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水寒:中國金融形勢危機四伏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638757/256/17/53/2_1.html
《思想理論動態參閱》評論員季水寒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形勢堪稱危機四伏:通貨膨脹居高不下,惡性通脹正蠢蠢欲動;股市市值半年蒸發一半,目前又出現空前的跌盤;瘋漲的樓市呈現暴跌危險,十多萬億房地產及其關聯貸款已經面對壞賬威脅。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金融政策失效是其直接原因,深層原因則在于中國金融主權旁落。
觀察中國當前的通貨膨脹,屬于典型的輸入型通脹:一是熱錢涌入迫使中國膨脹本幣;二是美元貶值讓央行難以通過利率來遏制通脹;三是國際游資左右其手,先在中國制造資產泡沫,抬高股價和樓市,然后隨時準備套利出逃,在中國制造金融震蕩。此外,外國銀行通過中國銀行業“改制”掠奪中國上萬億國民財富,同時影響中國金融政策,致使中國金融調控進退失據,在通脹和滯脹的陰影中一籌莫展。
以上一切,都是在“金融開放”環境下發生的問題。如今“開放”一詞,儼如一種意識形態,無論怎么開放,似乎都是合理。一旦誰對“開放”略有微詞,便是對“全球化”不恭,“左”、“右”帽子接踵而至。然而,那些“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卻不這樣看問題。例如,最近有兩則報道引入關注:一則是,美國官員表示,暫緩批準中國工行和建行在美開設分行的申請;另一則是,美國財政部規定,只要外國投資美國敏感資產涉及“控制權變更”,美國就可啟動國家安全調查,即便所涉股權低于10%的門檻。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神經中樞,一旦被人控制,便會被人控制經濟命脈。對此,拉美、東歐和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已在這方面有著深刻的教訓。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上世紀90年代,阿根廷加速金融自由化,1997年外國資本控制阿根廷銀行的52%;接著阿根廷便發生金融危機。短短一年時間,阿根廷銀行國有股本下降到33%,西方資本控制達67%,阿根廷最大10家銀行中8家屬于國外資本控股。外國資本控制阿根廷后,2001年便發生金融危機并帶來經濟和社會危機,使阿根廷的GTP下降到1997年時的31%。
與此相反,奉行自由市場經濟、金融開放調子叫得最響亮的美國卻在國內實行最嚴厲的金融管制。除了早就有的《銀行兼并法》、《銀行控股權變更法》、《外國銀行監管促進法》,去年又出臺《外商投資與國家安全法案》,對哪怕只是“企圖”而非實際染指美國敏感產業控制權的外資也要予以重罰。有著如此嚴格的管制,美國最大的9家銀行都是全部由本土資本控股。不但美國是如此,西方國家的銀行大多也是由本國資本控制。法國最大的10家銀行中8家是國有銀行,日本90%的金融股權也在本國資本手中。
無論從哪方面看,中國金融業都嫌軟弱。但難以理解的是,金融高度發達的美國尚且害怕開放金融危及國家經濟安全,而羽毛未豐的中國金融業卻要向世界展示金融開放的勇氣!美國等西方國家要求中國全方位開放金融,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拉美、東歐和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開放金融引發金融危機的教訓又是殷鑒不遠,中國如此開放金融,究竟是“無知而無畏”,還是某些人有著自己的打算?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