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拍案驚奇家庭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零貢獻
伏牛山居士
我們這里雖說是平原地區,可少兒時期的記憶里總覺得吃不飽肚子,更準確的說是吃得不好!大多數人家1982年開始不僅能吃飽肚子,而且是白面饅頭。1987年開始經常性吃肉。回想起來,深深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發展。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總想寫些文字表達紀念。奧運會期間,我來到北京順便去看望一位老同學,與他一起回憶少時情況,又一起探討甚至爭論,使得我更不知道寫一些什么文字來紀念改革開放了。
這位老同學已經是一家中小型民營企業的董事總經理。他完全依靠自身技術發明爭取到民間投資,又憑借辛苦經營獲得了階段性成功,他的發財與國企改制不搭界,沒有所謂原罪問題。到他的工廠去參觀,雖然企業規模并不大,倒也有些現代化氣息。來到會議室,竟然發現迎面靠墻一張桌子上面,端端正正的擺放著一尊毛主席塑像。由此我們談起改革開放,首先談到了農村經濟改革,他竟然給我一個“改革零貢獻”的結論,故曰拍案驚奇,附錄如下,以供大家欣賞,如有轉載請注明之。
一、中國近70年農村經濟發展的歷史分期
把改革開放放到中國近代以來富國強兵的大背景下考慮,是我這位同學的基本思路。他不贊成國共對罵式的歷史觀,也不認為,任何一個下臺的執政黨本質上就是竊國大盜。作為化學專家而言,對農業問題并不專業,主要靠理性思考和數據定量分析。首先高度重視農業物質要素投入對農村發展所起的根本性作用,其次才會考慮農民自身種地積極性的影響因素。(農民似乎從來不缺種地積極性,哪怕是人民公社期間,長期貧窮的他們,很少會浪費農時,荒蕪農事)
1930年國民黨獲得在全國的執政地位,開始了系統的國家建設。雖然還有少量地方問題,還存在對共產黨的圍剿,但是應該說已經是局部問題。30年代已經形成了民國成立以來真正謀求國家發展的政治基礎。自那時到2000年中國農村經濟雖然有過波折,但是一直頑強的發展著。歷史分期如下
1、1930年-1949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土地私有制時期
該時期土地完全私有,部分土地存在集中現象,農業生產完全依靠傳統工具和傳統的作業制度。30年代有一定發展,1933年的數據成為1949年以前最好的成就標志。之后由于各種原因,農業逐步滑坡。
2、1949年-1953年土地革命時期
土地集中現象沒有了,農民平均得到土地,生產積極性高,農業經濟在解放后得到迅速的恢復。
3、1953年-1962年人民公社建立初期
經過互助組和合作社快速的發展,逐步成立了人民公社,土地國有化,所有農民加入了約3萬個合作社和公社。這些公社有50萬個生產大隊,300萬生產隊(生產組),農民可以保留5%的自留地。在大躍進期間,由于受到共產風影響,農業經濟遇到挫折。1961年的人均產量比1957年低了約30%。
4、1962年-1979年人民公社后期
1962年以后完全取消了“一平二調”和大鍋飯,實行“三級核算、隊為基礎”,生產隊成為經營的主體,每個生產隊平均有30戶左右。農民的報酬按照集體計的工分來算,全年生活資料實行供給制。當然各地由于經濟條件不同,具體執行中有較大差別。
5、1980年-1984年家庭承包制初期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改革全面展開。1980年有14%的生產隊實行家庭承包制,1981年增加到45%,1982年增加到80%,1984年則達到了99%。
6、1984年-1994年土地家庭承包制發展期(也是三農問題初步顯現的時期)
1984年農村改革告一段落,土地的家庭承包制度得到鞏固和發展。但是到90年初農業經濟發展便出現了反復,農民負擔加重,糧食持續徘徊。
二、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基本區別
傳統農業主要是指不受現代工業的支持,以少量水利設施、傳統工具、畜力、傳統種子篩選、有機肥料為特征。現代農業從本質上已經是工業發展的組成部門。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業機械化、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快速培育高產優質良種、大量采用大型水利設施,以中國地理條件論,水澆地應該占到40%以上。農產品加工鏈不斷發展延伸。
按照我這位老同學的分析,中國開始步入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時期是1975年。1933年-1949年土地私有制時期、包括土地改革時期都是傳統農業繼續發展的時期。1953年以后特別是1958年開始的人民公社時期,是中國大陸現代農業孕育時期,農民被組織起來,大量的水利設施得到修建,土壤得到改善。現代工業生產的化肥開始應用,農村電力、機械化的大發展,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動力。
他還有一張中國、美國農業發展的對照表。可知,小農經濟是沒有出路的。
|
中國農業增加值以及與美國同期對比(1987年美元) | |||||||
|
|
A |
B |
C |
D |
E |
F |
G |
|
百萬美元 |
1933年 |
1952年 |
1957年 |
1975年 |
1978年 |
1987年 |
1994年 |
1 |
中國 |
56846 |
52071 |
60501 |
82044 |
86732 |
140713 |
180517 |
2 |
美國 |
41466 |
37522 |
38432 |
46422 |
41972 |
61795 |
83337 |
3 |
不同時期增長率 |
1933-1952年 |
1952-1957 |
1957-1975 |
1975-1978 |
1978-1952 |
1978-1987 |
1987-1994 |
4 |
中增長率% |
-0.4 |
3.24 |
1.98 |
1.90 |
2.56 |
6.92 |
4.04 |
5 |
美增長率% |
-0.4 |
|
|
|
0.46 |
5.25 |
4.98 |
中國人民公社時期農業發展速度5倍于美國,土地承包責任制初期雖然發展更快,但是美國的發展速度也突然提速,此后兩國發展速度相當。其中也許有各種原因,但是從發展結果看,人民公社時期,是中國大踏步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時期。
三、影響糧食產量的物質要素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唯心提法,得到持續不斷的批判,過多的強調農民的積極性,并沒有對農業生產形成良性影響。實際上縱觀傳統農業發展歷史,由于農業生產的自身特征,嚴重受制約于自然條件,糧食產量取決于相關物質要素的投入,而人力直接投入始終居于次要位置。
從實踐和技術看,首要影響因素是水利,然后是種子和化肥。
吳思在《血酬定律》中舉出一個修水渠的事情,兩個相鄰的村,由于有水澆地和沒有水澆地,畝產相差200-300斤。實際上水利設施是農業的命脈。水澆地的多少對糧食產量影響非常大,否則,紅旗渠也不會去修建,修好了也不可能發揮決定性作用。
關于化肥的作用,也有一個小例子,可以感性的認知。我們的生產隊長,分田地后,由于他的一個親戚在外貿局工作,搞到進口尿素,同樣一塊地、同樣的小麥種子,鄰居家不用化肥,畝產500多斤,他們家用了化肥,畝產720斤。化肥的增產作用其實有科學數據,舉出這樣的例子,幫助那些和我差不多年紀的人回憶回憶,糧食增產真正靠的是什么?
殺蟲劑、除草劑、助長劑等等化學工業的發展,配合農村機械化的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提高。到了1979年全國機耕地占了50%。
四、10年過度時期糧食產量增長原因——1982年吃飽飯的秘密
人均糧食多少才能吃飽飯呢?一般認為人均占有600斤糧食就可以吃飽肚子,據科學家李振聲提供數據,80年初人均糧食約600斤,實際上從統計公報上看,1971-1976年我國人均占有糧食一直維持在580-600斤附近。也就是說咱們中國其實在70年初已經可以吃飽飯。我這里所謂1982年吃飽吃好,嚴格的講來,主要是我們那里農村。應該說只有超過660斤才有余糧用于飼養家畜家禽。糧食主要是指谷物、塊根作物、豆類的總和,谷物主要包括:小麥、大米、小米、大麥、玉米高粱等。
重點還是看1975年到1984年期間發生的事情,這10年我們確定為過渡時期。如下表:
1933年-1994年糧食生產狀況 |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
|
|
1933 |
1952 |
1957 |
1975 |
1978 |
1979 |
1980 |
1981 |
1982 |
1983 |
1984 |
1987 |
1994 |
||||||||
1 |
糧食產量萬噸 |
14000 |
|
19505 |
28630 |
30407 |
33211 |
31822 |
32504 |
35343 |
38728 |
40712 |
40241 |
44450 |
||||||||
2 |
糧食年增長率% |
|
|
|
|
6 |
9 |
-4.2 |
1.4 |
8.7 |
9.2 |
5.1 |
2.8 |
-2.5 |
||||||||
3 |
耕地萬公頃 |
10230 |
10790 |
11180 |
|
9993 |
|
|
|
|
|
|
9588.9 |
9490.7 |
||||||||
4 |
水澆地比例% |
25.9 |
18.5 |
24.4 |
42 |
45.3 |
|
|
|
|
|
|
46.3 |
|
||||||||
5 |
化肥KG/公頃 |
|
0.9 |
4 |
55 |
89 |
109 |
127.8 |
134.5 |
152 |
167.3 |
178.7 |
210 |
350 |
||||||||
6 |
復種系數 |
1.32 |
1.31 |
1.41 |
1.51 |
|
|
|
|
|
|
|
1.51 |
1.56 |
||||||||
7 |
農村電力億千瓦 |
|
|
1.4 |
183.4 |
253 |
282.7 |
320.86 |
369.64 |
395.51 |
433.48 |
|
659 |
|
||||||||
8 |
全國化肥產量萬噸 |
0 |
3.9 |
|
524 |
869.3 |
1065 |
1232 |
1239 |
1278 |
1378 |
1482 |
|
|
||||||||
|
|
|
|
|
|
|
|
|
|
|
|
|
|
|
||||||||
說明 |
單元格C1數據原單位為2112.3萬斗,當時的斗換算為糧食產量會有誤差,應該在13000到14500萬噸之間。取14000萬噸 | |||||||||||||||||||||
|
C1內數據來自于李金錚《中國近代農業增長的一個例證》 |
|
|
|
|
|
|
|||||||||||||||
|
糧食產量、每公頃耕地使用化肥量、農村電力、化肥產量數據來自于中國國家統計局年度公布數據 |
|
||||||||||||||||||||
|
耕地面積、復種系數、水澆地比例參見麥迪遜的《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P178 |
|
|
|||||||||||||||||||
雖然1978年年底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分田到戶要到1980年才逐步推開,1983年才基本完成。1975年到1979年糧食產量年增長率4%,1979年到1984年糧食產量增長率為4.52%。另外據統計數字表明,1965年到1975年累計增產糧食1799.8億斤,年增長率達到了4.2%。
1、 按照1970年代農業發展情況,只要不出現其他因素來阻止糧食正常生產,我們同樣會在1982年吃飽肚子、吃好飯。
2、 糧食增產的原因不是因為種植面積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糧食畝產的在不斷增加。表中沒有1975年到1984年歷年詳細的耕地面積(不是播種面積),但是可以確信耕地面積不會大量縮小,種植方式也不會大變化,物質要素的投入還會依據慣性繼續下去。按照1970年代的趨勢,不考慮改革因素,1984年單產也應該比1979年增加30%。
3、 依據以上2點,1980年的分田到戶,基本上沒有促進糧食的增產。
4、 糧食增產的因素是——物質要素的投入。1978年與1957年相比水澆地增加了將近20%,因此可以認為在糧食播種面積沒有增加的前提下,糧食單產受益于水利設施的建設。
5、 我國化肥工業的高速發展,有力的支持了糧食生產。1975年化肥產量是1970年的4倍,1979年的產量是1975年的2倍。1983年化肥使用量已經是1975年的3倍。化肥成為1975年到1984年糧食增產的主力因素。
6、 優良種子的推廣,例如北方的小麥,這是科學家李振聲帶頭培育的優良小麥小偃4號、5號、6號、54號、81號等小偃系列新品種,其中僅小偃6號就累計推廣1.5億畝,增產糧食40億公斤。小偃系統衍生良種70多個,累計推廣面積大概在3億畝以上,增產小麥超過了75億公斤。另外,超級水稻也在1971開始試驗推廣,在1985年后得到大量種植。
由于全國土地條件千差萬別,改革的不同步等復雜情況,上述結論是建立在糧食播種面積沒有大的改變情況下得出的,是一個宏觀概念。對于個別例外現象,不屬于研究對象。例如安徽小崗村、河南南街村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做任何解釋。
上述僅僅研究了農業生產中的糧食一個方面的情況,整個農業生產情況,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確有一派新氣象,這是否能經得起數據的檢驗呢?而且上述數據沒有糧食播種面積,如果全國范圍內大家大量種植其他作物,大幅度減少糧食面積,不是一樣可以體現出糧食畝產提高,得益于分田到戶嗎?
繼續看下面的分析,不難得出家庭承包責任制零貢獻。
五、 土地家庭承包制初期農業總產值快速增長的結構因素——1987年天天吃肉的原因和農民支持分田到戶的理由
土地承包初期,農業一派繁榮景象,1980年前后的農產品總產值反映了農產品生產的整體狀況,研究這個數據更具有說服力。
從多種渠道收集了不同數據,由于數據來源不同,略有誤差,但是比較接近,推導出來的結論是嚴謹的。如下表,1987年糧食產量與1975年相比增幅約3-3.4%,而同期農產品產值卻增加6.92-7.01%。
中國1975年、1987年、1994年農產品產值分析構成 | |||||||||||
|
|
A |
B |
C |
D |
E |
F |
G |
|
|
|
|
|
|
1975年 |
1987年 |
1994 |
|
|
||||
|
元/噸 |
1987價格 |
數值(萬元) |
權重% |
數值(萬元) |
權重% |
數值(萬元) |
權重% |
87-75年增長率 |
94-87增長率 |
|
1 |
谷物 |
480 |
9179623.5 |
41.35 |
13640167.9 |
33.17 |
14081214 |
25.63 |
4.05 |
0.46 |
|
2 |
塊根/豆類 |
180 |
1956814 |
8.82 |
1541964.4 |
3.75 |
1462891.3 |
2.66 |
-1.77 |
-0.73 |
|
3 |
肉類 |
2200 |
2260380.3 |
10.18 |
8613978.4 |
20.95 |
12369157 |
22.52 |
23.42 |
6.23 |
|
4 |
油料/棉花及其他 |
1800 |
8801676.3 |
39.65 |
17323758.6 |
42.13 |
27019280.2 |
49.19 |
8.07 |
8.00 |
|
7 |
總產值 |
|
22198494.1 |
100.00 |
41119869.3 |
100.00 |
54932542.5 |
100.00 |
7.10 |
4.80 |
|
|
說明: |
3個年度均采用1987年價格,上表中所列價格僅供參考,真實價格沒有列出。因為谷物、豆類、肉類等都包含了多種產品,該價格只是近似的加權平均數。實際產值并不依據該價格計算得到。 |
|||||||||
|
|
糧食產量就是指谷物和塊根、豆類的總和。谷物等作物已經除去用于飼料和種子的產值 |
|||||||||
|
|
谷物主要包括:小麥、大米、小米、大麥、玉米高粱等;塊根、豆類包括紅薯、綠豆等 |
|||||||||
|
|
棉花指皮棉等植物纖維;油料作物主要是大豆、芝麻、籽棉、菜籽等;其他包括蔬菜、水果、蜂蜜等,未列出價格 |
數據來源:麥迪遜的《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P183-206,部分數據校正于國家統計局年度統計公報。
從上述表中得出結論:
1. 農產品總產值1975年到87年平均年增長率為7%,而1965年到1975年年增長率只有3.3%,農業各類產品產量結構的變化,特別是高附加值農產品的高速發展,極大的拉動了農業總產值的增長。
2. 農業總產值7%的增長率,有一半是依靠“豬”和“雞”來拉動的。1975年糧食(谷物、塊根作物、豆類)最終產值占總產值的50%,肉類產值只占10.18%,但是到了1987年糧食作物產值下降到36.9%,而肉類產值上升到20.95%,年增長率達到了23.42%,12年內增長了2.8倍。肉類中增長最快的是豬肉。我們河南農村大多數地方剛好在1987年前后能夠經常性吃肉了。按照結構權重模擬增長過程,肉類的增長每年就拉動農產品總產值增長的40-50%。養殖業的附加值5倍于糧食生產,所以農業產值獲得了超額快速的增長。
3. 1975年到1987年,油料、蔬菜、水果等其他經濟作物占總產值的比例由39.65%增長到42.13%,12年中年增長率為8%,拉動農產品產值增長的45%。由于分田到戶后,農民耕作自由,經濟作物會占用糧食的播種面積。同時,物質要素的投入,經濟作物畝產也應該有所提高,按照經濟作物權重的增加可以推斷出,經濟作物占用糧食用地的最大比例不會超過8%。
4. 1975年-1987年糧食產值年增長率只有2.28%。從結論3中進一步推出,糧食播種面積減少8%,則糧食畝產增長率應該是3%。從物質要素投入情況看,按1972年到1979年糧食畝產增產狀況(不低于4.5%),1984年畝產糧食應該比1978年提高約30%,也就是說如果1978年畝產小麥400斤,那到1984年平均畝產應該520斤了,到了87年就應該是600斤。這和我們老家情況大體相當。在此,絲毫也看不出改革因素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換句話說,你分田地糧食要增產,你不分田地糧食也要增產。增產的幅度還八九不離十。
5. 只有糧食產量達到一定的量之后,完全滿足人口的生存消費需求,有更多的余糧時,養殖業才具有了發展前提。由糧食產量得出的3.38%增長率,與糧食產值得出的增長率2.28%,之間的差額,應該是說增長的糧食用于養殖業的發展。養殖業的發展一定源于糧食的增長,否則,動物也需要吃糧,沒有糧食是不可能養殖動物的。
6. 上述產值的計算采用1987年的不變價格,實際上1978年到1983年國家提高了定額農產品收購價格,其余可以通過自由市場銷售。農產品價格大大提高,平均提高了50%,以當年價格計算的農業產值增長的幅度甚至超過10%。這種辦法直接受益人是農民,農民手中的貨幣空前多起來,這是農民支持土地承包的重要原因之一。
7. 1994年與1987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幅迅速下降,年增長率只有4.8%,而糧食產值則呈現出負增長。由于國家提高農產品價格,就要大量補貼城鎮居民,確保糧食價格不上漲,城鎮居民生活負擔不增加。但隨著城市改革的展開,通貨膨脹的發生,政府出現財政危機,政府開支重新轉嫁到農村,農民負擔開始反彈,白條現象普遍存在于全國各地農村。
六、改革因素對農業經濟增長零貢獻的原因探討
1966年-1976年的五小工業和社隊企業的大發展,為農業的發展提供的強大支持。人民公社時期留下來厚重積累,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分田到戶引起家庭經營的高漲熱情,成為農村繁榮的根本因素。從較長的時間縱深去考察,改革因素引起積極性高漲,但最終對農村經濟增長的貢獻卻幾乎為0%。通過宏觀的定量計算,與我們的感受有了很大出入,原因是什么呢?如何理解呢?
1、 五小工業的大力發展為農業提供了物質基礎
五小工業是指“小鋼鐵、小機械、小化肥、小煤窯、小水泥”,這種地方興辦的企業以直接服從于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任務需要而興辦的,五小工業中小氮肥、小農機、小水泥更是以直接支援農業為目標,國家大力支持五小工業發展,1973年國家從預算外資金撥款1.48億元,1975年更是增加到2.79億元。地方政府更是努力創造各種條件、艱苦奮斗,甚至因陋就簡、土法上馬許多工廠。70年代,這些企業得到高速發展,發展速度高達60-120%,到1975年五小工業中的鋼、原煤、水泥、化肥,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6.8%、37.1%、58.8%、69%。這些初級工業產品有力的支持了農業的發展。
2、 關于公社時期的勞動生產效率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
據我的這位老同學說,他的分析思路完全依據西方經濟學原理進行,并沒有考慮人的主觀因素。不少經濟學家也是依據上述數據,通過勞動生產效率計算,得出結論人民公社時期雖有發展,但是效率低,甚至逐年下降,遠沒有家庭承包制更好。是改革、是制度調整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的表現就是農業總產值的極大提高,農村活力增強。也有經濟學家注意到了總產值中的“結構因素”,但是他們指出由于改革才促進了高附加值農產品的高速增長,也就是說是還是制度因素促進了經濟發展。這就帶來2個問題,第一,公社時期的制度是否阻礙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第二,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是什么?產業結構升級的條件:
一是,糧食總產要確保能夠養活本國人民,畝產要足夠高,可以為高附加值經濟作物留出更多的耕種面積。發展農業“以糧為綱”是一項長期的基本任務。沒有糧食、人民吃不飽飯,如何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只有當人均糧食高于 300公斤 以后,才具有了產業結構升級的可能性。
二是,傳統農業沒有出路,小農經濟沒有出路,必須發展現代農業。1930年代的實踐已經證明傳統農業不可能存在發展空間,你用的種子畝產200斤,人家用的種子畝產1000斤,怎么有可比性呢。要發展現代農業,靠水利、靠農業科學技術(種子研究、田地管理等等)、靠農化類工業發展、靠農業機械化。
三是,化學纖維工業的發展,為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作出貢獻,可以減少棉花的種植面積,增加經濟作物耕種面積。
1980年代以前每個公社(鄉鎮)都有農業技術推廣站,負責新技術推廣。例如中原某縣,1969年糧食畝產250斤,1973年達到300斤,1978年450斤,1984年達到600斤甚至700斤。
3、 大化肥、大化纖工業的發展為70年代末農業升級提供了可能
由于60年代的石油工業發展,為化工發展提供了強大引擎。由于西方國家封鎖,制約我們的技術發展。1972年中國抓住有利于我的形勢,搞了個“開放”,從國外引進43億美元成套先進工業項目,其中就包括大化肥、大化纖,這些項目在1975年前后陸續投產,提供了優質的尿素,減少了種植棉花的壓力,大家開始穿“的確良”、滌綸等國產“洋布”。
4、 公社時體制似乎也談不上僵化——從“生產隊的日常管理與發展副業”談起
現在大量農民在沿海工廠里打工,生產隊時候,農民在干什么呢?農活是有季節性的,農村勞動力也有剩余。采訪幾位當年的生產隊長,當年生產隊主要日常性工作有:一是水利設施建設,例如一條干渠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完成。二是組織勞動力參與大型水利設施建設。三是搞高溫積肥,那時候是真正的循環經濟,是生態經濟。農作物的廢棄物完全得到了利用。現在過量使用化肥已經造成土壤的嚴重損害。四是鋤草、田地日常管理,現在使用除草劑,那時候可不行,全靠人力。五是開墾荒地、植樹造林、土壤改造。六是發展副業,比如組織一個小型的人力板車隊伍,到城里、煤礦上搞物流運輸,到大型工業企業做些輔助性工作。種蔬菜、搞養殖業,但也有些生產隊養豬主要依靠家庭。七是,有條件的發展簡單工業,組織建筑隊參與工程建設,例如燒石灰、修路、設備安裝等。
5、 農村重要的活躍因素——社隊企業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農村社隊企業是大躍進時期的產物,1961年社辦企業工業產值達到19.8億元,1963年下降到4.2億元。1965年有所恢復,1966年到1978年得到蓬勃發展。這有一個深刻的背景,又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
由于現代農業因素的不斷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安置,1952年農村勞動力17319萬個,機耕地只有0.1%,1965年機耕地提高到15%,勞動力也達到23398萬個,同時,糧食的不斷增產也反過來為農村辦工業提供了基礎和條件。
1965年到1976年期間,按照不變價格計算,社辦工業產值由5.3億元增長到123.9億元,隊辦工業產值由38.8億元提高到119.6億元。在社隊企業中就業的社員將近2000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6%。這些社隊工業創造的利潤又反過來支持農業發展,到1976年按農村人口計算的糧食占有量達到了740斤,為農業副業的發展提供必要基礎。以社隊工業發展較好的江蘇、上海等地為例,在社隊核算中工業占農、副、工三業總產值中的比重1965年為6.7%,1970年為13%,1976年達到40%,社隊工業為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給予了有力的資金支持和物質支持。這種互動的良性發展,已經預示了農業的大變革時代即將到來。(本段數據引用自汪海波《新中國工業經濟史》)
6、 集體時代中大鍋飯、平均主義實際上不存在,準確說當時的分配模式體現了“福利社會”特征
人們詬病集體時代的主要問題是平均主義、大鍋飯。那么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嗎?不可否認一定有這種現象,例如一個現代化工廠中,大量工人參與生產,一定有混飯吃的不敬業的員工,但是你總不能解散工廠,搞小作坊吧!據當時社員回憶,也是有貧富差距的,生產隊都是按照工分來分配收入的。勞力多的人家,吃得就飽,還以白面為主,勞力少負擔重的人家吃得就差,還以黑糧為主。到分田到戶以后,貧窮的人家買不起化肥,生活就更加惡化。集體時代的確還能得到些照顧,這大約就是一種所謂的“平均主義”,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福利”,后來是取消福利的時代。(后來的改革,一方面在提高農民收入、工人工資的同時,另一方面在降低或者取消著原有的各項福利,以此為效率的提高創造條件。收入提高是顯性的、立竿見影的,福利取消卻是隱性的、逐步顯現的。)
無論如何,當時分田到戶得到了農民的歡迎。主要原因只有2點就已經足夠了,一是糧食收購價格的提高,極大促進農民積極性,這本質上是一次社會財富的再分配,農民自然支持。二是由于60年70年代出生的人成長起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閑置無法安置,也給生產隊很大壓力。集體解體,基層干部也是支持的。
對于我同學的這套分析,我是非常吃驚的。不過他給我的這些數據都有嚴謹的出處,似乎一時也難以批駁。他指出,數據的分析,生活的經驗,此后的實踐,都已經清晰向我們詮釋了改革的意義,這也成為了以后所有改革揚帆出海的起點和邏輯基礎。
他依據自己辦企業的體會,并聯系城市改革進一步給我分析,得出了一個更讓我驚訝的結論。請看二刻拍案驚奇《學習鄧選看城市改革——經濟怎樣高速發展的、產業結構怎樣劣質化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