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來最爛的七個國家機關
毫無疑問,百分之七十七的國家機關是好的!
不僅如此,對幼幼們(注意,不僅指右派,也指很多左派)聲嘶力竭咒罵的國家壟斷,我是極其贊同的。國家壟斷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國家壟斷不如全民公有,但比起送給資本家和賤賣給外國人,國家壟斷比較公平,也足夠有力。
國家壟斷很好很美,水電氣、交通、礦山、電信、銀行等等,大宗、命脈、戰略性的東西都要盡量國家壟斷。汽油的價格應當繼續上漲。壟斷是集約經營,壟斷不是問題,問題是賣國和改制。只有反壟斷才會出賣。財富屬于國家,人民好辦,屬于私人,人民難辦。
更頑固的,我曾數次冒天下之荒謬絕倫的大不韙,對公務員尤其中下層小公務員,表示了高度的同情和的不懈的聲援。小公務員,年薪也就七八萬,可憐的很,跟他們過不去干嘛?有本事罵大貪官、大富豪、大買辦、大學閥、黑社會去。
總之,國家機關總體上是好的,是值得肯定的,這是大前提。
但今天不是來唱歌的。而是要批批一小撮表現拙劣的國家機關,有表揚有批評才有壓力和動力嘛。
中國的國家機關也有特別爛的,掐指一算,共有七個。
名為七個,實分兩類,內政和外交。外交有外交部和外貿部。內政有發改委、國資委、國土資源局、外匯管理局、三監會。
外交部不必多說,其在南聯盟問題、朝核問題、西藏問題、新疆問題、南海問題、印度問題、釣魚島問題,甚至臺灣問題等方面的表現之爛有目共睹,世界罕見,除了強烈抗議、最最強烈抗議、堅決不答應以及一千年韜光養晦作老鱉外,沒聽到它說過別的。
外交部最爛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自欺欺人的吳建民,被人扇了大嘴巴卻說增強了抵抗力。
外貿部,對外經濟貿易部,商務部,現在不大提了。
沒有WTO之前,外貿部有用,統一管理的出口。一旦WTO,企業和地方自主了,這個鳥部門也就沒大用了。
凡是貿易爭端,受傷的總是中國。不知當年是怎么談的,自己開放了,歐美卻貿易保護了。中國拿西方沒辦法,中國想方設法賣便宜貨人家還橫挑鼻子豎挑眼。外貿部的最大錯誤是以羊款待大灰狼,開門揖盜,雖沒有賣國之心,但天真幼稚的結果卻是郎咸平所謂的四大糧商控制百分之七十的中國市場。
外貿部的對外開放,好比請來了強盜,房子名義上是你的,但房子里的三分天下是強盜的。
外貿部最爛的代表人物是龍永圖。龍永圖是窮過的人,提起求學時逛商場的汗顏,如今算風光至極了。下海經商,官、私、洋三道皆通。走秀不遺余力,掮客不遺余力,想必利用官場積累出的人脈。如今也數千萬身家了吧。WTO是否利國且不論,憑借WTO龍某算是撈足了個人資本。
無論吳建民或者龍永圖,本質上都是謀求小利的商人,而不是政治家,要命的是這兩個家伙,沒有自知之明,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喜歡訪談、喜歡走秀,喜歡上竄下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時不時出來冒充政治家。殊不知它們的觀點、方針、政策實踐下來或許已經且必將更加危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未來的一百年內,岳王墓前恐怕要多出幾尊新鑄的雕像了,吳龍二人莫非要爭候選?
外交部的問題是軟骨病。外貿部呢?好比崇洋媚外的女青年,本想嫁個有錢的老外,自己不勞而獲幸福一輩子,不想到遇見了花花公子五大三粗的洋流氓。床是上了,人也睡了,但根本沒打算娶你,先把你當丫鬟,后來干脆當傭人了。
發改委、國資委、國土資源局、外匯管理局、三監會。
這五個部門名義上并列,地位上并不平等,發改委老大,負責戰略,責任面極廣。凡是發展改革有關的事情它都有責任。城市農村、沿海內地、公有私有、引進戰略投機者、教改醫改房改、一切之一切都離不開發改委。
其余四個也是大頭兒,也負責戰略,但相對于國家級的政策來說,算是戰術層面。
發改委爛在那里?發改委熱衷于自我閹割,熱衷于自刨祖墳,熱衷于引進西方,熱衷于當西方跟屁蟲。誠然,社會發展的辯證法需要自我否定,但同樣需要自我肯定,一味強改,好的不要了,美國又沒學成,非驢非馬,路卻不會走了。公有制只占百分之二十,上學、看病、住房、吃肉都困難了。
水廠、電廠、糧食基地、公交公司、煤氣公司的私有化外資化,沒有發改委指引行嗎?銀行越開越多,電信四分五裂,電影電視胡編亂造,包產到戶,土地流轉,廠長經理負責制,MBO。稀土、煤礦、公路、鐵路都在賣,曾將賣,或將要賣。一切政策的策源地都是發改委。
一意孤行的改,沒有對歷史、傳統、公有制、人民大眾的傳承,長此以往,只好講外語去了,只有守外國的規則了,妄自菲薄,民族自信力逐漸喪失,阿貓阿狗都過起了圣誕節,又不是基督徒,過個球蛋?發改委的言論和政策有先導性,幾個月便出現在實踐層面。
發改委,發是發了,富二代開奔馳了,改也改了,但沒改到人民大眾手里,人民大眾成了商品。也許是自知之明,也許是自慚形穢,發改委不愿自稱國家計委了。不叫就不叫吧,計劃經濟需要高度智慧的頭腦,發改委只會摸石頭。
如果說最爛的國內機關非發改委莫屬。其余四個比較爛的部門則是發改委衍生出來后續執行機關。
其中國資委是實戰型的爛機關。國資委?糟蹋了國資的名號,似應改為“國賊委”。凡是資本,哪怕私資、外資,都要求越做越大。越做越強,越做越多,沒哪個資本部門要把自己做散了,做少了,做弱了,做死了的。家賊難防啊。
縱觀國資委的言行,“國賊”性一目了然,先把小企業私有化了,然后中型企業也私有化和股份化了,再后大型企業法人化了戰略投機化了,特大型企業呢?搞的四分五裂。即便美國有反壟斷法,也是國家反私人壟斷,哪有資本方自己殺自己的?
美國是私有制,反資本家私人壟斷恰恰是為了社會公益。中國是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國企本身便最大限度地保證了資源性企業、命脈性企業、戰略性企業的人民性,你丫非要把人民做主的國家企業搞成少數私人的,這不是顛倒黑白嗎?
蘭州水廠是不是國資?沒有國資委的同意能賣給外國人嗎?賣給外國人之后水價便宜了?
國資委的人常說,未來幾年內國資企業要減少多少多少家,你TM有病啊?國資已經不是全民所有,國資本身是對人民大眾全民所有財富的掠奪。但是國資仍屬于國家,而不屬于私人和外資。你國資委要減少企業,難道要分給老百姓?
國資委歷來的言行都是肢解國企,將國資變戲法成少數人的財富。這種趨勢還在繼續。
國土資源局曾經是非常火熱的機關部門,它的命運類似于外貿部,雖然還在,但已經在茍延殘喘了,原有的國土資源已經瓜分完畢。礦山和土地已經有了主人。在新的突破之前,國土資源局能賣的都賣差不多了,山西的煤礦資源前幾年就賣了。
國土資源局想活得舒暢只有繼續減少耕地,只有繼續拍賣城市土地,只有允許土地買賣。土地一旦買賣,必定逐漸集中在少數資本最雄厚的資本家手里,屆時,土地要漲價,土地上一切資源要漲價,土地上的一切糧食要漲價,土地上一切設施要漲價。
山西,無論表面上國進民退,還是實際上國退民進。前幾年賣給煤老板,國資委和國土資源局是罪魁禍首。不要聽煤老板喊冤,什么損失了幾百億,扯淡,他們賺了幾千億。07年的煤炭大漲過。煤老板哪有幾百億用來損失?還不是用國家的煤炭資源盤剝人民?
外匯管理局,很低調,一直低調。問題是,低調就好嗎?低調就不干壞事了?
哥倫比亞的毒梟以及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紐約黑幫,都有低調的。大貪官,大騙子,大奸細,低調的很多,低調有低調的好處,不引人注目,悄悄地干壞事,干很大很大的壞事兒。怕暴露,所以低調。外匯管理局干了什么?買美債打水漂。
一個國家要兩萬億美元外匯干嘛?中國這樣的國家,不能沒有外匯,六千億夠了。多出來的部分可以買資源,買工廠、買人才,干嘛不好,非要買美債?或者,根本不要以出口創匯為榮。中國內需很旺盛,只是沒錢消費,與其換綠紙,不如直接總給老百姓消費。
美國的債務內外加起來有幾十萬億了吧?美元的貶值大勢所趨,勢不可擋。你用血汗工廠的血汗錢打水漂?據說外管局最近要請外國的公司管理外匯。自覺豬腦子不好使要換人腦子了?豈知,只有人殺豬,沒與豬殺人的?貶值被扇還不夠,還要送上門送給人家玩。
兩萬億美元,能收回多少?外管局雖然低調,干的爛事卻驚天動地,外匯被綁架,全國人民要抖好幾年。
三監會(即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就不說了,證券、銀行、保險,這些年來的一切措施,換成胡總的兩個字就是“折騰”,反反復復地折騰,通過折騰,搞出很多銀行,很多上市公司,很多保險公司來。這些新折騰出來的東西利民嗎?
折騰就是變戲法。轉移財富和身份,結果不過是:可以拿六千萬年薪了;公司必須股份化,必須有原始股和法人股;通過操縱,將股票漲價,將產品漲價,這時候資本所有人就盈利啦;通過折騰引入戰略投機者,這時候可以投機,還有傭金,當然傭金可以通過外孫子在外企里拿。
三十年來,中國的確也發展了一些,比如互聯網,比如電視,比如糧食,比如服裝。
自打猿人以來人類社會都在發展,奴隸社會也在發展。夏商周到秦漢唐宋元明清都在發展。隨著石器、青銅器、鐵器的出現,人類社會自然發展,隨著畜牧業、漁業、農業的發明,人類社會發展快了一些,工業社會以來發展更快一些。
誰說按照計劃經濟方式發展,現在就買不起房子了?發展不僅包括牛仔褲,還必須有重量級高精尖產品,有核心競爭力。在這些方面發展的怎樣?大飛機還沒造出來了。信息技術和基因工程世界一流了嗎?精神與文化呢?社會和諧呢?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呢?
從吳建民一千年韜光養晦的誓言中可以看出成就的局限性,如果真的全面高速實質地發展了,超越列強也就三十年的時間,你卻要龜縮一千年,不恰恰說明你沒發展出來嗎?不恰恰是仍然恐懼世界的大佬國家嗎?既然如此,就不要整天吹泡泡。
自由,富裕,幸福,人類的訴求。但人民沒有所有權,沒有發言權和參與權。貧富分化,人民沒有多少購物權和旅游權。市場競爭,大眾淪為雇傭工人,當牛做馬的幸福?自己吃咸菜,去救外國有錢人。少數人暴富,多數人貧困,通貨膨脹假繁榮,算是發展?物價漲一百倍也是發展吧?
社會矛盾急劇積累,好比一個集聚著壓力的火山,遲早要解決。或者主動解決,或者被動解決。
但前面提到的幾個左右國家前景的機關呢?仍舊在錯誤的路上狂奔,還說自己跑的快。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是最通俗的話。歷史循環,有其內在合理性。老子云,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都包含自身的反面,任何事物發展都在二律背反。錯誤的政策有惡果,好的政策執行久了也必須變化。從大局著眼必須否定之否定。從而實現復歸與新的螺旋上升。
沒有絕對的事情,絕對就僵死了,改革開放是教條主義?中樞機關不應畫地為牢,以國家、民族、人民大眾的利益為最大標準和根本出發點。該反思的反思,該調整的調整,該突破的突破,破除市場教、私有教、資本主義教。唯如此,中國才可能走出陷阱,人民才有希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