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高明
今天在北京湖北大廈,參加了環保部南京環科所、中央民族大學、第三世界網絡(TWN)、德國技術合作合作公司、德國經濟合作部聯合召開的國際研討會:第四次轉基因生物安全國際探討會,會議由環保部轉基因生物安全首席科學院薛達元教授發起,環保部生物安全辦公室王捷處長出席會議。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環保部南京環科所,同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Taiwan國立成功大學,以及德國、挪威、美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科學家在會上發言。新華社、美國科學雜志社、科學時報、科技日報、第一財經日報、科學新聞等媒體記者約100多人參加會議。我在會上做了《試論轉基因作物的生態風險》的大會發言。
會議雙方專家觀點針鋒相對,討論非常熱烈,說明科學家、媒體、公眾對這件事已經非常關注了。有關會議情況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章柯的文章,章記者的文章披露了一個嚴重的事實,即轉基因已在中國非法種植,相關責任人并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國務院調查發現一些地區轉基因作物非法種植
章柯
來源 一財網 2011-04-28 15:12
最近,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連續召開了多次會議,針對轉基因和食品添加劑等問題,責成農業部作為牽頭部門,到國內部分省區對轉基因作物進行調研,調研已經結束,正在形成調研報告。
由國家農業部牽頭的調查組近日調查發現,在一些地區存在轉基因作物非法種植的現象。
環境保護部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王捷處長在今天(28日)上午召開的“生物安全國際論壇第四次研討會”上透露,最近,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連續召開了多次會議,針對轉基因和食品添加劑等問題,責成農業部作為牽頭部門,到國內部分省區對轉基因作物進行調研,調研已經結束,正在形成調研報告。
“在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在管理層面上,存在管理不夠嚴格等問題,在一些地區轉基因作物非法種植的現象還是存在的。”王捷說。
去年,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中國重要的水稻種植地湖南和湖北的種子市場上發現了正在違法出售的轉基因水稻種子。本月20日,綠色和平公布了在北京、武漢、廣州,及香港等多個城市進行的食品抽樣檢測結果,在中國多地出售的嬰兒食品、普通餐館的快餐米飯及加工米粉中,均含有轉基因成分。
王捷說,目前在生命安全領域,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很多問題還沒有搞清楚。轉基因技術是繼續發展,還是有限制地發展,現在還是一個有爭議的焦點和敏感問題。
“環保部作為環境安全的主管部門,對這一領域的發展非常關注。因為轉基因等生物技術一旦被釋放到環境中去,如果有危險的話,再想把這些危害物質回收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最擔心的。”王捷說,包括轉基因在內的現代生物技術,也可能會給人類帶來解決諸如糧食問題、減少殺蟲劑等問題,但必須經過科學的評估,在確實能保證其安全性后,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批準和履行相應的手續。
王捷透露,最近,國務院主要領導也對轉基因及其產品給予高度關注,在有關批示中也表達了對一領域的擔憂,并指示科技部門包括科技部、中國科學院等單位,一定要在這一領域加大研究力度,做出科學明晰的結論。
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新品種,做大做強現代種業。”“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管理力度”。
在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對轉基因技術和應用持堅定的肯定態度。“對風險要有正確的理解。沒有什么事是絕對安全的。”他認為,要解決未來的吃飯問題,必須突破傳統技術,采取新技術、新方法。
朱禎說,近十年來我國水稻單產一直徘徊不前,畝產在430公斤左右,單靠傳統育種已很難有大的突破。而轉基因技術為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重要途徑,有助于解決未來對糧食的需求。
不過,對這一觀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認為,轉基因作物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產量。轉基因是在大農藥、大化肥、除草劑基礎上做“種”的文章,會讓人越來越賴,地越種越瘦。
蔣高明說,由于轉基因作物的入侵性和污染性,大面積推廣轉基因作物將導致生物多樣性尤其是食物多樣性降低,從而加大了食物安全隱患。
蔣高明指出,轉基因至少存在三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轉基因對生命結構改變后的連鎖反應不確定;二是轉基因導致食物鏈“潛在風險”不確定;三是轉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其清除途徑不確定。蔣高明認為,應當用生態學辦法解決的糧食增產問題,盡量不要使用轉基因技術。
對于轉基因問題的不同觀點,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所薛達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轉基因問題需要長期的跟蹤研究和實踐,才能最終得出一些相對比較科學、準確的認識。
相關:
中國轉基因生物開發情況
中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6年-2000年,從國家“863計劃”啟動開始。此階段的主要目標是,追蹤世界科技前沿,鼓勵模仿世界先進技術。主要研究工作是基因的克隆、植物轉化,還包括一些初期的產業化嘗試。
21世紀,我國進入了轉基因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此一階段的目標為:從部分自主創新到全面自主創新階段,并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最終建立起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
據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禎介紹,在此期間,我國開展了基因組計劃,并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組的圖譜構建工作,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到世界基因組學研究的前列,引起世界的高度關注。
與此同時,中國開展了農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并在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一大批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功能基因已被克隆,包括高產、抗逆、優質等決定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為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型轉基因作物品種奠定了基礎。
朱禎介紹,目前我國轉基因抗蟲棉業已實現產業化,2008年我國抗蟲棉種植面積達棉花種植面積的72%,國產抗蟲棉面積占其中的91%。1999年-2008年期間,我國抗蟲棉累計推廣了2.2億畝,減少農藥使用量80%以上,年節省農藥4.5萬噸;平均每畝增收節支220多元左右,經濟效益高達400億人民幣,遠高于同期我國對轉基因研發的投資強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