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GDP--是陷阱上的鮮花,還是長征路上的旗手
作者:春風楊柳萬千條
中華網論壇
10月22日,中國公布了第三季度的GDP,增長率為8.9%。同樣的就像其他的重大事件一樣,全球各大媒體,包括中國自己的媒體,都發出了驚嘆!褒獎者有之,貶低者有之,那么中國的GDP ,到底是什么樣子呢?畢竟我不是經濟學家,所以我們粗糙的分析一下。
第一個 中國GDP的構成和刺激方案
在中國整個經濟環境中,GDP的主要方面是什么?按照目前的市場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上:鐵路、公路、電廠和公共房屋的建設上。而且4萬億的刺激計劃,加上各個地方政府的刺激計劃,預計將有20萬億的刺激資金。這些錢大部分的投入到上述幾個方面。這樣一來,中國的刺激在第三季度終于達到了8.9%的目標。
通過這些刺激,表面上的榮光已經顯現,但是背后的,隱形的作用,將會在今后一段時間顯現出來。
第二個 中國的GDP,在西方是什么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數字GDP 在西方國家,有時候就是一個笑話。為什么呢?因為不論中國是好是壞,西方統一的表現出非常的驚訝,繁榮了,驚訝,說中國是個威脅;不繁榮了,驚訝,說全球經濟受到拖累。反正友邦們總是在驚訝。
那么,為什么中國的增長對某些西方國家來說是個笑話呢?一方面,如果中國好了,他們呢可以借錢;如果壞了呢,他們就無法銷售他們高附加值的商品。另一方面,中國強了,他們可以操作政治議題,左右經濟;中國弱了,他們同樣的利用經濟操作政治議題。總之,中國的GDP,其實大部分是做給西方的國家看的。因為是西方發明了他,但是西方呢?只當他是一個借口,各種各樣的借口而已。
第三個 GDP的弊病,是該懷疑,還是肯定
以GDP評判一個國家的經濟環境固然有一定的做用,但是以此作為唯一的標準,難免偏頗。
中國2007年的GDP總量是24.77萬億;2008年的總量是30.07萬億,按照這個標準,就算4萬億買個泡泡糖,中國的gdp也會增加10%以上。更何況,加上地方政府的總共將近20萬億的刺激方案,可以說,只要中國其他的產業保證不變,中國gdp就會翻上一番。可為什么還是保證8%呢?是不是其他的產業極度萎縮?
靠鐵路、公路、電廠和公共房屋固然可以增加GDP,而且也符合經濟危機中的措施,但是這些動作,到底能不能惠及普通的13億的老百姓,這個問題值得商討。比如修一條路,花上幾百億,真正富裕的絕對不是普通的修路工。所以幾萬,幾十萬億的資金,到了哪里?
第四個 中國的gdp是陷阱上的鮮花,還是長征中的旗手
如果說鐵路和公路建設,能增加就業,能暫緩危機向更深處進行,那么電廠和公共住房呢?
高房價已經掏空了,大多數人的錢。電廠的保有量也突破了工業用電的限制。其實我們仔細的分析一下就知道,在四項重點建設的項目中,大部分都只國家控制的企業和行業。
如果說增加gdp這個美麗的鮮花,芳香四溢,眾人榮耀,但是對于中國來講,摘起來,恐怕就有危險了。
這個社會的推動是靠全體13億5000萬人民推動的,不是靠幾個行業或者幾個關鍵人物推動的。就像西方埋怨我們的,中國只知道存錢,不知道花錢。問題是事物都有兩個方面,西方花錢有西方的道理和保障;中國人存錢有中國人的想法和現實。
當大部分的錢財集中到部分人的手中的時候,推動歷史進程的力量就薄弱了。試問,先不要說中國老百姓手中沒錢,就是有錢他敢花嗎?所以當有錢人,風光旖旎的在地中海沙灘爛漫的時候,沒有錢的人,正在逐漸的走到社會的邊緣,逐漸被遺忘。
那么中國是長征路上的旗手嗎?
放眼望去,世界經濟已經疲軟到一定程度,靠喝咖啡,靠經濟毒品刺激起來的華爾街,回光返照了幾天,最后,將不得不還走上西方一再走過的老路。
中國是不同的。中國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追求。西方的前車之鑒,正是中國的后事之師;如果我們繼續和西方融合,走西方走過的老路,最后的結果就在眼前。如果我們走一條自力更生的道路,或許gdp沒有西方高,但是我們終究會成為,世界國家不斷前行中的旗手。
第五 也是最后,如何看待中國的gdp
不能說中國的gdp像天上的白云,高高的浮在天空,我們只有等待天降甘霖。但是中國的gdp確實離我們比較遙遠。
作為西方指責我們不消費,來拉動gdp,我們倒想問一下,如果我們有象泰國一樣的天氣,拉個毛毯就可以睡在馬路上,得了大病5泰銖就包治百病,象二三十年前,小學中學不花錢,大學還補助18元一個月(當時的一個學徒工的收入就是18元,18元節省些還能存幾塊錢),我存錢干什么?我不做貢獻誰做貢獻?
所以,西方的,東方的gdp于我們來講,不是空氣,也不是水,更不是食物,所以聽一聽也就罷了。沒有必要太在意。
總之,西方的各種原因導致的驚詫,對于我們發展的中國來講,可有可無,切切不可因為西方的表揚或者羨慕,而迷失在數字的游戲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