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務運動開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拉開了農產品與工業品的價格剪刀差,直到2008年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已經到了環境不能再犧牲、勞動力供給不能再增加、價格不能再低廉、能源和原材料被國際漲價牽著鼻子走的局面。歷史到今天似乎可以蓋棺定論,單一的現代化,一是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使命,二是讓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成功地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主要利用金融手段,達到了其資本可以采用新的形式控制世界資源、掌握工業與農業和高科技之間的平衡分配器,還藏富于民,讓跨國企業控制世界經濟的良好局面。
美國早在羅斯福新政的時候,就開始實行城鄉一體化、工農業一起現代化。目前,美元繼續主導世界金融,美國現代化農業控制著世界糧食,通過控制世界糧食控制世界能源和世界工業品價格。在現代化的工業產品與現代化的農業產品中,似乎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和談判優勢大于工業產品的優勢。2008年7月多哈回合關于農產品談判的市場準入問題最后的“功虧一簣”就可以看到端倪,最近高盛在中國收購生豬養殖企業,這些都預示著農產品的現代化是新興經濟體普遍的軟肋,恰是未來高價、高回報的地方。同樣這也預示著接下來的30年,無論怎么走,美國都將是下一輪世界經濟博弈的主導者。因為中國近百年盡管完成了工業的現代化,但是不知道還要用多少年才能完成農業的現代化?
歷史上大面積的糧食饑荒,根據專家統計分析,其實只有5%是不足造成的,絕大部分是分配不公造成的。今天的世界生產已經足以可以消弭這種分配不公,特別是在今天高科技形勢下,糧食的種類、產量、庫存等都不斷地提高,真正的短缺很少。近30年來,世界絕大部分國家很少發生實體糧食危機,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消滅虛擬經濟部分引起的糧食危機之可能。
自從糧食類企業和糧食類商品資本化后,也就是其商品期貨化,其企業債券、證券化等制度確立后,糧食的虛擬價格以及實體價格的差異就開始產生了,所以分析國家糧食安全以及定價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方向。實體價格是基于糧食的產量以及庫存,以及正常的利潤、供求波動等因素形成的。虛擬價格則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基于避險、投機之目的的博弈形成的。一般情況下,判斷國家糧食是否安全應考慮下列因素:一是糧食當年的產量;二是現在的庫存,這是實體部分;三是糧食資本化、期貨化之避險與投機;四是不可忽視的是還要觀察受到美元的弱勢影響所造成的石油、資源類商品價格的高漲傳導的影響。
目前世界糧食安全以及定價,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①影響世界糧食產量原因,包括播種面積、品種選擇、氣候、決策因素;②世界主要產糧國家的產量以及庫存概況,以及政府決策;③世界主要期貨市場、期貨商的主要動向;④資本市場基于預期對于當今世界糧食安全以及定價的分析與判斷;⑤國家糧食安全與定價模式與機制。
隱形戰爭:中國境內糧食定價權的爭奪
從2008年開始,中國關于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WTO過渡期已結束,跨國公司開始進軍中國糧食流通領域。據報道,一家隸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企業,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等糧食主產區建立或并購糧食加工企業,并在江蘇等省準備建立糧食收儲企業。這意味著跨國糧商已在實施在中國的糧食戰略布局。
1.開始的危局:跨國糧商在中國的布局
在跨國企業已掌控中國植物油定價權的情況下,如果進一步取得糧食流通的控制權,會使中國失去糧食定價權,給中國糧食宏觀調控和糧食安全造成被動。于是,在國際糧價高漲的情況下,中國阻斷了國際市場向國內的傳導通道,暫時保持了國內糧食價格的基本穩定。中國糧食生產對外依存度雖然較低,但中國化肥生產中硫磺與鉀肥高度對外依賴,國外有可能通過提高肥料成本,抬高中國糧食價格。
一家跨國企業,通過幾年的發展,在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居壟斷地位,占中國市場份額的60%~70%。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然后再建立或收購面粉廠、大米加工廠,用植物油的銷售渠道進入糧食消費市場,這是一條明顯的布局式的戰略路線圖。
業內某權威指出:世界四大糧商一方面建立糧食加工流通企業,一方面開始尋找糧源。中儲糧是中國最大的糧食儲備企業,是四大糧商合作的首選對象。三年后四大糧商會成為中國糧食加工銷售的龍頭。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普遍存在外資優于內資的思想,給他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建立或并購糧食加工企業。即使跨國糧商不與中儲糧合作,他們也能找到糧源。現在的地方糧食企業大都經過改制,很多變成了個人承包,很容易被收購,或者充當四大糧商獲取糧源的工具。
這位權威人士又透露出我們的短板:目前,中儲糧作為中國最大的糧源控制企業,具有較強的實力,卻沒有糧食加工業務。中糧集團有加工業務,卻不能掌控糧源,銷售網絡也不夠。華糧集團雖然在中國屬于比較大的企業,但實力與跨國公司不能相提并論。目前中國糧食市場調控存在的一大問題是只有儲備,沒有加工品和銷售的控制,這樣就會給調控帶來風險。
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通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后之手”,它們壟斷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農作物的定價者。近些年,跨國糧商通過掌控世界大豆價格,造成中國油脂加工企業虧損,然后展開大規模并購。目前,中國80%大豆壓榨能力為跨國糧食企業控制,國內企業失去了話語權。
糧食安全的關鍵在加工流通領域,跨國公司想用低價糧食沖擊生產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掌握了糧食加工流通,就掌握了糧食制成品的定價權,這會影響到中國糧食市場的調控。跨國糧商不僅有強大的資金優勢,而且通過食用油已建立起營銷網絡,并樹立了一系列品牌。他們利用這些優勢,與中國糧食加工企業競爭,會有很強的殺傷力。
2.對策:有點力不從心
應對跨國糧商的對策,中國糧食商建議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提高其進入糧食加工流通領域的門檻,嚴格小麥、大米等口糧加工產業的外商準入制度,控制外資進入的速度和規模。同時,應由國家協調,盡快實現央企與央企聯合、中央與地方聯手,建立糧食加工流通的大型企業集團。前者與WTO規則是否相符?后者是否能夠得到支持,得到支持之后是否建立起高效的生產能力和服務管理能力?畢竟就這個行業,從生產管理,到加工運輸,中國的整體水平落后世界先進水平很多年。
以上現象的出現與國家長期實行的國有糧食系統的不作為、反向作為、壟斷作為分不開的,而眼前的危機又繼續提出這些封閉市場的作為,即使能夠推行也是短期的。在這個危機面前,需要的是對“三農”政策的根本改變,從土地政策、金融政策、財政稅收政策上扭轉計劃經濟、封建經濟的積習、弊端,從根本上壯大“三農”的實力,才是真正的出路。從這個意義上說,以上危機剛好給政府提供了一個改革的機會,就這個領域而言,不改革等于死亡。改革好了,中國的現代化就基本上走上了正道。迎接挑戰無疑是最具有前途的。甚至即使是被動的放棄些利益和自尊,如果能夠換得“三農”的現代化那是值得的,但是卻需要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勇氣。
注:本文部分摘自我應邀為東方出版社《糧食戰爭》一書所作書序。糧食戰爭的本質不僅僅是市場供給與需求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控制市場力量的力量”作用的結果。中國改革開放30年,為什么還沒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們是不是在慢慢地喪失糧食的定價權?我們會進入高糧價時代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