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中國雜談之二: 私有經濟:該不該有所限制?(下)
2,"我國體現為國有工商企業資產、非經營性資產、金融資產、城市土地資產、自然資源資產以及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等資產的公有資產,仍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估算要占50%以上。這就是公有制仍占主體地位的主要體現。"
"公有制"的全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它與"公有資產"不是一個概念。如果這樣的"公有資產"占優勢就等于"公有制為主體",那世界上的所有資本主義國家都可以說是"公有制為主體"了。還有,農村土地分田到戶后實質上已成為私產,金融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等也不全是"公有資產"。
3,"國有經濟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也是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的主要體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個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這個社會的經濟結構,即一個社會的全部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與其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即然是基礎,就不只是一個控制力的問題,還有一個"量"的問題。沒有"量",何談"質",何談"控制力"?而且量變必然引起質變,這是哲學的常識,也是列寧為什么強調要把握一個"分寸"、"退卻"要有"限度"的原因所在。此其一。其二,不錯,到目前為止,公有制企業還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但是這種局面正在改變。現在我們正大力支持民營資本進入能源、鐵路、金融、外貿、電信、國土資源、市政、教育、醫療等領域,民營資本也正在大舉進軍這些領域。就拿能源行業來說,"2011中國能源集團500強"民營企業入圍數量達到278家,而2010年時還只有137家,一年多了一倍,發展可謂神速。這也正印證了恩格斯所說的,資本的"巨大的擴張力一一氣體的膨脹力和它相比簡直是兒戲"。
實際上,這些年我國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是: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乛為主體乛為主導乛控制國民經濟命脈乛投向體現公共目標的社會產品(如養老、醫療、住房等保障)乛徹底去掉所有制標簽,公平競爭。因此,這里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現在公有制經濟還占多少比重,也不在于國有企業還是不是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這些都是會変的。問題的關鍵在于:總設計師設計的是以"發展生產力"為"本質"的社會主義,也就是這個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公有制無所謂,并為此大力進行"改革"。正因為這樣,"主體"與"非主體"這個"度"他們就根本沒有控制,私有經濟早就越過半壁江山;如此,他們對"控制"與"非控制"這個"度"難道就會有控制?他們現在不正在"打破"(公有制經濟的)
"行業壟斷"、創造私有經濟同公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嗎?在這里,只不過將"控制"說成必須打破的"壟斷"。私有資本控制我國的國民經濟命脈乃至整個經濟,恐怕只是個時間問題。
4,"中國不存在所謂'國進民退'的問題,同樣也不存在所謂'民進國退'的問題,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改革開放以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國進民退"或"民進國退"是指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的變化,不是看它們各自是否有發展。這是起碼的常識。不錯,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是都有了發展,但它們各自的發展速度如何呢?民營經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鼓勵、扶持下,年均增速在20%以上,而整個經濟的年均增速是9、8%,國有經濟的增長速度也就可想而知了。由于發展速度相差懸殊,也就造成了無可爭辯的"民進國退"的亊實。我們的政策與其說"兩個毫不動搖",不如說"一個毫不動搖"。一個國家在所有制上不是向公有化方向發展,就是向私有化方向發展。長期的、永久的"共同發展",是不可能的。
5,"國有企業現在都實行股份制、公司制,而且大半已上市,公有與非公有之間現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現在再講國企與民企之間的差別和沖突,已沒有太大的意義。"
這里說的是所謂"混合所有制"也就是股份制問題。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怪物下的一個怪胎。股份制、上市公司這些不是中國"改革"的發明,是從資本主義那里"照抄照搬"來的。資本主義搞股份制有它的理由和"條件"。理由是如馬克思所說的股份制可以建立"個別資本不可能建立的企業",從而"使生產規模驚人地擴大";"條件"是資本主義社會廣泛地存在著(分散的)資本。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各種資源基本都掌握在國家手中,因此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之一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主義并不需要到社會上去廣泛地籌集"資本";再說,社會主義社會也不存在這樣廣泛的、分散的"資本"。什么叫資本?簡單地說,資本就是剝削的手段。馬克思說,在社會主義社會,"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的財產。"總設計師自己也說,社會主義的"本質"之一是"消滅剝削",也就是他在口頭上也不贊成社會主義社會廣泛地存在著"資本"。本人雖不反對在現階段的中國私有經濟可以有一定的發展,但是與資本主義是有本質區別的。"籌資"只是他們大搞股份制的理由之一,他們還有更重要的理由:讓國有企業形成"市場機制"。他們要借助私有者在市場中"逐利"的特別"敏銳"一一特別強烈的感覺,讓國有企業成為對誰(比如對政府)都不買賬、只對市場買賬的、一心只為"逐利"的"現代企業"。如此,國有企業就改變了性質。他們還說什么搞混合所有制能"增強國有經濟控制力影響力",這只不過他們"夢"得美。這樣看來,社會主義普遍搞股份制既沒有"理由",也沒有"條件"。他們大搞"混合所有制",重新回到過去的"公私合營",是在私有化道路上"攻克"存量公有產權的一種手段。他們說現在再講國企和民企之間的差別已沒有意義,那請問,憲法、黨章中規定的我國"公有制為主體"是不是也已經沒有意義?他們要大力"模糊"國有企業身份,極力摘掉企業"所有制標簽",竭力消除"所有制鴻溝",希望象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突破"姓社姓資"一樣,現在再來一個突破"姓公姓私",也就是"抹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一一毛澤東說,這是修正主義思想。也就是資本主義思想。
6,"一個國家是否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并不是由國有經濟所占份額的多寡決定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社會公正十市場經濟。"
私有經濟、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私營企業主以資本為手段攫取雇傭勞動的剩余價值,就是最大的社會不公。不知"吳氏社會主義"的"社會公正"從何而來?社會主義也叫"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在這里,"共產主義"也應該改為"私產主義","共產黨"也應該改為"私產黨"。
7,"沒有私有經濟就解決不了中國的就業問題,就解決不了中國的貧困問題。"
這是那些"成功人士"的普遍觀點。如中國的"成功人士"、一等一的富人馬云就公開說:"大家第一不能仇富,不能仇官。一個社會必須提倡陽光下的財富,不是把村里的地主都殺了,農民就能富起來的。"你看,在馬克思看來是極不合理的、見不得陽光的(資產階級就是否認剩余價值的存在的)且殘酷的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奪",在馬云先生看來卻是天經地義的"陽光下"的"天賜"。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隨著這些富人們在經濟上逐漸占據統治地位,他們必然會要求改變上層建筑,改變意識形態。
這個問題總的說來就是"工人要靠資本家來養活"、"農民要靠地主來養活"的濫調,其背后就是"私有制是對人的本質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