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b.com.cn/1634427/20110419/201051.html
“轉基因”是中國近幾年繞不開的話題。實際上,安全未獲考證時,此類食品已經充斥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近日中國轉基因專家的背景在網上曝光,因其中多數人身份與贊助推進“轉基因商業化”的洛克菲勒基金和轉基因巨頭孟山均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廣大網友對其能否保持科學的中立性產出巨大的懷疑。
根據網絡曝光的名單,推進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急先鋒”張啟發教授,其實驗室最大的合作伙伴是美國孟山都公司,同時兼任“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和“孟山都獎學金評定委員會”主任。
此外,轉基因的推行者郭三堆、賈士榮、黃季焜、吳孔明等科學家均在曝光之列。2009年8月,中國農業部針對轉基因水稻種子頒發的安全證書,與之前的國家投入共計240億元用于轉基因開發的戰略決策思路一脈相承。但疑問并未就此消失。
眾所周知,轉基因飽受爭議的兩大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和產業安全問題,在全球范圍內不僅沒有形成共識,而且分歧日益突出。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科學與政治經濟背景之下,轉基因革命居然成了中國的國策。如今,中國轉基因專家的身份被曝光,深受民眾懷疑。如此看來,“轉基因”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如何才能守住中國“非轉基因”的領地?事實還沒那么簡單。
附:《轉基因主糧問題的真相與危機》V4.0 轉基因專家國際背景 部分節選。
(點擊鏈接下載《轉基因主糧問題的真相與危機》V4.0 http://www.wyzxsx.com/ebook/zongshu40.doc)
9.2.安委會成員的國際背景
【核心提示】第8章第12節列舉了中國轉基因研究與推廣的部分關鍵性人物介紹,這些人物中部分便是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成員,目前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的安委會成員大多有留學美國的背景,或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孟山都相關的單位任過職,或是直接參與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發,存在利益相關。由這樣的一群人來負責轉基因作物安全審批,其結果可想而知。
吳孔明,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所長。在吳所長主持過的研究項目中,赫然列著“Rockefeller(洛克菲勒)基金會課題(2003-2004)和USDA(美國農業部)課題(2003-2004)”,美國農業部與洛克菲勒基金會一起為轉基因糧食“造福人類”而并肩奮斗。
黃大昉, 1986—1988年和1992年曾以訪問科學家身份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從事微生物分子遺傳研究。多次在公開媒體上力挺轉基因。
陳茹梅,主持的項目有:國家 “863”課題:利用植酸酶基因創建磷高效利用的環保型玉米、油菜新株系。國際合作項目(主持人之一):玉米種子生物反應器的建立及其在飼料工業中的應用。
賈士榮,自己就在申請一個轉基因水稻(抗白葉枯病轉基因水稻)安全生產許可證書,但是,他自己承認,他并不掌握這種水稻的專利權,他只是通過自己的美國合作伙伴征得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同意獲得這種水稻的使用權,賈教授是在為美國的轉基因水稻申請在中國的安全生產許可證。賈教授還有一個身份:民營股份制企業深圳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和董事,他也想打造自己的“孟山都”。
胡國成,來自洛克菲勒基金會參與投資的中國水稻研究所。
彭于發,“1985~1996年曾3次在美國、澳大利亞進行合作研究”。彭于發是專門負責生物完全性研究的專家,2004進植保所,到2006就承擔了8項生物安全性研究項目,項目經費超過3000萬元。
張啟發,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其后于該校從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兼任亞洲水稻生物技術合作網絡指導委員會主席。”2007年5月1日,張啟發院士又榮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張啟發教授還擔任美國Rockefeller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從事農業教學科研工作26年來,主持承擔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項目等二十余項重大(點)研究項目。
黃季焜,轉基因主糧的力挺者,1990-1992年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福特基金會共同設立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做博士后”。1993年黃又出國,“去斯坦福大學做合作研究,1994-1995年在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任研究員”。他還是“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政策顧問”,而洛克菲勒基金會組織的國際農業研究磋商小組曾吸收世界銀行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參與。黃季焜的夫人,從2001年開始,先是在賈士榮所在的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工作,并同時在賈士榮任董事的創世紀轉基因技術公司任職多年,后來她又被孟山都聘用。
陳章良,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專業畢業。陳章良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Roger Beachy教授,同時參加了第一批的轉基因植物研制。1985年陳章良受雇于孟山都公司,他的科研成果給孟山都公司獲得了巨額的專利費。后來陳章良成為中國最早公開支持轉基因植物推廣的科學家。2007年2月,陳章良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全面布置廣西與孟山都的合作,在廣西超額完成孟山都的種子推廣計劃。
范云六,其植酸酶玉米就是此次獲得農業部頒發的轉基因生物安全生產許可證書的兩個轉基因糧種之一。她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參與的“國際HarvestPlus項目中國負責人”,范云六院士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的一個中間代理人,同時她又是中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意義真是非同小可。
我們還要再來認識一個外國科學家,這個人對農業部批準兩種轉基因主糧安全證書的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就是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簡稱ISAAA)創始人和現任主席克萊夫·詹姆斯(Clive James),他聲稱:“中國政府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決策。”(《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主席高度評價中國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2009年12月11日,新華網)本文第二部分介紹了ISAAA的主要贊助商和控制者洛克菲勒基金會。ISAAA是轉基因作物不遺余力的推廣者和鼓吹者,每年ISAAA還要與洛克菲勒基金會聯合發表“生物技術商業化及轉基因作物的全球態勢”年度報告,以權威形象鼓吹轉基因作物發展的重大成就,而且“為各國生物技術研究發展和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ISAAA與安委會很多人員關系密切,前面第8章第5節指出了國內轉基因專家多次引用ISAAA的年度報告作為支持轉基因的依據。2007年1月29日,由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和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聯合主辦的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主席Clive James博士專題報告會在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舉行,“報告會由黃大昉研究員主持,范云六院士、林敏所長、中科院農村政策研究中心黃季焜主任以及在京農業科研機構、有關管理部門及企業的專家、技術人員和研究生共150余人參加了會議”。(《Clive James博士專題報告會在生物技術研究所舉行》,2007年2月5日,中國農業信息網)從公開的報道看,轉基因科學家與ISAAA這樣國際轉基因推手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綜上種種,我們看到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導的轉基因作物推進體系確實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中國的大批轉基因科學家都自覺不自覺地被編織在這張網上,成為為其奔走效力的走卒。這些跨出美國大學校門的農業科學家和農學家在中國簡直數不勝數,并且紛紛占據關鍵地位,這不能不讓中國人為自己的口糧高度擔憂。
8.12.中國轉基因研究與推廣的部分關鍵性人物介紹
中國轉基因研究和推廣的關鍵性人物大都是美國資金和機構培養的。中國轉基因研究以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科院等研究機構為主,以張啟發、范云六、陳章良、賈士榮、黃季焜等科學家為代表。這些機構和科學家們都與洛克菲勒財團有聯系,大多數專家都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為全景的公司或機構提供的資金在美國學習和研究轉基因技術的。久而久之,都成了孟山都等公司的利益代言人。實際上中國圍繞著轉基因技術已組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利益集團。既然成了轉基因的專家,當然要無限的夸大轉基因植物的好處,而對其嚴重的負作用則不提。
1.張啟發
2009年11月27日,在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作物種植后,農業部批準了兩種轉基因水稻、一種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這也讓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準轉基因主糧可進行種植的國家。其中兩種轉基因水稻品種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院士等科研人員培育而成,是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系。
“張啟發,男,博士,作物遺傳育種和植物分子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獲得遺傳學博士學位,其后于該校從事博士后研究一年。兼任亞洲水稻生物技術合作網絡指導委員會主席。”(來源: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網站)
1.中美國院士,受雇于洛克菲勒基金
2007年5月1日,張啟發院士又榮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張啟發教授還擔任美國Rockefeller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合作計劃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從事農業教學科研工作26年來,主持承擔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項目等二十余項重大(點)研究項目。(來源:新華社及《科技日報》報道資料)
“1988年夏天,……這項國家863高科技生物課題、美國洛氏基金會資助課題‘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分子標記鑒定和定位的研究’取得可喜進展。”“1990年張啟發參加了用分子標記方法研究水稻雜種優勢遺傳基礎的角逐。這一研究課題很快引起了國際上的重視,1992年被列入美國洛氏基金國際水稻生物技術計劃重大項目。”(來源:《科技進步與對策》 1999年01期作者:魯大安 張春強)
2.被打造出來的院士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農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將張啟發等一批有潛力的青年人送往世界科技前沿深造,張啟發歸國之時,當時的校長孫濟中教授就認定這個小伙子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生命科學研究方法,是華農的未來。
“一窮二白。缺水,建水塔;沒電,買發電機。總而言之,砸鍋賣鐵,舉全校之力為張啟發搭建科研平臺。專門為張啟發組建生物技術研究中心。與此同時,跨學科抽調一批嶄露頭角的學者給他充當助手,并專門開辦7年制本碩連讀的生物技術班,培養后備科研隊伍。
“校方甚至專門為張啟發配備了一位實驗室總管——他過去的老師、曾經當過科技副縣長的章榮德,因為老章既懂業務又懂管理。在張啟發的周圍,孫濟中不止一個,章榮德也不止一個,他們共同造就了張啟發。”(來源:《湖北日報》 2004年4月14日)
實際上,不僅在“生命科學研究”中,張啟發鮮為人知,就是在水稻、小麥的數量遺傳學、分子標記領域,——也就是張啟發自己的地界——,他的水平最多也不過是中等偏上而已。證明如下。
根據1998年頒發的“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張啟發“在國內外多種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63篇,多次在國際會議上特邀報告,論文被引用280余次。”(見:http://www.cycnet.com/cysn/ hotspot/sciward/000328024.htm)。也就是說,在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前,他發表的論文,每篇平均被引用了4.4次。
當然,在當上了院士之后,張啟發的論文數量和論文引用率都有大幅度地增長。2003年,張啟發獲得何梁何利基金 “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在獲獎介紹中,有這樣一句話:“張啟發課題組近十幾年來共發表論文120余篇,被SCI收錄雜志引用1200余次”。(見:http://www.hlhl.org.cn/news/findnews/showsub.asp?id=518)。也就是說,五年左右的時間,張啟發不僅論文數量增長了近一倍,連引用率都番了一翻還多。難道張啟發真的引起了“外國同行”的“注意”了?其實,如果我們稍微花費點兒心思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以張啟發為通訊作者的學術論文中,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是1997年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上的Importance of epistasis as the genetic basis of heterosis in an elite rice hybrid,至今共被引用264次(2008年2月2日http://scholar.google.com檢索)。這個數字應該說是相當不錯的。但是如果仔細看一下那264篇論文,你就會發現,它們之中有四分之三的文章的作者全部是華人,并且是大陸華人。不僅如此,這些來自中國大陸的文章幾乎全部都發表在2000年以后。這說明了什么呢?這說明,認為“搞生命科學研究,不注意張啟發不行”的,并不是什么“外國同行”,而是“國內同行”。“國內同行”為什么“不注意張啟發不行”呢?原因之一就是:張啟發是院士,手中握有生死予奪的大權。
(作者:亦明,來源:天涯社區)
其實準確地說,張院士不僅是華中農大打造出來的院士,更是世界銀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基金會打造出來的。更進一步說,張院士更可能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推行轉基因革命的急先鋒。
3.變身轉基因科學家
2000年10月,張啟發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最終成為“轉基因科學家”的領隊。
Jumin Tu, Guoan Zhang, Karabi Datta, Caiguo Xu, Yuqing He, Qifa Zhang, Gurdev Singh Khush & Swapan Kumar Datta(2000). Field performance of transgenic elite commercial hybrid rice expressing Bacillus thuringiensis -endotoxin. Nature Biotechnology 18, 1101-1104.
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報告Bt轉基因的水稻恢復系明恢63及其雜交后代汕優63在田間既抗蟲、又增產。雖然這項研究所使用的轉基因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范云六,水稻材料明恢63和汕優63是謝華安培育出來的,并且田間實驗是在武漢進行的,但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卻是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的Swapan Kumar Datta。
4.秘密會議:轉基因水稻的首次亮劍
2004年9月,中國科學院學部“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咨詢組(成員包括張啟發)向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對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策略的建議》,提出“在繼續擴大抗蟲棉種植的同時,重點推進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來源:中國科學院院刊 2004年第五期)
2004年11月底,國家農業部召開的一個討論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會議,12月1日會議結束,但是官方沒有公布會議內容。2004年12月9日,南方周末發表了一篇文章《轉基因稻米:13億人主糧后的利益懸疑》,披露了會議的內容,并指責這些轉基因科學家有謀取私利之嫌。
“張啟發是轉基因科學家,這次北京會議,就討論了他的一個轉基因水稻品種。”(來源:《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
5.轉基因大米非法流出,違法者毫發無傷
在2004年12月20日出版的美國雜志Newsweek的一篇采訪張啟發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張啟發說,在進行著中國最大的轉基因水稻田間試驗的武漢,‘一家種子公司獲得了轉基因水稻的種子,并已經開始向當地的農民銷售。’張啟發還說,有超過100 公頃轉基因水稻正在被種植。”
綠色和平組織根據這個線索,在2005年春季到湖北調查,其結果就是2005年4月13日公布的一份震驚世界的調查報告——《非法轉基因水稻污染中國大米》。“根據種子公司和農民所提供的數據,我們綜合估計湖北去年最少有950-1200 噸轉基因大米已經流入市場。今年的種植面積至少為20000-25000 畝,如果不加阻止的話,可產轉基因大米10000-12500 噸。而且,因為轉基因大米會被混入到普通大米,因此受污染的大米數量遠不止此數字。由于轉基因大米與普通大米外表無異,而且沒有標示,湖北省和其它地區的消費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了還沒有經過國家批準的轉基因大米,對公眾健康構成巨大的威脅”
http://www.greenpeace.org/raw/content/china/zh/press/reports/119222.pdf
這份報告中,還有這樣一段采訪記錄:
“武漢市華星種業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向我們表示:‘華農有個張啟發教授,他受農業部委托,搞了一個抗蟲汕優63 的實驗,安全期實驗現在還沒有完,第四年了,抗蟲轉基因水稻。……張啟發教授搞的抗蟲63 是從2001 年開始示范的,整個中國只有張啟發教授受農業部委托搞。在湖北有個科尼公司專門搞轉基因,科尼公司是張啟發教授任董事長,但現在他的主要精力沒有放在上面。……科尼委托松滋制種,松滋這個公司注冊資本金有700 萬,可以制雜交種。科尼把親本給它,然后回收種子。多了是它(松滋)的,科尼賣也不賣,因為它只賣給內部的。……華農大也有一個公司賣這個東西的,但不是松滋制種,是自己制種。’”
這份報告在末尾有一個《附錄一:相關科學家及公司背景》,其中說:
“張啟發教授所研制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品種正在申請農業部的生物安全證明書,以獲得進行商業化生產的許可,他同時還出任武漢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武漢科尼植物基因有限公司于2001 年2 月成立,由張啟發院士出任首席執行官。該公司曾在網上公開招引‘轉基因抗病、蟲水稻及品質改良’專案的投資,投資額為1 億元。有跡象表明該公司參與了制售轉基因抗蟲水稻種子。”
根據大量的直接和間接證據,現在誰都明白,湖北農民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種子只能來自華中農大的實驗田;華中農大的種子公司、張啟發的種子公司都直接參與了這些非法種子的制作、銷售;張啟發本人對此是清楚的,并且還曾向外國記者炫耀。
【注:《鳳凰周刊》2005年15期(總184期)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湖北轉基因水稻非法入市事件調查》(作者歐陽斌)。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一位專家對記者說,搞轉基因研究的專家很多人并不缺錢,但是他們希望能夠早點將自己的成果推廣,按照現有的程序,很可能很長時間都批不下來。‘有意或者無意的泄露一些種子,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種既成事實,另一方面也可以將這些轉基因的種子作為普通的雜交稻種到地方上進行申請,按國家規定只有轉基因的種子才必須由國家批準,這樣難度也就減少了。’”
http://www.ifeng.com/phoenixtv/72944908511477760/20050628/575423.shtml
由此可見,在“業內”,這種“有意或者無意的泄露一些種子”,早已是轉基因科學家們踐踏國法的常規手段了。他們當然不會“無意的泄露一些種子”,因為那樣對他們毫無益處。】
這個“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事件被揭露之后,農業部的表態最有戲劇性。首先,它宣布自己沒有從綠色和平組織那里得到檢測報告。其次,它宣布,“在中國境內進行轉基因產品的調查和檢測,必須遵照中國頒布的相關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并由農業部委托的檢測機構進行檢測。”也就是說,綠色和平組織委托歐洲基因時代公司所作的檢測結果不僅無效,而且有違法的嫌疑。最后,農業部把調查、處理這一事件的責任推給了湖北農業廳。
【注:《湖北轉基因水稻非法入市事件調查》中有這樣一段話:
“農業部曾經向媒體公布了一份聲明,表示對‘綠色和平’采用的轉基因檢測方法并不認同。施鵬翔對記者說,‘綠色和平’選擇德國的獨立公司進行檢測,是因為這家公司在國際上被公認為是最為權威的。他說:‘我們也知道中國有自己的檢測標準,所以在農業部的聲明發表后,我們很快就快遞了樣品和一封信給他們,但是就在當天,這個快遞被對方退回,只留下了我們的信件。’對此,方向東對記者說,并不是所有公民或者組織的采樣都會被采用。她說采樣要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而且方法也要符合法定程序,只有有資質的機構才可以進行這樣的工作。她還說,按照《種子法》的規定,把作為國家資源的種子拿到國外,是一種不合法的行為。施鵬翔解釋稱,所有送往德國進行檢測的種子全都是被磨碎的,使其不再具行可繁殖性。施鵬翔說:‘我們的任何調查都不是要打擊政府,也不是要具備法律效力,而是希望它能有科學的參考價值。’”】
而湖北省農業廳則出面正式駁斥綠色和平組織的報告,說該廳委托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核實,在大米樣品中并未檢測到 Bt基因成分。(見:張靜:《轉基因稻米走到十字路口》,《新民周刊》2006年9月13日)。
當然,紙是包不住火的。綠色和平組織接著在2005年 6月 13日公布了《非法轉基因水稻污染中國大米第二次調查報告》,2005年 8月 3日又公布了《致家樂福的信:發現轉基因大米》。湖北省農業廳最終在2005年8月發表聲明,宣布對三家種子公司進行處罰,并徹底鏟除田間的轉基因水稻。2006年1月,該廳又向全省發布通知,禁止銷售未經農業部批準的轉基因作物種子。(見:綠色和平:《非法轉基因稻米驚現亨氏嬰兒米粉——常見問題解答》。
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press/reports/heinz-baby-food-q-n-a)。
但張啟發卻毫發未傷。
再后來,綠色和平組織在2006年3月宣布,在北京超市貨架上銷售的“亨氏嬰兒米粉”發現Bt轉基因。半年后,該組織在歐洲發現來自中國的大米含有Bt轉基因成分。據他們判斷,污染源就是華中農大的實驗田。2006年9月5日,Natue雜志在自己的網站上發布了一條消息:“Escaped Chinese GM rice reaches Europe”。至此,湖北非法轉基因水稻事件,成了國際事件,并且使中國繼美國之后,成為第二個輸出轉基因污染糧食的國家。
2006年5月,張啟發當選為中國科協副主席。2007年5月,張啟發更上一層樓,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在21世紀,世界上總共爆發了三起轉基因植物污染事件,除了華中農大的Bt轉基因水稻事件之外,另兩起分別是2000年美國StarLink玉米事件和2006年美國LLRICE 601稻米事件。但是,華中農大的Bt轉基因水稻事件與前兩起事件有著本質的不同:第一,前兩起事件至多只是管理失誤所致,并不存在人為的故意擴散和污染。而華中農大事件屬於知法犯法,明知國家政策明令禁止非法種植,但仍舊為了牟取暴利而以身試法。第二,前兩起事件的責任方或者已經、或者將要蒙受極為慘重的損失,但華中農大事件的責任方——華中農大以及張啟發等人——則沒有受到任何法律和道義上的制裁。實際上,張啟發不僅沒有任何的悔過表現,反倒變本加厲,在2006年中國科協年會的開幕式上大聲叫喊:“轉基因食品是評價最透徹 管理最嚴格的食品”,“政府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絕對安全”。
(作者:亦明,來源:天涯社區)
2.陳章良
男,漢族,1961年2月生,福建福清人,無黨派,1982年7月參加工作,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植物分子生物學及基因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教授。現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1.效力孟山都公司
2002年“11月9日,在華盛頓大學圣路易斯美國中心,陳章良校長從華盛頓大學校長Mark Wrightom手中接過‘華盛頓大學杰出校友獎’證書。他是華盛頓大學建校以來首位獲得此獎項的中國留學生。他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分子生物學家Roger Beachy教授,同時參加了第一批的轉基因植物研制。”(來源:中國農大新聞網)
Roger Beachy教授是美國國際熱帶農業生物技術實驗室(ILTAB)創始人、主任,曾與孟山都公司合作開發抗草甘磷的作物。ILTAB得到了美國幾個聯邦機構、洛克菲勒基金會和法國的一個公共研究機構(ORSTOM)的資助,它致力于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物技術。ILTAB本來位于加州,后來遷往孟山都公司總部外面的圣路易斯唐納德丹佛植物科學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該中心由孟山都公司耗資超8000萬美元而建。(http://www.grain.org/briefings/?id=140)
大概是因為其導師的這種背景,陳章良才有機會得到孟山都公司的青睞。
據報道“l985年1月歐洲分子生物學學報發表了24歲的陳章良的第一篇論文,在世界上首次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將大豆蛋白基因成功地轉移到矮牽牛(茄科植物)上,并使大豆蛋白基因在矮牽牛種子里得到表達。……當陳章良取得這項舉世矚目的成果后,孟山都公司立即把作為一般學生的陳章良吸收進公司給予專家學者的待遇——專門給他一套精密儀器設備,從事基因工程的研究。這對于陳章良來說,正如虎添翼,到公司不久便在去年6月成功地把抗花葉病病毒基因,轉移到煙草、番茄等作物上去,解決了世界上長期不能解決的防治植物花葉病的難題。嗣后,他又把一種能使昆蟲致死而對人體有利的蛋白基因轉移到蔬菜上去,使蔬菜生長期不用農藥噴殺就能達到防蟲害的滿意效果。這些科研成果都有極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因此給孟山都公司獲得了巨額的專利費。”(《華南熱帶農業大學院校報》 56期 1987年10月20日)
2.支持轉基因,繼續與孟山都合作
果然,后來陳章良成為中國最早公開支持轉基因植物推廣的科學家。
2000年8月21日,陳章良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轉基因作物并不可怕》。
2001年2月16日,“中國青年創新論壇·中關村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陳章良作了題為《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的演講,力挺轉基因食品。(《中國青年報》 2001年2月19日)
2008年01月10日,孟山都全球副總裁Jerry Steiner受陳章良邀請到中國農業大學演講:生物技術—未來全球經濟新引擎。(來源:中國農大新聞網)
3.領軍廣西農業經濟,又見孟山都
2007年2月,陳章良調任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2008年4月10日,《小康》雜志專門做了一個報道,其中說:
“1991年,陳章良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參加國際基因工程大會。
“同年的美國洛克菲勒國際會議和國際第三屆植物生物學大會上,陳章良又分別公布了北京大學‘蛋白質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一系列新成果。
“無論怎樣,如今的陳章良已經意氣風發地領軍于廣西農業經濟的戰略方陣。”(來源:2008年4月10日,《小康》雜志)
2008年6月25日,陳章良在南寧會見了全球第一大種子公司、美國孟山都公司副總裁麥克凡一行。陳章良說,廣西與孟山都的合作已經有7年多,孟山都公司在廣西推廣的“迪卡007”玉米新品種,填補了廣西高產優質、抗旱耐瘠玉米品種的空白。目前,迪卡007在廣西的推廣面積已近600萬畝。廣西希望能夠跟孟山都公司有更深的合作。(來源:南寧日報 2008年6月26日)
另據廣西科技成果網2008年3月14日的科技成果登記,科技項目“抗旱耐瘠玉米新品種迪卡007的引進與產業化開發”取得重要成果,按照“總公司+區域分公司+經銷商+農戶”模式,六年累計推廣應用迪卡007玉米 1026萬畝,完成計劃的513%。
3.黃季焜
現任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于菲律賓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農業科技政策,資源和環境經濟政策,價格與市場,食物安全和反貧困政策,國際貿易等研究。(來源:中科院農研中心網站)
我們首先注意到黃季焜是學經濟學的,而且是從事農業科技和食品安全政策研究的,地位重要。
“1990年獲菲律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隨后在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1992年回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1993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同年去斯坦福大學做合作研究。1994-1995年任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創建農業政策研究中心。2000年以來任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首席科學家,同時兼任數個國際組織的顧問和多家國內外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兼職研究員、教授。”(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2004年這一年,黃季焜沒少為轉基因商業化沖鋒陷陣。
據報道,2004年“6月9日晚7時,在中國農業大學西區新報告廳舉辦了新一期的名家論壇。中科院創新基地研究員、首席科學家黃季焜,圍繞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政策及其對經濟和貿易的影響等方面為在場的師生做了一場詳實而又精彩的報告。”(來源:中國農業大學 “黃季焜:發展轉基因農作物符合國家利益” 2004年7月6日)
2004年11月,黃季焜接受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今日早報記者采訪,認為“發展轉基因農作物符合國家利益。推遲產業化的政策成本會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浙江轉基因稻米產業化發展是推動中國轉基因產業化的重要進程。”(來源:《今日早報》 2004年11月25日)
幾天之后,農業部即將召開會議討論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的問題。確實,曙光就在一步之外。
可惜后來轉基因水稻商業化被擱置。黃季焜也被綠色和平組織揭露鼓吹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涉及私利。
據南方周末報道:“大力呼吁轉基因水稻的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季焜,其夫人是轉基因科學家賈士榮所在的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又同時在賈士榮任董事的創世紀轉基因技術有限公司任職。……賈士榮則是多種身份的人,他是轉基因科學家,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又是創世紀公司的首席科學家和董事,有商業利益。而現在,他向自己置身其中的安委會申請轉基因稻米的商業化生產。”(來源:《南方周末》 2004-12-09 )
4.范云六
范云六,1930年5月16日出生,漢族,湖南省長沙市人。1952畢業于武漢大學,獲學士學位;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獲得生物科學副博士學位;1980~1982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西北大學醫學院做訪問學者。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成員,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和生物技術顧問,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農業科學評審組成員等;現任國際HarvestPlus-China項目主席,中國農學會和中國作物學會常務理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農口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在農作物遺傳改良;在國內最早獲得轉抗蟲基因的水稻及棉花,并獲得延緩害蟲對轉單一Bt基因植物產生抗性的科學數據;利用玉米為植物生物反應器,開創了第二代低成本,環保,節能,高效植酸酶生產技術,為提高我國玉米種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提供了國際領先的技術支撐;開發了一種具有優越酶學性質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產新途徑。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發明獎、省部級獎和國家發明專利。培養博士生,碩士生近百名,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學術報告及專著等150余篇。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http://www.caas.net.cn/caas/ShowArticle.asp?id=4303)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院士風采的介紹更為詳細,其中提到:
“1980~1982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西北大學醫學院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回國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農口的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在農作物遺傳改良。……成功地人工設計和改造了Bt基因,在多種植物中表現高效殺蟲效果,并和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得到高抗螟蟲的秈稻“明恢63”和IR72及其后代,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不斷進行科研創新的同時還精心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其中博士近30名,碩士40名,國外進修生3名,這些學生廣泛分布在海內外的科研領域,并已成長為科研技術骨干。”
(http://bri.caas.net.cn/rcdw/)
如果說張啟發是轉基因界年輕新秀、科學暴發戶,那么范云六可以說是元老級人物、泰斗,在國內學界影響很大。
國際Harvest Plus項目是什么背景呢?據中國生物強化(HarvestPlus-China)官網介紹:
“2004年3月,Howdy Bouis博士(國際HarvestPlus項目主席)和雷新根博士(康奈爾大學副教授)專程從美國來京與范云六院士探討Harvest Plus-中國項目事宜,通過三人之間的積極溝通與交流,最終完成了Harvest Plus-China項目構思與設想,并于2004年5月開始啟動。
“國際HarvestPlus項目是在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CIAT)與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兩個國際農業磋商小組成員非贏利機構下的國際合作計劃,Howdy Bouis博士是HarvestPlus項目主任。該項目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2003—2007年期間已經獲得來自世界銀行、Gates基金會和其他捐助者的資助逾5000萬美元。HarvestPlus項目的使命是通過農作物育種(生物強化)減少和預防全球性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人類營養不良(鐵、鋅與維生素A)問題。
“2004年5月15日在北京召開了關于Harvest Plus-中國項目的計劃會議,11位來自美國和中國的專家與會共同商討。2004年11月15-16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了HarvestPlus-中國項目成立與啟動大會。
“會上,與會代表就成立Harvest Plus-中國項目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達成強烈的共識,成立了范云六院士領導的、由5人組成的“HarvestPlus-中國項目辦公室”,并且成立了由8位專家(5位來自中國)組成的“Harvest Plus-中國項目國際顧問委員會”。
“為了在中國啟動該項目, 國際HarvestPlus項目贊助約40萬美元作為中國科學家的前期研究費用。”
(http://www.harvestplus-china.org/swqh/swqh.htm)
“2005年4月16~20日在中國昆明舉行。參加會議的專家包括HarvestPlus-China項目顧問組專家委員會成員7人以及HarvestPlus-China項目官員5人。
“HarvestPlus-China項目第一次指導委員會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加強了交流,達成了共識:‘HarvestPlus’的理念將在中國很快取得成效。”(http://bri.caas.net.cn/gjhz/in_09.aspx?id=9)
國際HarvestPlus項目、康乃爾大學、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國際農業磋商小組,這些機構都與洛克菲勒基金會有密切聯系。
順便提一下,中國生物強化項目成員還有:萬建民教授,HarvestPlus-China項目副主任;雷新根教授,HarvestPlus-China項目副主任;王 磊 博士,HarvestPlus-China項目秘書(也是范云六的秘書);張春義 博士,HarvestPlus-China項目秘書。(http://www.harvestplus-china.org/swqh/swqh_5.htm)下次碰到這些人時,可要留點心。
2010年1月5日《科學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范云六:致力于轉基因事業的工程院女院士》的報道,對范院士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其中提到:
“由于基因工程抗蟲棉研究取得的進展,胡錦濤、溫家寶、宋健等國家領導人視察了范云六的實驗室,聽取了她關于基因工程抗蟲棉研究進展的匯報。世界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Norman Borlaug也訪問了這位中國生物學家的實驗室。
“范云六領導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廣泛開展了植物遺傳轉化的研究,涉及的植物包括水稻、棉花、玉米、楊樹、馬鈴薯、番茄、油菜等。她采用原生質體、農桿菌感染、花粉管導入的方法,在國內最早獲得轉Bt基因的水稻和棉花植株;她研究出來的高抗二化螟、三化螟的水稻材料,為我國的水稻抗蟲育種展示了光明的前景;她將Bt基因導入水稻,使新的轉基因水稻對螟蟲的毒殺效果達到90%以上。
“范云六的這項工作,受到了國際同行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重視。1996年,她應邀在東亞地區國際水稻生物技術大會上作學術報告。其研制的高效殺蟲基因,在2009年我國第一個批準生產的轉Bt基因抗蟲水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show.php?id=75356)
世界綠色革命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諾爾曼·博洛格(Norman Borlaug)是誰呢?前面我們提到洛克菲勒基金會是綠色革命主推手之一。
2009年9月12日,諾爾曼·博洛格去世,享年95歲,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ational Public Radio)發表了一篇文章來紀念他,“Green Revolutionary Norman Borlaug Dies”。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112791886&ft=1)
文中談到在1944年,他30歲時接受洛克菲勒基金會聘請前往墨西哥做研究,從此開始效力于洛克菲勒基金會。美國之音(VOA)在介紹他時直接稱之為“洛克菲勒基金會科學家”(Norman Borlaug was a Rockefeller Foundation scientist for many years.)(http://www.tingclass.com/voa/play100838.html)
有趣的是,諾爾曼·博洛格獲得的是1970年的諾貝爾和平獎,而不是科學方面的獎項。
5.黃大昉
第三屆國家農業轉生物基因安全委員會委員。
男,現任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農業部農作物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2年8月出生。1965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專業。1965年畢業于北京農業大學,1965—199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副所長,1986—1988年和1992年曾以訪問科學家身份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從事微生物分子遺傳研究,1995年—2005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現任國家973計劃項目(“農業微生物殺蟲防病功能基因的發掘和分子機理研究”)首席科學家。近年來帶領課題組鑒定克隆了32種新型的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蛋白基因并獲得國際命名,其中部分基因已分別導入玉米、水稻、大豆、煙草、草坪草等植物和農業微生物,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轉基因作物和新型殺蟲微生物農藥的開發提供了技術儲備。歷任國家863計劃生物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973計劃農業領域咨詢專家組組長等職,在推進轉基因抗蟲棉、抗病蟲水稻、農業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和產業化、農業重點基礎性研究、以及農業基因生物安全法規的制定與實施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http://bri.caas.net.cn/rcdw/in_01.aspx?id=51)
近兩年ISAAA在北京發布全球轉基因年度報告的會議上,總是少不了黃大昉的身影。(見ISAAA 2008年農業轉基因作物報告會紀實、千龍網訊 ISAAA日前在京首發2009全球年度報告)。黃大昉一貫力挺轉基因,他還多次引用ISAAA提供的數據來支持轉基因,如最近他在中國農業信息網發表的文章《堅定不移推進我國轉基因技術研究應用》(2010-03-04)。兩會期間,在轉基因存在廣泛爭議的情況下,黃大昉叫囂“轉基因水稻最快三年上餐桌”(2010年3月9日《廣州日報》)。
6.陳茹梅
博 士,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1972年12月出生,主要從事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1994年6月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獲學士學位;1997年9月至2001年6月就讀于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系,獲博士學位;2001年7月至今在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工作,現為副研究員。
主持的項目有:國家 “863”課題:利用植酸酶基因創建磷高效利用的環保型玉米、油菜新株系。國際合作項目(主持人之一):玉米種子生物反應器的建立及其在飼料工業中的應用。摸索并建立了玉米的遺傳轉化體系。構建了一系列植酸酶的高效植物表達載體,利用基因槍轉化玉米,獲得了再生植株,Southern 檢測表明植酸酶基因已經整合在玉米基因組中,植酸酶的表達和酶活性檢測工作表明已經獲得轉植酸酶基因高植酸酶玉米。(http://bri.caas.net.cn/rcdw/in_01.aspx?id=62)
沒有介紹是跟誰的合作項目。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對陳茹梅的介紹稍為詳細一點。其中提到:
“研究成果:利用玉米種子生物反應器生產高活性植酸酶,已經于2007年5月通過農業部科技成果鑒定。為第二完成人。目前已經獲得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純合系,正在選育品種。”
(http://www.gscaas.net.cn/tutor/showmtutor.asp?id=366)
在網絡上搜索,查到:“成果完成人:范云六;陳茹梅;薛光行;姚斌;陳平;楊文竹;羅會潁;王磊;張蘭”(http://tech.tech110.net/html/article_388910.html),但是還是沒有寫合作方。這表明這個國際合作項目是范云六領銜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