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教授談救股市,我感到不是滋味
韓強
2008年7月23日《新華網》有一篇《吳敬璉:現在股市出現問題 政府救市是應該的》:
22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與三位重量級企業家代表——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阿里巴巴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云、正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南存輝在文化講壇聚會,共論“命運與共三十年”。有著“吳市場”之稱的吳敬璉在講壇上詳細講解了一部關于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以及市場經濟經過幾大段落才歷經艱險地走到今天。
吳敬璉認為,現在股市出現問題,政府救市是應該的。“問題是怎樣對癥下藥,政府是不是該直接干預股市以及樓市。”吳敬璉認為,中國股市的“政策市”頑疾并未根除,有權力的人可以大發橫財,而普通股民總是利益受損。
說實在的,我看了之后,感到不是滋味,為什么呢?
因為,吳教授曾經引用外國人的話,說“中國股市像個賭場”,在他遭到五大經濟學家圍攻時,我曾經在《和訊》發表文章指出,所謂“中國股市像個賭場”只是個比喻,是希望中國股市有規矩,有法制,這沒有什么不好!2001年,吳教授曾經說:人啊!我是愛你們的!表示要為中小投資者說話。當時,我也很感動。但是,后來的事情卻讓我失望。
2001年7月,中感化股發行,中金公司承銷。作為中金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他對中石化A股高價發行,遠遠超過H股當時在香港二級市場的價格,表示沉默。在同一時間,香港二級市場是1.6元港幣,A股卻要4.22元發行,這是掠奪內地投資者。號稱“最有良心”的吳教授沉默,而當時的許小年公開在電視上說,發行價合理。我覺得,吳教授并沒有為中小投資者說話。
2005年,一些國有銀行引入所謂的“戰略投資者”,左大培等經濟學家認為,賣外國銀行的股票價格太低,吳敬璉教授卻說:“之前國有銀行,我們搞了許多年,資本金變成了零,甚至負數,這樣一個銀行讓投資者怎么信賴呢?第一個進來的人需要承擔風險,后來的投資者才會隨后進入,價格才會越來越高。”“國人容易有民族情結,很容易情緒化,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過于情緒化,就容易出問題。要解決國有銀行的問題,就要仔細地把問題的癥結弄清楚。”(《吳敬璉不贊同國有銀行賤賣論稱國人容易情緒化》《新京報》2005年12月10日)
我們認為,離開了A股與H股的發行價對比,談這個問題,不能解決A股高價發行和H股低價發行的矛盾,而且同一公司形成的A股高價發行實際是為國際投資者做貢獻,是用內地投資者的錢為國際投資者服務。這是大家心明眼亮的,也是一個二律背反的命題,A股價格合理即是H股賤賣,H股價格合理即是A股貴賣。
2007年9月《華夏時報》有一篇《國有銀行改制外資饕餮盛宴一年瘋賺10000億》,《新浪財經》不僅進行了轉載,而且還開了一個專欄,文章中有一段話引人注目:
2005年10月,德邦證券的余云輝提出,國內金融業在“像甩賣溫州鞋子一樣競相甩賣金融股權,這將會帶給中國金融業災難性的后果”。不過,針對“賤賣”說法,國有商業銀行和金融監管部門的負責人都在不同場合表態予以否認。
與銀行從業者含蓄的表態不同,學者吳敬璉的反駁非常激烈:“我沒有看出能說明賤賣的理由。”“我們要看看,鼓噪國有銀行賤賣的是些什么人?”
從2005年10月到現在,還不到兩年,國有銀行改制外資在一年多時間就賺10000億,在這樣的事實面前,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還要說什么呢?
吳教授還說:“第一個進來的人需要承擔風險,后來的投資者才會隨后進入,價格才會越來越高。”
我們要問:內地的投資者為什么不不能第一,為什么讓國際投資者第一?我們不怕冒險,這總比在A股市場上高價接盤要好得多!
還有,中海油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受到美國某些國會議員的阻撓,為什么吳教授不說美國國會議員情緒化?卻一味指責中國“國人容易有民族情結”,難道美國人就沒有民族情結了?
廣大股民搞不明白:買了高價發行的A股,為A股非流通股凈產值成倍增加,為H股增加了公積金,只獲得了一個對股改的投票權,怎么權力過大了?請吳教授給大家說明白。
實際上,現在的股市不是“救市”的問題,而是長期以來,A股與H股的發行價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最近羅杰斯說是實話,他說:我從來沒有買過A股,也從沒有說過我買過A股。我已經解釋了很多次了,我一直買的是B股、H股、S股,以及在美國買中國公司發行的ADR,這是因為它們一直都比A股便宜!我為什么還要去買更貴的A股呢?只有傻瓜才會這么干!難道你不知道,除了A股以外,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的H股、B股、S股、歐股、美股嗎?是的,我不買A股,因為A股貴。話又說回來,當一個人能夠買到便宜的股票時,他為什么還要再去買貴的?成功的投資者總是選擇便宜的,而絕不是貴的,這是最基本的法則。
這時,中國內地股民才明白,所謂國際大腕,原來是個大忽悠,他根本沒有買A股,一直買的是B股、H股、S股。
我想,現在股民應該明白了,他們買的是最貴的股票,不僅發行價高,而且二級市場的股票更高,所以風險大,不能長期持有,只能搏差價,一有風吹草動,就血本無歸!
所以,我們的真正要求是,A股與H股的發行價必須平等!必須改變A股高價發行,H股低價發行的局面,我們A股股民不能再為H股白做貢獻了!
用毛澤東哲學思想分析A股市場的主要問題
韓強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是我們分析和觀察世界的基本方法,在《股民的操作策略1—10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e02cb01009044.html
《股民的操作策略20篇(合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e02cb01009dtj.html
我曾經指出:股票的關鍵是操作思路,大家學一點孫子兵法和毛澤東的軍事思想,觀察證券市場是很有益的。要對股市進行整體分析,就要上升到哲學層次,下面我們運用毛澤東《實踐論》、《矛盾論》對A股市場進行分析。
“認識的真正任務在于經過感覺而到達于思維,到達于逐步了解客觀事物的內部矛盾,了解它的規律性,了解這一過程和那一過程間的內部聯系,即到達于論理的認識,重復地說,論理的認識所以和感性的認識不同,是因為感性的認識是屬于事物之片面的、現象的、外部聯系的東西,論理的認識則推進了一大步,到達了事物的全體的、本質的、內部聯系的東西,到達了暴露周圍世界的內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圍世界的總體上,在周圍世界一切方面的內部聯系上去把握周圍世界的發展。”(毛澤東:實踐論[論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如果不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這兩種情形,也就是說不研究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那就將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體地懂得矛盾的情況,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這兩種矛盾情況的差別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沒有絕對地平衡發展的東西,我們必須反對平衡論,或均衡論。同時,這種具體的矛盾狀況,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發展過程中的變化,正是表現出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力量。”(毛澤東:《矛盾論》)
A股市場的主要問題是什么,近幾年來一些經濟學家、甚至管理層都認為是“股權分置”,所以從2005年開始進行“股改”,以為“全流通”就能解決A股市場的主要問題。其實,這只是看到了表面現象,并沒有抓住主要矛盾。
在所謂"全流通"的股改過程中,各色方案,送股、縮股、權證,再加回購,令人眼花繚亂。在這個多方博弈的動蕩格局中,大股東是交易中必然的贏家,保薦人、券商成了順手牽羊的得利者,甚至“人神共憤”的黑莊也可憑手中籌碼大謀其利。在各種矛盾交織的A股市場中,我們首先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概念,所謂“全流通”究竟是一個什么概念?
一、世界上有百分之百全流通的股票嗎?
某些經濟學家硬說世界各國的股票都是全流通的,股權分置是中國A股市場的特例。其實這是誤導,世界各國都有優先股,優先是是不流通的,所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百分之百全流通的股票。只有可流通的股票,可流通不等于全流通。
辯證唯物主義要求我們研究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近兩年來,A股市場上流行兩個似是而非的概念——股權分置與全流通。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特點就是概念模糊,而證券市場是現代經濟的產物,它要求我們必須使用準確的概念,在考查世界證券史的過程中,我發現,中國證券市場并沒有“優先股”,也沒有發行過優先股,在國際市場上優先股和普通股是分置的,所以,A股市場并不是股權分置,而是股價分置,市場割裂,A股并沒有價值評估體系,只是按照簡單的市盈率發行,形成了高溢價,因此同一公司在內地和香港發行價格差距很大,所以,A股市場很擔心QDII的資金向外流,道理很簡單,如果能買到1.66元港幣發行的中石化,誰還買4.22元人民幣的A股?交通銀行在香港發行價格就很低,一回到A股市場就高價發行。所以,A股市場要解決的問題,并不是所謂的“股權分置”,應該是高溢價發行,建立健全價值評估體系,不要再搞市盈率發行,徹底改變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就被ST的局面,這才是問題的實質。大家想一想,如果“全流通”仍然是高溢價發行,那么,市場會陷入更大的風險之中,大股東會利用高溢價發行的巨大差距進行拋售,認購者會受到更大的損失。所以,必須解決的是股價分置,高溢價發行,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二、A股市場中的利益集團在表演
表面上看,A股市場中的現象錯綜復雜,參與者很多,從上市公司到券商、投資基金,QFII和股民,各方面的利益交織在一起,但是我我們進一步研究,會發現利益集團在左右市場。
(1)“保薦人”不承擔風險的食利者
保薦人實際是券商,協助公司大股東做方案,當然要賺錢。這是搭試點的車,撈一把。其實公司開個董事會也能出方案,多了這一步,就是照顧券商。有的券商還可以有銀行再貸款。清華同方的公關費和保薦費已經花費了1000萬元。
2003年12月發布的《證券發行上市保薦制度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保薦制度只適用于證券發行上市的行為。《暫行辦法》第一條規定:“為規范證券發行上市行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證券經營機構執業水平,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證券市場健康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更是明確規定:“本辦法適用于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和上市公司發行新股、可轉換公司債券”。
解決股權分置不是新股發行、配股、增發,為什么讓保薦人參與?保薦人能做到公平嗎?引入保薦人制度實際是為券商謀利益,保薦人分屬于券商,實際上由保薦人參與的方案,很可能形成保薦人與董事會的利益關系。由保薦人推薦上市公司,就要收取費用,這就讓券商有錢可賺。這是在為券商解困,因為早就有各種中介機構想在模棱兩可的股權分置解決試點中撈一把,想利用沒有統一方案的所謂“流通股與非流通股協商”從中取利。
(2)權證是上市公司減少補償股民的工具,同時也是券商炒作的工具
權證并不是創新,國際市場早有了,A股市場在1993年就有,無論炒權證是賠是賺,交易所的手續費照收不誤。在所謂"全流通"的股改過程中.有些公司推出認股權證,不僅減少了對股民的補償,而且乘機圈錢?上交所副總經理劉嘯東竟然公開贊揚寶鋼的蝶式方案,為什么呢?因為權證交易會帶來更多的交易費。
(3)A股高溢價發行上市公司、承銷商、H股獲大利,股民承擔風險
為什么A股能夠高價發行呢?是因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想多圈錢,承銷商想多賺發行費,所謂“詢價”就成了表面文章,再加上機構投資者抬轎,所以A股閩東電力曾經創出88倍市盈率發行的奇聞。
大家仔細想一想,在一個封閉的市場里怎么會有真正的市場價呢?所謂“市場化”也就成了高溢價發行A股的代名詞。中工國際的發行價竟然達到人民幣7.4元,而在香港發行的中國銀行卻只有2.95元港幣。雖然行業不同,從資質來看,哪個股票好一些呢?大家心里都明白。
A股發行是以市盈率定價,所以才有閩東電力88倍市盈率的怪事,也才有中石化A股4.22元人民幣的高價。而這一切都是在所謂詢價、路演的形式下進行的。
中工國際發行前的總股本為13000萬股,發行了6000萬股,發起人股東均承諾,自股票上市之日起36個月內,不轉讓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其已直接和間接持有的發行人股份,也不由發行人收購該部分股份。這就是A股市場的所謂“全流通”,大股東不但高價圈了錢,而且還要繼續當三年“暫不流通”的股東,在這三年中,就有可能搞增發。不過三年之后,19000萬股票“全流通”,就不會有什么“對價”“補償”了。大家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內地A股市場是圈錢的樂土。
三、市場割裂A股高價發行,H股低價發行,廣大股民做貢獻是主要矛盾
我們知道,2005年前,在香港市場上市的H股都不是全流通的,真正承諾“全流通”的是交通銀行,即所謂A+H方式。所以中石化要搞全流通,引起香港投行議論紛紛。明明是H股占了A股的便宜,但是有些人卻要求給H股補償。真正的問題是內地A股與香港H股割裂。這種割裂使得A股高溢價發行,H股低價發行。香港是國際市場,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評估系統,所以中石化在香港發行H股1.6元港幣,在內地發行A股4.22元人民幣。但是分紅和投票權是相同的,折算人民幣和港幣都是每股得到相同的紅利,再加上香港稅低,同樣的紅利實際上香港投資者要多得一點。如果投票呢,無論是A股還是H股都是一股一票。
現在的新股民不了解股改之后,股本的變化。老股民都知道1999年,2001年國有股減持引起的股市下跌。原因是A股改發行時,溢價很高。同時H股是稍高于凈產值發行。這次股改,雖然基本上是10送3,實際是補償30%,但是與流通股發行時的高溢價相差很多。例如中石化的對價方案:每10股流通A股獲得2.8股。如果按照A股發行4.22元人民幣,當時香港二級市場上的中石化只有1.7元港幣,即使10送10,也仍然是H股的成本低,實際上2001年1.7元港幣就是當時的國際市場價格。所以A股的高溢價是內地居民不許買H股造成的人為價格,不是真正的市場價格。換言之,A股流通股高于非流通股幾倍的價格本身就是人為的價格。
那么我們再看,股改后中石化的股本結構變化:
總股本(億股) |867.0244|867.0244|867.0244|867.0244|867.0244|
|實際流通A股(億股) |35.8400 |35.8400 |28.0000 |28.0000 |28.0000
|流通H股(億股) |167.8049|167.8049|167.8049|167.8049|167.8049
|限售流通A股(億股) |663.3795|663.3795|- |- |-
其中的限售流通A股 663.3795億股是股改前沒有明確屬于A股還是H股的非流通股,股改后明確了屬于A股。按照股改的方案,第一年解禁5%,第二年再解禁5%,第三年全流通。也就是將來逐步解禁的非流通股要上A股市場流通。也就是說已經付出A股高溢價的股東們要承擔非流通股的風險直接接上市。付出低價的H股卻不承擔這個風險。這對A股的股東們公平嗎?
很多朋友在問:為什么2008年A股市場跌跌不休,其實很清楚,2005年實行股改,2006年基本完成,2008年“全流通”,現在有多少非流通股要上市,自己一算就明白了。
現在,是2008年,按照2005年429通知的規定,全部非流通股都可“流通”,但是在大盤股中,原來既不屬于A股,也不屬于H股的非流通股劃到A股,所以A股市場的套現壓力相當大。
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提出要“救股市”,要采取這樣或那樣的措施,實際上不解決A股與H股不同價發行這個主要矛盾,就改變不了A股市場廣大股民做貢獻的事實,同時由于外資參股我們的國營大企業(包括銀行)都是以H股發行價為估值標準,所以大量財富流入了他們的腰包,同一公司在內地高又高價發行A股,使外資成了穩賺不賠的食利者。
最近,《證券市場周刊》發表的完全證實了我的觀點是正確的,他說:我從來沒有買過A股,也從沒有說過我買過A股。我已經解釋了很多次了,我一直買的是B股、H股、S股,以及在美國買中國公司發行的ADR,這是因為它們一直都比A股便宜!我為什么還要去買更貴的A股呢?只有傻瓜才會這么干!難道你不知道,除了A股以外,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的H股、B股、S股、歐股、美股嗎?是的,我不買A股,因為A股貴。話又說回來,當一個人能夠買到便宜的股票時,他為什么還要再去買貴的?成功的投資者總是選擇便宜的,而絕不是貴的,這是最基本的法則。
我想,現在股民應該明白了,他們買的是最貴的股票,不僅發行價高,而且二級市場的股票更高,所以風險大,不能長期持有,只能搏差價,一有風吹草動,就血本無歸!
由此可見,要使A股市場健康發展,必須解決市場割裂A股高價發行,H股低價發行,廣大股民做貢獻的主要矛盾。
羅杰斯忽悠了多少中國內地股民?
韓強
從2006年開始羅杰斯就發表言論,說看好中國股市,羅杰斯6月24日在北京發表了新的觀點--“中國的市場將會是在未來幾年之內成為全世界最好的市場之一,就算中國市場會下降,也會比其它市場下降得少。”并看好旅游、農業、能源、航空等行業的股票,同時也指出,房地產行業將面臨調整。羅杰斯的話正好在周一的盤面應驗,旅游、農業等板塊明顯走強,而房地產板塊則全線回調。(《羅杰斯金口左右熱點流向》2006年6月27日《證券日報》):他甚至說:"我在新興股市的唯一投資是中國……A股未來幾年將成為全世界最好的投資市場之一……目前我已經買進了一些中國股票,未來還會買得更多……A股市場短期內不可能會上漲60%以上,因此不需要立刻就把錢都投進來。"事實勝過一切的說教,對于這樣的大師,除了尊敬就應該是言聽計從,就是不知道"未來還會買得更多"的未來是什么時候。(《羅杰斯要買更多A股牛市開局基金調倉挺難受》2006年11月09日《北京晨報》)2007年中新網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世界級投資大師吉姆-羅杰斯去年11月曾接受該報采訪的,該報記者上個月在紐約見到了他,距上次采訪時隔7個月。7個月后的今天,他仍在關注中國。據彭博社報道,最近羅杰斯在新加坡舉行記者會時說:“新興市場的資產幾乎全部賣掉了。”只是,中國相關股票還握在手中。“我沒有拋掉中國股票。事實上,我根本不想賣中國股票。當然,如果中國股票在今年內繼續上漲1倍的話,我肯定會賣,因為那百分之百是泡沫。”(《投資大師羅杰斯:中國股票還在手中根本不想賣》 2007年07月13日 14:13《中國新聞網》)
報刊上的這一系列報道,讓人以為羅杰斯買了大量A股,而且堅定持有,然而,2008年7月《證券市場周刊》發表的羅杰斯文章,他說:我從來沒有買過A股,也從沒有說過我買過A股。我已經解釋了很多次了,我一直買的是B股、H股、S股,以及在美國買中國公司發行的ADR,這是因為它們一直都比A股便宜!我為什么還要去買更貴的A股呢?只有傻瓜才會這么干!難道你不知道,除了A股以外,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的H股、B股、S股、歐股、美股嗎?是的,我不買A股,因為A股貴。話又說回來,當一個人能夠買到便宜的股票時,他為什么還要再去買貴的?成功的投資者總是選擇便宜的,而絕不是貴的,這是最基本的法則。
這時,中國內地股民才明白,所謂國際大腕,原來是個大忽悠,他根本沒有買A股,一直買的是B股、H股、S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