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課上有一道經典的應用題題目:一個水池,上面有個水管注水,每分鐘入水x立方米,下面有個水管放水,每分鐘出水y立方米,求解,多長時間能把水池注滿或者放干。
在訓練對數學知識的運用方面,這當然是個好題目,可是其表述方式違背生活常識,難免讓人覺得有點怪。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做題的時候有過跟我類似的想法:一邊注水,一邊放水,這也太浪費水了吧,為什么干這么荒唐的事兒呢?
其實,這種荒唐不但存在于數學課本上,也實打實地在日常生活中發生著。當然我指的不是用水的問題,而是指一些政策的邏輯。
2014年的春晚上有一首歌,叫做《老阿姨》,獻給“全國道德模范”,以及2013年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人物龔全珍老人。龔全珍是開國將軍甘祖昌的夫人,1950年代隨甘將軍辭去公職回江西老家種田。國家保留了他們夫妻二人的工資待遇,但他們把錢幾乎全都捐出來,用于村里的建設。如今,龔全珍老人已經90多歲了,還在發揮余熱。
《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上的介紹視頻中這樣說:“1986年,甘祖昌這個將軍農民離開了人世。他給村里留下的,是修好的水渠、建好的大橋和改造好的良田,給家人留下的,是數枚用鮮血換來的軍功章。龔全珍含著悲痛,把丈夫葬在了山里,讓將軍繼續守候這片為之奮斗了一生的土地。”
甘將軍奉獻過的村子現在發生著什么,詳情我不清楚,在當前的宏觀形勢下,或許也在進行著土地確權、流轉等。如果是這樣,那么該村的土地經過改造,還配有水利設施,相對而言就會轉化為更多的“財產性收入”,進入某些特定個人的腰包。
這個具體事例是時代轉折的縮影。甘將軍在那個年代不是特例,而是無數無私奉獻過的千萬社會主義建設者之一。如果說新中國在建國時是一個近乎干涸的水池,是這些前人舍生忘死地勞動,為水池蓄水;如果說改革是個“釋放紅利”的過程,那么就要承認“紅利”不是天下掉下來的,正是這些前人忘我地積累下來存于“水池”之中的。
積累不是目的,積累下來當然是為了使用的,問題是怎么用。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本是正常的;可是這里的“前人”與“后人”都是總體上的代際概念,至少我們的“前人”在辛苦栽樹的時候是在為整體上的下一代勞動,而不是為了“后人”中的某些人而勞動。如果前人栽樹,后人搞林權改革,一部分捷足先得者把前人栽的樹變成自己的私產,只供自己乘涼,或者別人要乘涼就收租金,那么道德上的困境就出現了。
奉獻的價值基礎是利他,市場的價值基礎是自利,二者是相悖的。這種悖論不僅體現在兩個時代的轉折上,在今天也還持續存在著。當下,一方面是主流價值觀在鼓勵奉獻精神、褒獎奉獻行為,另一方面是在市場化改革中也會帶來一些人過度自私自利的問題,反映在我們的媒體上,到處都可見這兩種背道而馳的價值理念的奇妙混合。這就構成了當前價值體系中的“水池困境”。
利他是高尚的,我們應該致敬;不損害他人的自利也不可恥,我們沒必要鄙夷。可是,要講利他主義,就要全社會一起講;講利己主義,也要全社會一起講。不應當既鼓勵一部分人以“我為人人”為標準,卻同時放任另一部分人搞“人人為我”的那一套,否則對無私奉獻者的褒揚就不像是褒揚,而是輕侮。鼓勵“傻子精神”,和把人當傻子,只隔一層窗戶紙。
任何自己不學雷鋒卻鼓動別人學雷鋒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