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要破除對國際標準的迷信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各種標準的制定往往會采取“拿來主義”的做法,但目前各種國際標準還是歐美人在主導,每個“國際標準”的制定背后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中國在“拿來”這些國際標準時一定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審慎采納。
以面粉增白劑為例,消費者與人大代表呼吁了10多年,每次在某些關鍵部門聽取意見時卻屢屢受阻,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部分專家對國際標準的迷信,JECFA(國際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沒有禁止,所以中國也應該允許添加,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國際標準迷信。面粉增白劑,顧名思義,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讓面粉看起來白一點,它的負作用遠遠大于它帶來的好處,增白劑破壞了面粉里的維生素,包括甲酸,所以對于專門以面食為主的這些人,可能維生素得不到補充,另外它把麥香味破壞掉了,口感很差。面粉增白劑從國際標準“拿來”作為國家標準,其實有很多誤區,主要包括:其一,JECFA是一個典型的被歐美專家成員所控制的委員會,這些專家認為可以少許添加無防,其主要原因是他們的國家日常生活中的面粉幾乎是沒有任何必要添加增白劑的,因為白饅頭不是他們的主食,他們主要吃面包,黑面包黃面包等各種顏色都有,沒有必要進行“漂白”,所以偶爾添加點增點劑的確沒有大問題。其二,饅頭是我國北方人的主食,幾乎天天要吃,而大部分的消費者又有一個“以白為美”的消費誤區,這讓那些添加劑企業鉆了空子,拚命地往制作饅頭的面粉里大量添加增白劑,以讓饅頭看起來更白一些。更可怕的是我國還有幾十萬的小作坊,他們究竟往面粉里添加了多少增白劑就更無人去查證了,反正國家規定的標準是可以往里添加的。近十多年來面粉增白劑在我國已被嚴重濫用,如果再繼續迷信國際標準堅持添加會禍國害民的,衛生部今年順應民意,自今年5月1日后禁止再往面粉里增添增白劑。
前幾年在做太湖污染課題時也有一個悲哀的發現,那就是當初太湖排污排放是依據“先進”國家美國的標準所設,標準執行數年后太湖周邊的企業基本上都按標準達標了,但太湖卻給污染得不成樣子了。為什么采取美國的標準卻出了這么大的問題呢?原來也是“拿來主義”惹的禍,美國湖區的人口密切一般都很低,企業密度更低了,它制定的排放標準對應低人口密度完全沒有問題,而太湖是我國的魚米之鄉,人口密度與企業密度與美國湖區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倍。結果產生“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的現象。如果不區分背景盲目迷信引入歐美的國際標準,惹出這么多的亂子來。
其實迷信歐美標準并不是一小部分人,在科學研究領域,有相當大一批專家們很迷信歐美標準,這是很令人擔憂的。現在國內不少“名校”有不少奇特的規定,比如中文發表不算成果或者占分極少,只有在歐美英文國際期刊發表才算成果,且所占分值很大。這樣的向國際標準看齊,對自然科學問題不是太大,但如果社會科學也這樣干,危害就大了。雖然“科學是沒有國度的,但每個科學家都有自己的祖國”,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也不例外,這就令人深思了。社會科學關注應該關注本土化的問題,不同國家與民族,其最關注的問題差別太大,每個國家都應該優先把精力放在本國本民族最關心的問題解決上。如果盲目地照搬照抄國家國際標準,只研究美國或者歐洲的問題,或者迎合寫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會出大問題的。
破除歐美國際標準迷信非一日之功,但必須要行動起來。要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與條件,制定出符合中國人情況的標準來,不能一股腦地拿來,只有這樣才能于國于民有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