論員曹林回復道:“作為掛職的荊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出來說話,事實就更清楚了。良知啊,良知?!薄 ?/p>
揭短很不受地方歡迎
《挾尸要價》的作者張軼說,他在這張照片見報后,就受到威脅了。他的朋友告訴他,這張照片因為觸及到當地某些群體的特殊利益,所以他們放出了狠話。也就因為這個原因,張軼不得已離開自己供職還不到一年的《江漢商報》,離開荊州投奔另一家媒體?! ?/p>
賀延光在接受《瀟湘晨報》記者采訪時說:作者在華商報發表照片的時候是用的化名,因為他在《江漢商報》是登不出來,有可能被開掉,因為這對當地是一個丑聞。實際上,這個作者當時也在報紙沒法呆了。我現在看這個問題,實質是作者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在當地發,而且他確實離開了,盡管獲獎了,但是他還是給地方抹黑了,他無法生存,才離開的。
簡光洲于在《 細節瑕疵無法掩蓋的事實》中說:
我在荊州某個主管部門采訪時,當地領導要求我多從正面報道,我說會的,報道一定會懲惡揚善。
相關官員對我還是不太放心,隨后,我就收到了相關主管部門的招呼,要從正面報道。
我個人認為,當地主管部門及李部長擔心是一樣的,就是怕“負面報道”影響了荊州的形象,影響了大學生英勇救人的形象。而我始終認為,媒體對于個別人冷血的質疑沒有影響大學生作為英雄群體的形象。所以李部長關于圖片真實性的質疑如果不是出于真心的話,我總懷疑他是不是有點因為屁股決定腦袋,其實他此時完全可以保持沉默的,因為該表揚的表揚了,該獎的獎了?! ?/p>
從事實看,媒體的負面報道并沒有影響荊州人民全城空巷地悼念大學生,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力表揚并沒有影響到大學生救人的集體。所以李部長的質疑與擔心有些多余了。
可見地方部門對“揭短”是多么不歡迎?! ?/p>
反 思
真相只有一個。筆者不反對人們對真相的追索,攝影比賽單位也很快將公布調查結果。筆者只是對這一過程中出現的不好傾向感到不滿?! ?/p>
多年來,社會上存在一種怪現象:地方部門熱衷于給本地臉上貼金,因而護短捂蓋子,嚴禁揭問題挖瘡疤。一些人投其所好,爭相為地方發表肉麻的吹捧文章。這種現象危害很大,不利于認識和根除地方存在的諸多問題。這種現象存在的根源,在于地方官員的政績觀念在作怪。在他們眼里,政績高于一切,害怕因揭短而丟了自己的烏紗帽,其實質還是官員的私欲使然,寧讓問題成堆,也要保證自己官運亨通。這種只顧自己不顧大眾的官員,其實根本沒資格呆在官位發號施令,應予以罷免?! ?/p>
報道英雄理所應當,“尋找英雄背后不該發生的事件”,也是媒體的鐵肩道義。“不該發生的”,如果是事實,侮辱的不是英雄,也不僅是荊州,而是我們的社會良知和集體道德。在英雄仗義救人之后,繼之而來的挾尸要價行為,嚴重突破了公眾道德底線,直接拷問百姓靈魂深處堅守的仁義善念——圖片中,溺亡大學生全身浸沒水中,唯有手臂軟軟地被綁在船邊,仿佛在疑惑地舉手提問:在市場上一切有價的理直氣壯的商談中,生命的尊嚴,究竟價值幾何?
如果真有道德博物館,這張圖片應該高懸大堂,拷問我們每一個中國公民的良知?! ?/p>
《挾尸要價》拿到金鏡頭獎,評委們給出的理由是:以此向那些敢于用鏡頭揭露真相、批判現實的人致敬。評委們這么說,是因為他們對社會道德的危機感有著真實的刺痛感,其實,任何一個關注這張照片的人,都是因為這種刺痛感,才會加入到這場真偽之爭中去的。就像我們每次看到老人跌倒無人扶的新聞,終會覺得若有所失,是的,我們失去以及正在失去的,正是讓這個社會變得可親可愛的人性。這個社會為什么會有越來越深重的道德危機?為什么我們總是習慣于用錢和權力來衡量一切?為什么守望相助這種最基本的社會準則變得奢侈?這些問題,恐怕是《挾尸要價》拋給這個時代最悲涼的叩問?! ?/p>
當一個年輕人冰冷的尸體都可以成為交易的工具,都可以成為生財的渠道,當撈尸也成為產業,我想,這個社會必然是出了問題——金錢和利益,正在吞噬這個社會賴以維持的必要的善。而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政府借西門慶故里生財”這樣的權力表演,它在告訴人們:金錢至上,是這個社會可以遵守的潛規則,甚至,是一種信仰?! ?/p>
不少政府部門正迷失在“什么來錢搞什么”的狂歡中,人們也正迷失在這個越來越習慣于用權錢衡量成敗的社會,越來越習慣于被警惕的眼神盯著,然后將這種眼神冷冰冰地還給別人?!稈妒獌r》這張照片,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感受這種徹骨的寒意,并以此為原點開始思考——金錢和利益,什么時候開始成為了主導這個社會運行的規則?而那些熱衷于爭權奪利的權力者,也應該反?。核麄兊男袨?,是如何令惡的種子不斷生根發芽,令社會失去了本該有的溫度?! ?/p>
療救人心,從用手術刀揭開瘡疤開始,這過程很疼痛很糾結,但這手術非做不可……
2010.8.22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