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者按:此文發表在華爾街日報上,但是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站該文已經被屏蔽。人們需要反思,為什么中華民族的死敵,海外反共反華勢力以及漢奸買辦分子等敵對勢力都對中國的私有化市場化改革贊不絕口,并鼓勵中國繼續下去?
讓中國繼續走資本主義道路
發布: 2008-12-16 04:17 作者: 胡祖六 來源: 華爾街日報 查看: 5次
(編者按:胡祖六(Fred Hu)為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大中華區主席,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執主任,是買辦經濟學家之一。)
Keep China on the Capitalist Road
Reforms must continue despite global turmoil.
By FRED HU | From today's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David Gothard
相關文章:
買辦胡祖六:全球化“潛規則”的受益者
高盛的辦公室"潛規則"是怎么樣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祖六發言沾上利益色彩 反對銀行賤賣事出有因
http://www.ehongyuan.com 2005-12-08 11:16:06
在國有銀行引進外資方面,胡祖六不僅有實際行動,更發表長篇大論大力襄助。但因為其利益歸屬受到質疑,并因為指名道姓對國資賤賣論的領軍人物提出反質疑,有陷入意氣之爭的危險。
從表面看,這一爭論的核心是中資銀行是否被賤賣,而其實質則是由誰來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成果。
作為高盛亞太公司董事總經理,在國際資本市場擁有一定話語權、并對中國宏觀經濟決策有建言權的人???身兼某些中國高層宏觀政策咨詢專家、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央企工委160家特大型企業老總的講師等身份???胡祖六不應輕言,而應言必有因。
在12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甚至花了一大半的時間,論述中資銀行并未被賤賣、外資入股無礙金融業安全。將此意見昭示天下,這代表了與世界資本市場交往較多、主導中國金融業改革的政府部門意見。有意思的是,就民間觀點而言,視引入外資為中國銀行業改革前提的,大多是有國外學術或從業背景的人士,如胡祖六、陳志武;而對中國經濟命脈被外資掌控憂心忡忡的大多為本土學者或企業人士,如安邦咨詢公司總裁陳功等人。
作為中國電信、中石油、中國銀行、百度等中國標志性企業在境外IPO的主承銷商,高盛大發利市。如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分別以3500萬美元投資平安保險,11年共獲得了9.7億美元的回報。而中石油、中石化的戰略投資者BP相繼拋售兩家公司的股票,通過售出其持有的中石化H股2.1%的股份狂賺近28億港元。今年高盛預留110億美元作為本年的薪金及花紅,分發給全球的2.2萬名員工,最出色的銀行家可獲得高達4000萬美元(約3.1億港元)的薪酬,《紐約雜志》引述消息人士指,就算是最初級的新入職分析員,也可得到7.5萬美元(約58.5萬港元)的花紅。因此,不難理解高盛為何將戰略中心之一轉向中國,并在保險、證券、銀行、基金等各個行業全面出擊。
在這種情況下,胡祖六的發言不可避免地沾上利益色彩,成為外資投行獲利“計謀”的一部分。這一論調有跡可循,2001年胡祖六唱衰中國股市,被認為是國外投行到內地股市漁利差價的輿論攻勢;謝國忠對于內地房地產市場泡沫的擔憂,也因為其摩根士丹利的背景,而被認為是打壓中國房市以便國際基金就勢取利。作為百度的主承銷商,高盛獲得承銷傭金和股價差之后,轉而唱衰百度,陰謀論達到高峰。胡祖六以“身在曹營心在漢”作為回應。這一回應很無力。
2001年的爭論因為股市的一路動蕩而自動終結。此次國有銀行賤賣論之所以能引起這么多人的共鳴,無非因內外資對中國經濟增長分享的比例相差懸殊所致。由上所述,作為資本市場的頂端掠食者,以高盛為代表的境外強勢投資機構,毫無疑問以其專業性與對市場的控制力,奪得了中國溢價最豐腴的部分。反觀國內,大多數投資者卻在資本市場苦苦掙扎,兩相對比。不免令國內投資者始則黯然,繼而憤怒。目前這一反彈僅局限在金融圈內,但很難說會不會隨著改革的進展,蔓延到其他人群。
胡祖六們的金融控制權之爭,直接延伸到利益之爭。筆者支持政府部門一以貫之地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但在面臨利益分配時,則應充分考慮到各方的平衡,以公平的經濟政策減少社會摩擦,這也是調控的題中應有之義。
葉檀
洋腐敗催生新買辦
2006-10-13
有篇文章叫《洋腐敗催生新買辦》,其中有這樣一段:行賄成跨國公司潛規則,調查顯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的事件近十年來一直上升,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起腐敗案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9月20日中新社)。
讓人感到不安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洋腐敗”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分析,還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而對“洋腐敗”可能會催生新的社會階層―――買辦階層,卻缺乏足夠的警惕。買辦無祖國。買辦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依附性,他們在經濟上依附于外國資本……
據人考證,“買辦”一詞在我國明代已出現,專指對宮廷供應用品的商人,尚無近代“買辦”的含義。鴉片戰爭前,在通商口岸出現了專為外商服務的居間人,這些人也被稱為買辦。他們一般是指外國商館的內部經濟和事務,諸如總管、帳房、銀庫保管以及照管外商貿易、生活事務的辦事人員。這些“買辦”是中國“公行”的雇員,受封建政府委托,管理和監督外商。鴉片戰爭后,公行制度被廢除,買辦不受公行控制而由外國商人自由選擇,被外國侵略者所控制。憑借在洋商和華商之間不可缺少的中介人和代理人地位,買辦一時成了經濟上的暴發戶和政治上的特權者。
星轉斗移。當今,一大批供職于“洋行”的海歸被社會稱作了精英,“買辦”一詞似乎銷聲匿跡了,然而其歷史存遺的“買辦”痕跡并未完全被抹去,甚至在某方面更加發揚光大。買辦有無祖國,暫且不去議論,但祖國始終把“買辦”當作游子卻是不爭的事實。
前不久,就職于摩根士丹利的亞太區經濟學家謝國忠辭職,就引來了國內許多“惋惜”和“憤懣”。據介紹,謝國忠擁有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1997年加入摩根士丹利,此前曾在新加坡的麥格理銀行企業財務部工作了兩年,在世界銀行工作過5年時間。謝國忠辭職,本來也沒什么大不了,一個在洋人那兒打工的,怎能用在國內也被淘汰的“終身制”來套呢?由于洋人給了謝國忠一頂“摩根士丹利亞太區經濟學家”光環,所以謝國忠每每發言總會招徠“聚光燈”。話說:吃人的嘴軟。作為所謂亞洲排名前位分析師的謝國忠,其聲音既是本人的,更是摩根士丹利的,不然報道為何要說“離職與電郵內容外泄有關”?
簡歷顯示,謝國忠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3年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路橋系,1987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碩士,199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同年加入世界銀行,擔任經濟分析員。從學業和職業上來看,謝國忠只能算半路出家,對中國經濟不太可能有深入了解,按道理在對中國經濟的評論上不應該有那樣大發言權或影響力。那么,這些“權力”是誰給的呢?摩根士丹利!摩根士丹利造就了“謝國忠”品牌。
話說,在做學問上,適合當謝國忠老師傅的,許小年(許小年新聞,許小年說吧)無疑是最佳人選。從簡歷看,許小年1953年出生,198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工業經濟學碩士學位;1981年-1985年,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1991年畢業于加州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1995年,在美國馬薩諸塞州Amherst學院擔任助理教授;1996年,任世界銀行咨詢師;1997年-1998年,任美林證券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1999年加盟中國國際金融公司,被聘為研究部董事總經理;2004年2月,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聘為全職教授。在中金公司期間,許小年曾經發表“中國股市推倒重來論”,引發證券市場震蕩。
據悉,2003年11月中,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內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主持者為中金公司的掌舵者朱云來(朱云來新聞)。平時鮮少出現在員工面前的朱此次目的無他――向研究部員工驗證一條懸疑已有時日的傳聞:研究部總經理許小年于2003年年末離開中金。此前,早有消息稱許有意離開――一說為他與中金高層交惡,一說他在中金兩大股東建行與摩根士丹利的公司政治中“站錯隊”而被迫出局――均為不歡而散。在中金內部,對于許小年的評價也分成兩種。喜歡他的人認為他有書生氣,堅持個人主見,而不喜歡他的人則認為他性格固執、脾氣暴躁。據說這正是他去職的關鍵原因。評論者認為――無論如何,進入摩根士丹利后,許小年需要盡快調低自己的姿態。摩根士丹利已經擁有一位在業內廣有名望的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雖然在職務上兩人不會有直接沖突,但一旦對某一觀點各執己見,向來高聲發言的許小年將只能保持安靜。
許小年離開之際,人們最關注的是小年去處,倒沒什么情緒宣泄,這或許與小年供職單位的中資“含量”有關,否則打報不平也許不會少,發泄一回“中國式”憤懣,就如同謝國忠被炒后情形一樣。其實,不過是一場“書生氣”罷了。
記得年初,為了一個話題曾與張五常先生斗過氣。最終,五常先生以“盲拳打死老師傅”收場,筆者則用“誰又能說張五常不可愛”擱筆。話說,對小年和國忠來說,盲拳打死老師傅的大有人在,胡祖六(胡祖六新聞,胡祖六說吧)便是其中佼佼者。胡祖六生于1963年,為清華大學工學碩士,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美國高盛投資銀行經濟研究執行董事。曾任瑞士日內瓦-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與研究部主管。1991年至1996年間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員,先后供職于亞太局、財政事務局和研究局。
據說,胡祖六在各種場合積極呼吁,國內相關機構應消除外資進入金融業的“非理性恐懼感”,他的論據之一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銀行不良資產率與該國金融開放度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他還認為認為,關注金融安全問題是完全有必要的。分析指出,作為高盛亞洲董事總經理,胡也切身實踐著他的理論。2005年股權交易和并購事件發生頻仍,高盛參與了中國網通集團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收購案,及平安保險公司10億美元的股權出售案。高盛在亞洲的業務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近1/2,其中收入的50%來自于中國,超過了日本。據說,胡往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相對其“老師傅”來說,胡祖六高明之處在于“輕聲說重話”――你幾乎意識不到他是高盛資本的代言人,更像是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者。
常言道:言多必失,事多必誤。對于常在河邊走的胡祖六來講,終究會有哪有不濕腳或失蹄的時候。信不信,等著瞧!到時候,可千萬不要再去大驚小怪,否則誰都要說你“不可愛”了。(阿蒙)
其它:
胡祖六炮轟《貨幣戰爭》買辦身份受質疑
韓德強質疑胡祖六和王志樂——在清華《開放與經濟安全》會議
郎咸平嚴批胡祖六:為何誤導人民幣浮動
萬曉西:并非子虛烏有的“貨幣戰爭”——評胡祖六先生
張庭賓:又見“陰謀論”--誰甘愿中國被熱錢“煮青蛙”
張庭賓:揭密“貨幣戰爭”輿論戰
萬曉西:被刻意隱去的真相還只露出一角
韓德強:中國經濟安全到了建國以來最危險的時期
仲大軍:中國在外部金融風暴到來時的反思和檢討
中國石油戰略研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