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的形成機制以及抑止措施
田忠國
前兩天我寫篇短文,題目叫“中國經濟:沒有危機就沒有希望”,我之所以這樣說的原因,就在于中國人有種一頭撞到南墻上的毛病,不到火燒眉毛不感覺到疼,缺少足夠的遠見給與經濟發展過程不可測因素的預見和預防。缺少經濟發展過程不可測因素的預見和預防根本性原因,在于經濟學者并未根據我國經濟的實際發展規律,提升出經濟發展機制,或者叫中國的經濟發展原理。
一、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實際經濟運行的情況看,我們常常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兩難處境,這說明:一)、這是兩種不同經濟發展機制相對立的結果,也就是說,社會主義資本運作機制是以創造實體經濟為目標,而市場資本機制則是以創造資本利潤為目標,而且兩個目標是尖銳對立的,或者各自朝相反的方向運行。二)、社會主義的資本機制是什么樣的呢?我個人以為,它不以利潤為最高追求目標,只以社會所需的實體物質產品為投資的最高目標,而市場資本機制正相反,只以追求最高利潤為目標,不以社會所需的物質產品為責任。而市場資本如果獲得最高利潤,就必須朝向兩個方向同時發展,一個是擴大生產,更新產品,另一個是制造物質產品的短缺,通過這種市場機制抬高利潤空間。但是,由于中國的企業缺乏創新能力,通過創新提升利潤空間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資本機制的唯一選擇只能是平行的一方面擴大再生產,一方面制造物質短缺提升利潤空間。三)、由此可知,市場經濟最大的特點不是追逐的物質產品結構最優,也就是說消費需求供給最優,而是追逐的利潤最優。四)、至此,我們發現,所謂市場最優原則的美麗神話,不過是誤導政府決策,朝利潤最優目標移花接木的把戲。我以為,這就是過去“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根本性原因。
二、在市場資本機制下,由于我國的低收入政策,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就走外向型的道路,這一方面是由于資本逐利的本質性原因所致,另一方面,由于低收入政策原因,導致國內消費能力不是隨著經濟增長而增強,相反,由于物價上漲等綜合性因素,還導致了經濟發展每增而消費能力遞減的結果。隨著消費能力的遞減,迫使更多的企業把目光鎖定到國外市場,并且,為爭奪市場而上演了一場自殺似的惡性競爭。在這種惡性競爭中,國外市場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國內市場日亦萎縮。或許,這就是中國企業大批倒閉的真正原因。
緣于此種認識,2005年末,我曾寫文章呼吁政府盡快調整收入政策,有效抑止國內消費能力萎縮,避免因國內消費能力萎縮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雙向壓力下導致的經濟危機,但投寄出去個個都石沉大海。文章不僅沒有引起一點重視,相反,在媒體上,我們卻常常看到房市、車市強勁增長的“喜報”,但殊不知,這個“喜報”的背后,隱藏著經濟和社會雙重的重大危機,因為,房市、車市的強勁增長,卻是普通大眾消費能力萎縮的表現。其實,2005年寫那篇文章之初,最令我擔憂的是中國經濟陷入國內市場萎縮和國外市進入零利潤或負利潤,并且難有回天之力。現在看,這個擔憂正逐漸變成現實。
三、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毛澤東不懂經濟,不會治國,那么,現在我們回顧一下前三十年如何?據官方統計數據證實,中國前二十年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0%以上,而后十年,也就是文革期間,經濟增長也達到8%以上,而同時期的美國,經濟增長僅有3%左、右,這就有力的證明,前三十年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良好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長達三十年的高速增長過程中,中國并沒有出現通貨膨脹。這就說明,高增長不是高通膨脹的真正原因。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經濟增長機制。前三十年的經濟增長機制是:社會需求是資本機制運行的唯一目標;后三十的資本機制則轉向追逐利潤。利潤的生成機制,一方面需要雙向發展,既擴大生產的同時制造物質產品的短缺,助推通脹的形成,因為,在沒有創新能力的前提下,如果沒有通脹和物質產品的短缺,保持資本的利潤空間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國內消費能力萎縮和外向型經濟的惡性競爭,加快了資本利潤空間的銳減速度。
前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機制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最佳的經濟機制不能以資本利潤為唯一目標(那樣只會制造億萬富翁),而應該把滿足社會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最高目標,因為,這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當然,更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條件,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是巨大的。另外,在前三十年的經濟發展,不僅沒有發生通脹,降低收入,相反,還在物價下降中,民眾在不提高收入的前提下,實現收入的相對提高。
四、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似乎看到了抑止通貨膨脹的希望:
一)、調整收入政策,提升消費能力,逐漸激活國內消費市場。
二)、建立企業高管薪酬民主評議制,由職工、管理層和政府三方參加的民主薪酬評議機制。
三)、有效打擊腐敗。
四)、抑制外向型經濟發展勢頭,國家出臺法律,禁絕惡性競爭。
五)、以制度機制,政策調控,調整資本逐利機制向滿足社會需求機制上轉變。
六)、提高社會創新能力,通過產品創新,提升資本利潤空間。
我以為,如果加大調整力度,扭轉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朝內需型,也既以國內消費能力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轉變,經過兩到三年的經濟陣痛,中國經濟將會步入良性發展的狀態,但如果不采取果斷的扭轉措施,兩、三年后、中國也只能陷入暴力潮的巨痛之中。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