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海:提升內生增長動力以對金融風險
2008年09月18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繼雷曼破產、美林被收購后,AIG也被國有化,美國的金融危機進一步惡化。為了改善市場枯竭的流動性,包括美聯儲、歐洲央行以及日本央行在內的央行,過去兩天通過各種途徑直接和間接向市場輸送流動性,迄今注資總額已超過3000億美元。這是自去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全球央行屢次救援市場行動中的最新一次,而中國也首次放松持續緊縮的貨幣,降低貸款利率及部分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
如何看待這場危機走勢以及對中國的影響是一個較為緊迫的問題。與西方央行去年以來手忙腳亂的為市場注資相比,中國獨立于這場危機之外,盡管中國央行和商業銀行持有部分美國問題債券,但是中國銀行業整體脫媒與國際化程度較低,仍無直接的大規模沖擊。中國與美國所面臨的經濟風險顯然不同:美國的經濟首先是由次貸問題所引起的金融風暴,但這僅僅是經濟衰退的開始,危機必將蔓延至實體經濟,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是實體經濟衰退,并有向金融領域蔓延的趨勢,這是與美國經濟危機演化的一個相反過程。
這注定了兩國經濟未來呈現不同的可能。對于一個經濟體來說,一旦金融系統崩潰,意味著經濟喪失血液,流動性枯竭,實體經濟將無力回天。美國飲鴆止渴般的以財政救助兩房以及為市場提供更多資金,雖能暫時減痛,但會陷入更為嚴重的造血功能衰竭。目前,與過度虛擬的美國金融市場相比,中國金融問題并不嚴重,只要實體經濟與資產市場不禍及銀行系統,中國較易實現“軟著陸”。由于缺乏衍生品的中國銀行業沒有過多的介入資本市場,政府亦無赤字負擔,因此,風險主要來自地產業,尤其是土地抵押信貸。
出口占中國GDP比例較大,美歐國家的衰退必然波及中國的實體經濟。因此,中國必須啟動內需來緩和外部沖擊,而這也恰恰是中國轉型的目的。當前中國轉型大約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社會分配,一是產業升級。啟動內需就是要加大中低收入者以及農民的收入,并改革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以增加廣大普通國民的消費能力。
此次全球危機的根源是失衡,它來自中美兩國不同的經濟增長模式。新經濟泡沫破裂后,美國轉向依賴資產和債務的增長模型,這刺激了美國住宅泡沫和信貸消費,為次貸危機埋下隱患。中國因儲蓄傳統以及中國社保缺失與貧富分化,造成將貨幣(要素)和出口產品強行轉化為發展與競爭力的源泉,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也就是說,中國內部增長主要靠政府投資和富人消費,由于富人消費有限,因此,美國窮人成為取代中國中產階級地位的消費者,而中國的窮人則被拋棄。當美國消費者陷入困境后,中國經濟失去了成長動力。 此次全球財富的蒸發,也是打破全球財富分配失衡的自糾行動,而中國的財富分配失衡更需要政府政策的糾偏,國際國內的財富分配失衡是一切災難的源泉。
目前,在危機接連出現之時,美國政府的挽救政策大都是權宜之計,更由于美國大選在即,政策更無長遠目標,對解決根本的系統性問題毫無幫助,若無長遠規劃,尤其是拯救成本如何消化以及轉型方向,成為當前的主要風險,令美國衰退陷入迷霧。同樣,中國經濟政策此前長期處于抑制通脹與防止經濟下滑之間猶疑,從而忽略了轉型。當前,通脹壓力減少,因此,短期來看,防止經濟下滑是主要任務,而為了可持續的發展并規避全球衰退周期,社會分配的轉型必須推進,尤其是在美國實體經濟還沒有大規模衰退之前,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自此后,中國經濟的增長應該徹底斷絕依靠美國經濟停止衰退或恢復增長的念頭,中國經濟的希望在于廣大百姓消費帶來的內生性動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