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最高金融決策者在美國金融危機中的無奈態度(國務院副總理王歧山:"如果我們不購買美國的國債和資產抵押債券,我們還能買什么呢?")表明,中國領導人并沒有認清美元霸權以及美國金融市場的本質。中國真正擺脫美元霸權的先決條件應是先退出WTO,以人民幣為結算單位重建多邊貿易體制!本期發出加拿大投資家,《中美關系——透視大國隱形戰爭》(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作者馬耀邦(Ben Mah)的《退出WTO,防止與美國金融危機共沉》一文,當對我們有巨大的啟迪作用。
退出WTO,防止與美國金融危機共沉
文/馬耀邦
2008年9月7日,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宣布接管兩家政府支持的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這兩家公司所經手的住房抵押貸款幾乎占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總額一半。保爾森表示:"只有在房市調整結束后美國經濟和市場才會復蘇……房利美和房地美對于房市能否轉危為安至關重要。"1
美國政府對這兩家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的干預使嚴重金融危機的幽靈籠罩著美國,因為"它們能夠對全球造成嚴重的破壞并摧毀國際金融體系"。2
近年來,房利美和房地美把住房抵押貸款打包成"住房抵押貸款債券"。世界各國的央行和金融機構購買了這些債券,因為它們相信這些抵押債券得到了美國政府的信用支持。
據估計,這兩家機構的對外債務總額高達1.5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債務的債權人是中國、日本、俄羅斯和中東產油國的中央銀行。到目前為止,中國是最大的投資者,持有4000億美元的債券。3
近年來,中國同美國形成了一種共生的貿易關系。作為鄧小平"開放"政策的結果,數千萬中國工人在"血汗工廠"中工作,獲得可憐的工資,生產數千億美元的消費品,出口到美國,換回被稱為"美國國債"的東西。
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后,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立即采取措施,把利率降低到1%。結果,美國國債的收益變得極其低。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中國的央行和金融機構逐步提高了住房抵押債券在其投資組合中的比重。
房利美和房地美即將倒閉的消息震驚了中國的央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因為它們面臨著巨額的經濟損失。對美國來說,它所面臨的形勢也不令人艷羨:它每天必須從外國投資者那里借入高達25億美元的資金。美國政府支持的機構的債務只要出現一點差錯,都會使投資者對美國金融體系和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失去信心,從而使美國失去從外國投資者那里進行融資的能力。
自從次債危機以來,外國投資者尤其是中國的國有機構和中東的主權財富基金對美國的私募股權基金進行了巨額的投資,或者購買了美國投資銀行的大量股份。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自豪地宣布,這些交易是外國投資者對美國金融體系投出的信任票。不幸的是,事實的結果證明,中國央行和中東主權財富基金對百仕通、花旗和美林等華爾街公司的投資已經損失了一半。2因此,一些國家認為,美國政府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并不像保爾森所宣稱的那樣是為了拯救美國的房市,而是試圖維護美國的金融地位和美元的世界儲備貨幣地位,因為亞洲各國央行和中東產油國蒙受如此規模的經濟損失,將會帶來后果難以估算的反沖。2
持有大量美元的中國央行和外國投資者也陷入了困境,因為如果它們拒絕參與美國財政部以后的救助行為,美元就會貶值,因而它們就會遭受巨額的外匯儲備損失。
對于美國政府接管這兩大住房抵押貸款公司,中國官員的反應是憐憫。正如中國負責經濟和金融政策的副總理王岐山所說:"中國幾乎沒有什么余地把自己的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多元化……如果我們不購買美國的國債和資產抵押債券,我們還能買什么呢?中國無法避開各種風險。無論怎么做,我們都必然會承受損失。"4
中國高層官員說這樣的話,清楚地表明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仍然不承認中國面臨的根本的經濟和金融問題。這樣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不可能解決這些問題。這種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經濟福祉和中國的國家利益。
眾所周知,世界各國的央行由于向美國政府借債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這些損失的原因是美國使用不斷貶值的貨幣——美元——進行還債,而不是它賴帳不還。"5
1971年,尼克松總統放棄了金本位制,因而美元變成了一種不兌現紙幣。自此之后,美元的購買力不斷下降,貶值的幅度超過了80%。對日本央行來說,1985年購買的30年期美國國債已經損失了66%的價值。對歐洲各國央行來說,由于近年來美元不斷貶值,損失將達到一半左右。5
因而,"盡管美國官方堅持'強勢美元'政策,但是美國通過美元的系統性貶值來不斷地賴帳,這可能已經成為事實。"5
由于不負責的財政和貨幣擴張政策,美國長期通過讓美元貶值來賴掉它的債務。
自從1971年尼克松總統放棄金本位制后,美國歷屆政府既無興趣保持財政平衡,也不擔心貿易赤字。所印刷的美元不僅使美國經濟出現了通貨膨脹,而且還把通貨膨脹輸出到全世界。因此,美國經濟變成了一種負債經濟。美國政府、消費者和公司都背負了高昂的債務。截至2008年3月,美國的國家債務達到9.4萬億美元,而且這還不包括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等超過59萬億美元的未來債務。由于救助兩家政府支持的企業(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國的債務將會增加5.4萬億美元。5
由于貿易赤字,美國的經常項目赤字到2008年有望超過7000億美元。目前,美國對外國央行的公債達到2.4萬億美元,并且還有一些數萬億美元的私債。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人背負了如此之多的債務,以至于"每一個(富有的)美國人在過去10多年里從(貧窮的)中國人那里借來了大約4000美元"5
令許多人非常困惑的是,為什么世界上最富有的工業國家會變成一個負債累累的國家,因而不得不對通過貨幣貶值來拖欠債務?此外,美國的國家債務反映了美國人的巨額債務,因為除了2萬億美元的消費債務外,還有超過12萬億美元的住房抵押貸款。6
要回答美國為何會負債累累這個復雜的問題,我們必須考察美國過去25年來的經濟發展。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則是始于里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
在1981年入住白宮后,里根總統立即實施針對工人的新自由主義議程,而且稅收政策也有利于金融服務業和富人。這項政策引發了美國的階級斗爭,并造成了美國工人的貧困。結果,許多投資資本從生產性的產業經濟流入投機性的金融部門。美國大多數工人的實際工資陷入停滯或下降狀態,因而不得不借債來維持僅僅是最低的正常生活標準。
并非湊巧的是,隨著美國經濟發展成為一種賭場經濟,金融服務部門成為美國商業中的關鍵部門。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美國的銀行家設計出各種貸款方案,誘使美國人舉債消費。
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美國的銀行家千方百計推銷抵押貸款債券。由于利用了歷史性的低利率,美國的銀行家積極地降低了傳統的貸款標準,把高質量的貸款人和次級的貸款人打包成"抵押貸款債券"。這就是所謂的"貸款證券化"。
貸款證券化使華爾街的銀行家可以向全球推銷這些金融產品。來自中國和中東其他國家的買家大量購買這些抵押貸款債券,為美國的住房交易提供資金,造成美國債務的增加。債務的增長最終導致了隨后的住房市場泡沫。
住房市場泡沫的形成是美國經濟的自然結果,因為"所有的泡沫都是信貸吹大的,而且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制造了大量借給幾乎任何人用于任何目的的貸款。"7因此,美國經濟變成了一種泡沫經濟,銀行家把錢借給"明顯沒有償還能力的借貸者"。7
因此,"泡沫經濟使首付家庭、房地產公司和所有公司負債累累,但布什降低高額稅級的稅收政策卻迫使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政預算陷入了更深的債務漩渦。"8結果,美國的許多資金轉而用于支付利息,而不是用于消費或產業。最終的結果是美國經濟的放緩。
"到2006年,應償本息總額增加到超過營業收入或許多家庭承受能力的地步——尤其是在利率突然提高的時候。"8
"實際情況是現有的債務不可能得到償還。問題絕不限于經濟金字塔的底部,而是集中在它的頂部。美國政府自身結果成為世界最大的次級債務人。"8
因此,由于累積了過多的美元儲備,中國的政策制定者發現,自己持有的大量美元除了購買美國的國債或房利美和房地美推銷的高風險的抵押貸款債券外,別無他途。由于去工業化的結果,美國無物可以出售給中國。此外,中國的公司不允許收購美國的企業,因為美國不會允許外國人控制自己的銀行、航空公司、石油公司、電信公司、國防工業和科技公司。中國的公司不允許購買美國的海外投資,在優尼科公司收購戰中美國政客的反對就是證明。另一方面,美國的跨國公司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入中國市場,甚至受到了中國官員張開雙臂的歡迎。中國的國有銀行貸款給美國的公司,使之能夠低價收購中國的企業。此外,中國政府承受不斷的壓力,被要求開放中國的金融市場,以便讓美國的公司能夠收購中國的銀行。這看起來似乎比19世紀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更加惡劣。
美國兩家政府支持的企業即將出現的大規模債務違約應該給中國的決策者敲想了警鐘。然而,中國所謂的主流經濟學和許多精英仍然相信,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累積過多的美元儲備是惟一可能的結果。
不幸的是,由于持有大量的美國債券,中國不僅由于美元貶值而正在蒙受嚴重的損失,而且正在把通貨膨脹輸入到國內,因為只要外匯儲備增加一美元,中國的央行就不得不發行等值的人民幣,從而增加了貨幣供應量,降低了人民幣的價值。這最終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給中國帶來難以估量的經濟和社會后果。因此,中國必須改弦易轍,拋棄WTO、知識產權體制和對美國的貿易依賴,集中精力發展國內的經濟,創造國內的需求。中國也可以利用過多的美元,回購在華的美國子公司,把美元送回美國。于是,中國就會避開"美元霸權"和跨國公司對中國經濟的控制,使自己能夠把出口收入用于國內的獨立發展。
注釋:
1. Christie Rebecca and Kopec Dawn, 'Paulson Engineers U.S. Takeover of Fannie, Freddie,' September 7,2008, Bloomberg.
2. Gross Daniel, 'Saving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Slate, September 8, 2008
3. Evans-Pritchard Ambrose, 'U.S. face global funding crisis, warns Merrill Lynch,' Telegraph, July 16, 2008.
4. 'China frets at U.S. risk after Fannie/Freddie bailout,' News Daily, September 8, 2008.
5. Das Satyajet, 'Don't be surprised if the U.S. Gov't default on debt,' September 13, 2008.
6. Beck Rachel, 'Consumer debt defaults looming large,' September 11, 2008, ww. Chicagotribune.com
7. Michael,Hudson 'The Fictitious Economy, Part 1,' July 15, 2008, www. Michael-Hudson.Com.
8. Michael Hudson, 'A Grand Global Bargain,' March 15/16, 2008, www.counterpunch.com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